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可以总结出社会形态与社会阶段理论,社会本质与社会矛盾理论,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理论三个方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古今中外哲人、思想家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的哲学思维也往往带有对抗性,擅长运用“斗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主流,“和谐哲学”理应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统一性原理和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蕴涵了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新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4.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哲学基础。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论的基本原理、世界多样性统一原理、普遍联系的观点。同时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提出拥有极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这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和谐社会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便使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道德社会,它应当构建于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借助于道德的功能作用运转.因此,打造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必须从引领社会价值目标、营造正常道德氛围、培育社会道德风尚、健全长效道德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7.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矛盾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非常关键的转型发展时期防范社会风险、解决我国社会现实中业已存在的不和谐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丛然要求;要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良性发展;核心是坚持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真心服务群众;关键是要注意创新一种人际关系和谐的长效机制,处理人民群众内部利益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新时期下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本文从哲学视角浅读这一科学理论,探讨这一理论的哲学内涵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合作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1)合作是人的本质;2)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3)合作是生产力;4)合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哲学视域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不懈探索与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世界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的理念由我国政府首次提出,现已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它不仅有着丰富具体的内涵,而且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既是中华民族“和合”哲学思想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哲学思想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对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系统性、主体性和规律性的深入认识,是在新形势下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和谐理念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价值。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党内和谐,全力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为构建和谐世界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整体系统;是一个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推动社会向着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经历多个发展阶段,而又反复循环乃至无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经济政治基础外,还要有主体基础.因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人是根本,要以人为本,所以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有其人性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及哲学根基.文章拟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性及其决定的人性需要方面入手论述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对“和谐社会”这一理念进行分析,可以见到这一理念内在地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的统一;社会发展模式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各种条件作保障,包括对社会有机体进行有效的协调,加快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通过对和谐社会哲学意蕴的探讨,能够使我们认清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进而更好地为实现这一美好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各种现实矛盾,正确处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共存与差异、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综合发展、效率与公平、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辩证关系,才能顺利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哲学家认为“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社会机制作用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利益相系,各得其所,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我们要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以制度机制建设为基础,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方面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同样存在着矛盾。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与其他社会的矛盾在状态和表现上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制度范畴内的矛盾。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