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甲午战败后,以严复和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对学校公民课程的诞生进行了舆论层面的开拓和思想文化层面的启蒙.严复通过翻译国外政治哲学和社会学名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和群学思想,梁启超则在政论文章中建构了国家主义与国民的概念.严复与梁启超宣扬国民教育的手段和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公民教育思想都可归为“相对的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则是其共同的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2.
“新民”即人的现代化,严复、梁启超、五四民族精英和晏阳初都先后提出了“新民”的思想。严复道出了“新民”之声;梁启超呼唤“新民”,提出了“新民”之道;而晏阳初更是走向了“新民”之路而闻名于世;今日,面对“三农”问题,“新民”成为了令人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清末民初最有学问的人。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把严复作为进步的思想家来介绍的。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的学术思想是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它继承了近代中国思想家的积极成果。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谭嗣同、梁启超、章士钊等都对李大钊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人物,杀的杀,逃的逃,但大力宣传变法的严复却平安无事.因为严复在变法运动期间,虽然参加维新变法,大讲西学,但他只做宣传工作,而不愿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一起参加政治活动.近年来,在研究严复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时,大多只注意到了严复的思想等公领域,而对严复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私领域则涉及较少.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严复的公领域和私颁域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窥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发动的一次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政治爱国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民族独立,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提倡资产阶  相似文献   

7.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提出了重君权,变官制;开民智,兴民权;开官智,兴绅权的宪政主张,他的宪政思想来源于康有为“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严复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梁启超的宪政思想为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比较现实的选择,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新高潮。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严复原本只是北洋水师学堂教师,并没有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爱。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人生道路,因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海军将士,不是他的同学,就是他的学生。种种刺激使严复愤怒,痛定思痛,严复认为中国失败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于是他向中国人转译天演理论,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励中国人只有大胆适应丛林法则,方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赢得胜利,赢得尊严与地位。严复原本应该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那样对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进行检讨,然而他所宣传的丛林法则富强道路,实际上是在为洋务新政背书。这大约是严复没有想到的。丛林法则激活了传统中国最不待见的霸道政治,激活了唯利主义、功利主义,这对中国走上富强意义重大,但不必否认也有思虑不够周严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文化上 ,严复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贡献在于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 ,在中华民族“危机存亡”之秋提醒人们要奋发图强 ,抵御外侮 ,并提出了具体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具体主张。尽管严复并未积极参与后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 ,但是在维新派早期的宣传和舆论准备工作中 ,严复的作用确是不可替代也不容抹杀的。严复不仅撰写了大量的政治论文 ,如在天津《直报》发表的《原强》、《辟韩》、《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文章 ,以批判封建的政治制度及其文化意识 ,…  相似文献   

10.
严复“三民”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理论源头。严复框定了改造“国民性”的整体性理论架构,之后的梁启超以“新民”为己任进行“三界革命”,胡适立足于“个人主义”发展“平民文学”,周作人强调人间本位的人道主义的文学,鲁迅立足于“立人”思想重塑民族魂的新文学创作,都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延伸。  相似文献   

1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全面而又普遍的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和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以及维新运动的理论提供者严复都曾经以最为激进的反传统的姿态表明了他们的文化选择。然而,晚年的他们,政治态度和文化取向都无一例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文化现象。文章拟从思想意识层面、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层面、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二重性以及民族身份认同和哲学解释等方面来论述这一近代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人性的探讨几乎是一切思想家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的梁启超,也不能超越这一规律,他的政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之一就是人性观。站在近代中西思想交汇的当口,梁启超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认识的独特人性观。梁启超人性观的本质是"利己",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是由"求智"与"保守"、"独立"与"合群""、理智"与"情感"等三对相互对立的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梁启超的人性观,特别是基于人性观提出的人生观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对晚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严复、梁启超、林纾等三人的翻译,探讨其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操纵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晚清翻译思想和实践的理解与阐释,也为"翻译的政治"理论提供近代中国语境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降,严复、梁启超等人"群"观念的提出,旨在唤起国人的"合群"意识,以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教育主张奠定了民国时期群育列入教育方针的基础,梅贻琦、罗輈重、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当前,德育含义太泛,实际上是弱化了德育,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群"和中国近代提出的群育思想继承发扬,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趣味"与王国维的"嗜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梁启超试图通过培养国民良好趣味,把个体发展与民族、国家的蓬勃兴旺统一起来,王国维则试图通过培养国民良好嗜好来从根本上治理鸦片泛滥的社会问题。梁启超的"趣味"与王国维的"嗜好"都兼有"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意蕴。  相似文献   

16.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元以前,梁启超即已对政党问题频频发声,筹组学会乃至政党的动作所在多有.从近代中国政党与政党思想萌生和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梁氏有关政党的主张弥足珍贵.他对政党问题的探求成果,是民初各派系政治家组建政党和诉求政治权力的重要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对生死问题的严肃思考始于戊戌后流亡日本时感受到的尚武风气。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的剖析,杨度、梁启超提出"精神不死"说,认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于"大我"生命永恒性的贡献,以此作为"新民"文化之一种。五四知识分子的"社会的不朽"、"不死"说对于将来和社会的观念作了同样的阐释。但五四知识分子对个人主义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晚清一代人"至诚无我"的大我观,他们对自然主义的信仰也与梁启超的人文宗教信仰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严复的政治思想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年留学英国,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利用舆论工具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思想趋于保守。辛亥革命后,其政治立场更为落后,不仅反对任何革命,就是其他变革也表示反对。其政治思想日趋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他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形势,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不能与时俱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