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所编选的一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背景,教师如何将生活与文本有效"嫁接"呢? [片段1]: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相似文献   

2.
教材所编选的一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背景,教师如何将生活与文本有效"嫁接"呢?   [片段1]: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  相似文献   

3.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摆脱机械讲解、生硬灌输、僵化记忆的误区,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丰富起来?笔者结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一联系生活,让词语“活”起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教学片断:(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指导学生理解了其他的词语,但巧妙地埋下了伏笔)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就是“饱经风霜”。现实生活中,你们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下来。我给大家开个头“:…  相似文献   

4.
入选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和反复推敲的语言艺术品,在文字的表述上,大都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这种高度浓缩甚至抽象的文字呈现方式,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想象、表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让每一个设计都承载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就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一个片段是这样处理的:于老师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出现在“他(车夫)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  相似文献   

5.
一个中学生坐着辆三轮港田回家一路上,车夫一边开着车,一边唱着歌,虽然眼睛还得向周围观望.但丝毫没有显出劳累的情形。中学生看了一眼这位约摸四十多岁的车夫,不禁问了一句:“今天,家里一定有喜事吧?”车夫回过头说:“没有”。“那你今天一定拉了不少客人,赚了不少钱吧?”“没有。你是我拉到的第一位客人,在此之前未挣到一分钱。”车夫跟着说。  相似文献   

6.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7.
铁饼脸表弟     
听说胡小闹家要来一位特别的客人,太阳公公悄悄地把脑袋探出来。这位客人有多特别呢?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就像不小心闯入地球的外星人,总能引发一片惊叫:"哇,这孩子的脸长得真有‘创意’——又圆又扁,像一张铁饼!""哎哟,这孩子的脸绷得像橡皮筋似的,简直就是‘冰山上的来客’!"这位如此有"人气"的客人就是:胡小闹的表弟——墩宝。  相似文献   

8.
<正>曾老师是我的英语辅导老师。他个子不高,长得白白的,胖胖的。他的脸圆圆的,肉肉的,将军肚鼓起来,像个超大的馒头。初见曾老师,妈妈还以为他四十多岁,后来一问才知道,他才二十出头。这也不能怪妈妈,是曾老师长得太“着急”了。你看他的头发稀稀疏疏的,有时还油乎乎的。他还时不时地拿起梳子郑重其事地把头发梳理整齐。他像极了漫画《父与子》里的那个爸爸,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相似文献   

9.
一个车夫     
我们吃过午饭,微雨已经住了。天空渐渐开朗起来。傍晚的空气是很凉爽的。这时候朋友方便提议到公园去。“洋车。洋车!公园后门!”我们站在街口高声叫着。一群车夫拖了车子向我们冲过来,把我们包围着。我们没有选择,匆匆地跳上两部洋车就让车夫拉起走了。我在车上坐定了身子,慢慢儿把安闲的眼光放到车夫的身上去。一个惊讶的感觉马上就捉住了我。在我的眼前晃动着一个十分瘦的影子。我的眼睛没有错。拉车的是个小孩,我估计他的年纪还不到十四。“小孩,你今年多少岁?”我禁不住向他问道。“十五岁!”他很勇敢很骄傲地回答着,他仿佛十五岁就达…  相似文献   

10.
何力 《教师》2019,(11):1-1
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经常在上课时忍不住趴在桌上睡觉。一次,他的老师看到他又睡觉了,于是给他倒来了一杯茶,接着倒了第二杯、第三杯。最后,学生终于幡然醒悟,渐渐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时,我思索着:这位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是否有那么一刹那,仅仅是一刹那的恼火,或是心寒?是什么能让这位老师坚持给学生倒上三杯茶?如果三杯之后,学生仍然不改,他是否还会愿意倒上第四杯、第五杯呢?我又试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又能够坚持到第几杯茶呢?  相似文献   

11.
近来听了低年级的几节语文课,有一个现象令我十分惊讶,就是学生在一节课里很少用语文课本.其中,特别是一位一年级的年轻教师,在一节识字写字课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全班65名学生竟全部没用课本.课后,我请教这位教师,语文课学生为什么没用语文课本?他说:课文的内容都写在黑板上了,就那么几个生字,看黑板跟看书不是一样吗?是一个样吗?我看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有些课文的题目,看起来似乎一般,但如果细细地加以品味的话,却可以领悟出深刻的旨意来。在总结《钻石》(小语八册)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课文要取‘钻石’为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课文写的是这位姑娘把拾到的一  相似文献   

