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说消息写作及其他》一书,现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市新闻学会顾问、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撰写的第六本新闻专业书。全书55万多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说说新闻写作“十八般武艺”中的“常规武器”——消息写作,即一条消息从头到尾及其“组成零件”怎样写作。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谈谈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2.
《细说消息写作及其他》一书,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市新闻学会顾问、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撰写的第6本新闻专业书。全书55万多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说新闻写作“十八般武艺”中的“常规武器”——消息写作即一条消息从头到尾及其“组成零件”怎样写作。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谈谈新闻采访的一些方式方法及其经验。因为,写好消息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第三部分,主要收入作者采写首都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的种种心得作品。第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我写过一本《新闻采访方法论》。那本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研究新闻采访学的尝试,一个很重要的写作冲动是,一定要把采访学从经验性学问提高到学术性体系,以打破“新闻无学”的说法。我的这种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成功的标志,不仅是那本书连续印刷了几次都很快销售一空,并且到今畅销不衰;更主要的是在它出版以后的第七年,即1988年秋天,获得了我国社会科学作品的最高奖——吴玉章奖金的优秀奖。有人甚至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新闻哲学”来读。  相似文献   

4.
1982年,正当“新闻无学”的说法颇为流行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了这本《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85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论新闻》),到今天终于同我们见面了。这犹如“空谷足音”,它不仅是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好教材,而且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填补了一项空白。《论新闻》虽然其中不少篇是摘编,但它是“文”而不是“语摘”;它不是“语录新闻学”,恰恰是批判了“语录新闻学”的产物。这本书是按年代次序编排,把同一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02,(4)
《细说消息写作及其他》一书,现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市新闻学会顾问、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撰写的第六本新闻专业书。全书55万多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新闻写作“十八般武艺”中的“常规武器”——消息写作,即一条消息从头到尾及其“组成零件”怎样写作。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谈了新闻采访的一些方式方法及其经验。因为,写好消息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第三部分,主要收入作者采写首都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的种种心得。第四部分,收入作者写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专题文章。此书对广大记者和通讯员以及新闻…  相似文献   

6.
见面话     
在加强思想战线工作,进一步搞好新闻改革的形势下,《新闻通讯》同大家见面了。借此机会,我们谨向广大读者致以节日问候,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学业上、工作上取得新的进步。《新闻通讯》是新闻业务刊物。它将以主要篇幅研究和探讨新闻写作这门学问,以帮助读者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尤其是采写水平为宗旨。它开辟的“新闻业务研究”、“采访札记”、“编稿札记”、“写作杂谈”、“写作辩证法”、“古文译注”、“诗话江  相似文献   

7.
许多读者来信询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材到哪里去买?现答复如下: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中国新闻通讯选》《新闻采访写作参考资料》三本书,均由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各地新华书店销售。如当地新华书店没有。可向北京复内西嘉祥里中央电大读者服务部邮  相似文献   

8.
一位在新闻事业园地里辛勤耕耘了近40年的老同志,利用两年多的业余时间,专心致志写作,终于捧出了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新闻业务论集《新闻写作百例谈》。这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书籍,初版2万册一销而空。从1989年12月底至今,已重印第3版。最近,记者采访了它的作者、浙江日报主任编辑林永年同志。老林今年58岁,当过记者、编辑,现在浙江日报夜编二版工作.提起这本书,他十分动情地说:“我的新闻生涯也是从业余通讯员开始的,所以我对新闻业余爱好者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能在有生之  相似文献   

9.
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36式》和《新闻写作36术》两本书,于最近和读者见面。 该两本姊妹书,是作者刘善兴积20余年新闻记者、报刊编辑的亲身体验,历经1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的结晶。 《新闻采访36式》涵盖了新闻采访的基本规律、原则、任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高度浓缩了中外众多“名记”的成功采访经验。作者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原理,剖析案例,夹叙夹议,展示采访的细节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进行观照和对比,从中受到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新闻写作36术》掇拾前贤关于写作技巧的论述,罗列出近百种写作范例…  相似文献   

10.
书讯     
《新闻采写百家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资料室编纂的《新闻采写百家谈》即将出版,它是一本文摘性的新闻业务读物。内容包括:列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论新闻采写,记者修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通讯写作,新闻评论写作,报告文学写作七个大部分。共摘录了自1913年到现在七十二年间两百多名中外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学,科研人员的成功经验和论述近七百条。本书约二十三万字,定价1.50元。(刘保全)  相似文献   

11.
邵飘萍在办《京报》的时候,既编报,又采访,还挤出时间去大学讲课,撰写新闻学著作。一九二三年和一九二四年连续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本书。前一本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全讲采访,是我国第一部采访学专著;后一本书,也用了不少笔墨论述新闻采访和记者修养。可以说,重视采访,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是这位多才多艺的新闻工作者的特色。他认为,“报纸价值之有无、大小,与新闻材料之敏捷、丰富、真确与否,有最密切之关系”。因此,他提出:新闻记者应该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这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  相似文献   

12.
由李矗编著的《法制新闻概说》一书 ,日前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从总结我国法制报道的实践经验入手 ,就法制新闻报道基本理论、特点、功能、作用 ,以及法制新闻报道的采访、写作、编辑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论述。同时 ,对法制新闻侵权诉讼及其对策问题 ,也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这是一本探索性的法制新闻学论著 ,尤其注重对法制新闻报道的采访、写作、编辑实务的论述。其中 ,对于“法制新闻”与“法制新闻报道”等基本概念的比较与界定 ,对于法制新闻报道四个价值选择的论述 ,对于法制新闻编辑中的“梯形队列法则”和标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  相似文献   

14.
贵州日报主任编辑饶鹏飞所著《实用新闻写作》一书,现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新闻原则、新闻采访、新闻主题、新闻体裁到各种新闻稿件的写作,都作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以此为题写这篇文章,是由我出的一本书想到的。这本书名为《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1998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选辑在书中的78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新闻写作的经验教训。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书店在向读者介绍这本书时写道:“本书与已经出版的诸多专门谈写作之类的书相比,别有独到之处:既有见报稿,又有原稿和评析,读者可以从两稿对比中研究、探讨新闻写作之功和编辑运斧2道……。”引用这段话,并无“王婆卖瓜”之意,而是想以此说明,这本书可以为记者、通讯员总结自己写新闻的经验教训提供参考和借鉴。从编…  相似文献   

16.
1989年梁衡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专集《没有新闻的角落》(之后这本新闻集成为梁衡新闻三部曲之一),这部新闻集中收录了曾发于报端的新闻和散落的采访笔记。在重编时又加注了独白,展示了作者当时的愤怒与喜悦,对人事的谴责与尊敬,及具体的构思技巧与写作过程。新闻是个“易碎品”,今天绞尽脑汁写出的稿件,转眼就成了明日黄花,因此许多名记者的新闻作品集也多是出版社对作者的安慰,或是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纪念。梁衡的初衷也是以这本集子纪念那段平凡的岁月,未料到这本新闻集子出版一年内竟然又重印了两次,并被许多报社买去做教材,得到…  相似文献   

17.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在新闻事件的核心事实周围总是存…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青年新闻工作者曾经问我:“采访的好坏有无标准?”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又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说它难回答,难的标准是什么;说它容易回答,易在“没有标准”。在我《新闻采访讲座》最后一讲时,就来讲一讲新闻采访好坏的标准吧!采访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是有客观标准的。从我自己的采访实践来说。成功与失败都有几条杠杠。成功的采访是:一、一次到位。不再需要补充采访;二、在写作时呼之即出,不需要再去反复查笔记本,当然核对名字、数字、地点、日期是必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0.
去年7月,我有幸采访了山东省宁阳县“种子大王”张加田,写出了“信守合同赔付百万”的消息。《大众日报》以《宁亏二百万也不让一粒劣种坑农》为题在2版头条刊出。这篇消息获’98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98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回想此稿采写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记者采访“心入”是采访写作成功的重要一环。首先,采访只有“心入”,才能锤炼记者与采访对象、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进而激发采访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