13.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多种方法听写,觉得新颖的听写方法确实能使枯燥的听写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认真,记得主动。一、先积累后听写(适用听写一篇课文的词语)师《:落花生》一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检查大家词语积累情况。请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把你已经积累的词语写下来,看谁写得又多又对又快。学生独自写词语。(一分钟)师:下面汇报你积累了几个词语。师:现在老师把这篇课文应该记住的词语读一遍,没有写的同学请补在后面。在批阅时,如果学生积累的词语写得对就给予加分,对一个词语加5分。这样,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致一下子…  相似文献   

14.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  相似文献   

15.
(3)秦学魁正出神儿间,猛听此言,忙问:“方主任,我班上的学生?谁?怎么了?”这位中年老师姓方,是一中初中部的教务主任。此刻他一脸怒气,气喘吁吁地想把秦学魁叫走,见陈武站在一旁,不禁犹豫了一下。秦学魁指着陈武,对方主任说:“这是我班上陈小戈的父亲。”又对陈武介绍方主任道:“这位是学校教务处的方主任。”陈武一听,正要跟方主任打招呼,只见方主任一迟疑,说道:“陈小戈?陈小戈也在那边!快过去看看吧!”说完转身就走。秦学魁正要问个究竟,见方主任已走远,便和陈武一同向教务处走了过去。陈小戈把秦老师要走的事情跟萧阳阳说了以后,萧阳阳…  相似文献   

16.
<正>曾从网上看到一些学生在考试或做作业的时候,由于不理解题意或者理解有偏差而造成失误的情况,例如(答案用楷体字输入,不能照抄复制的用文字说明):你能仿照课文用"像"写句子吗?翠鸟像箭一样的飞过去。我像一只狗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无痛的)人流△(热闹)人流用下列词语造句难过:我们家前有条水沟很难过。你看:你看什么看!没看过呀。学生:我的妈妈是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  相似文献   

17.
一、理解词语,串讲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的鸭蛋》.同学们在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 生:读课文. 生:读生字,了解作者,还有吃鸭蛋. (生笑.) 师:同学们不要笑,人家说的是读课文后的感觉就像真的吃了高邮的鸭蛋.他的阅读感悟能力真的很强!好,读课文,查生字词,了解作者,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预习习惯.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几个词语的理解到不到位.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敏锐地发现隐藏在课文中的几把钥匙,带领学生"打开"课文,领略课文的独特魅力.在学校老师们的指点下,我就抓到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几把钥匙. 钥匙之一——承上启下的关键词语 每篇课文都是教学专家们精挑细选出来的语言典范,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当然,这离不开起着桥梁作用的关键词语的功劳.以下是对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原设计] 师:他为什么会励志学画呢?轻声读一至三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1)出示重点句"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相似文献   

19.
一、导言、揭题——走进文本师: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最喜欢读课外书,那么喜欢读民间故事吗?生:喜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民间故事,好不好?生:好。(师板书课题:九色鹿;学生齐读课题)二、自由练读,整体感知——读通课文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能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的音读正确。(出示带有生字的一组词语,学生练读)师:你们真聪明,不要老师教就能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的音读正确。课文中还有一些长句子,看看你们是不是也能读好。(出示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个长句子,学生练读)师:读得好!如果把这些词语和…  相似文献   

20.
开学第一天,学生们正在读课文。看着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我也不由得沉浸其中。偶尔抬起头,却发现前排的一个男生静静地坐着,嘴唇一动也不动。他怎么回事呢?我走下讲台,轻拍着他的肩膀说:“一起朗读,好吗?”“我不愿意!”他一脸倔强,丝毫不给我面子。“那你愿意把课文朗读一遍,还是抄写一遍?”我想找个台阶儿下。要知道,读可比抄省劲儿多了呀。“我宁愿抄,也不读!”他瓮声瓮气地说。说完,他真的找出笔和本子,抄了起来。我碰了一鼻子灰,真想批评他,但很快忍住了。他的声音有些怪,听起来像大人一样成熟,或许这让他感到不自在吧。下课时,看到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