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珊 《陕西教育》2021,(3):14-15
如何将高校文学课打造为“金课”是当前文学课课堂改革的一个难题。本文以外国文学史课改为例,从“有效设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师与学生互评”三方面强调,文学课程要遵循从基础知识普及到思辨性思维培养的目标,通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滋养学生的美感与情感,触发和培养其基本的学术研究意识和诗意的文学灵性,以期为解决文学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的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学“元理论”,即文学学科理论,是一门以文学研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反恩性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文学专业适当地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优化文学课的课程结构,提高各门文学课的教学效率,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模式:其一,在原有各门文学课课程之外,开设独立的文学“元理论”课程;其二,在原有每门文学课程中增补文学“元理论”的内容;其三,在作品选读课中增加反思性的内容,并进而与写作课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文学课的教学,有一个根本宗旨是不能偏离的,即把文学课上得具有文学味。长期以来,中学课堂上的文学课没有将“文”和“道”的关系处理好,要么上成了“语文版”的政治课,成为“时代的传声筒”;要么上成了生活课,成为“自然主义”的代言人,长此以往,让中学生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文学在学生心中卷不起波澜。20世纪60年代,语文界曾有过一次要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大讨论。其中有一位叫洛寒的作者发表了一篇名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文章,文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内涵,在当时影响很大。几十年过去了,教育观念也在不断…  相似文献   

4.
文学课区别于其它课程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文学性”,而我们目前的文学课教学普遍存在“文学性”缺失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展现文学课的独特魅力,就必须充分张扬文学课“的文学性”。这就要求文学课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并注重文本解读的多重性;投注感情,并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我要说的只是文学课堂,只是自己在文学课堂里的一得之见。与其他任何课一样,文学课要深刻。不深刻,学生来听你干吗?文学课也要生动。不生动,你让学生如何听下去?这是老生常谈,无需多说。我想说的是,如何通过“生动”走向“深刻”,或者说,如何通过“生动”来完成你的“深刻”?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进行文学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院校通过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类课程进行精神素质教育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在学生精神素养教育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是自然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所不能代替的。要在高职院校强化文学与艺术教育,最直接、最简单的首先是开设“文学经典鉴赏”类课程,并以之代替目前的“大学语文”课,或者说把目前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在实质上替换为“文学经典鉴赏”课。为了弥补“文学经典鉴赏”课可能出现的缺陷,也为了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更为通畅的精神传导,适量开设艺术鉴赏课程,也是进行思想素养教育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文试就鉴赏课的教学问题,谈谈粗浅认识。一、文学鉴赏课的教学不能忽视“双基”教学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阐释是日本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日本文学解读往往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剖析,这使日本文学阐释陷入一种单一、简化的模式和框架之中,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借鉴日本大学国文学专业文学“演习”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创造宽容、平等的对话环境,使日本文学课教学走出“独自”的死寂,进入鲜活的“对话”形态,是日本文学阅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文学课的教学,有一个根本宗旨是不能偏离的,即把文学课上得具有文学味。长期以来,中学课堂上的文学课没有将“文”和“道”的关系处理好,要么上成了“语文版”的政治课,成为“时代的传声简”;要么上成了生活课,成为“自然主义”的代言人,长此以往,让中学生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文学在学生心中卷不起波澜。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论是高等学校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有人认为文学理论是其它文学课程的“向导课”、“钥匙课”、“挂帅课”等等,看来不无道理。对于师范院校学生来说,学好这门课程,对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分析语文教材篇什,指导中学生阅读,训练写作基本功,无疑大有益处。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得师范院校学生较为正确地、较有系统地掌握文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他们阅读、欣赏、审美、分析、写作、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为学习其它文学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与之相适应,需要有几部较完美、较有特色的适用教材。  相似文献   

11.
“体验型”文学课在应用时体现出来的特点,区别于传统的学生成绩测评方法,为“体验型”文学课量身制定了学生学习效果评定的四项内容,并根据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内化的影响程度的大小界定了分值比例。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太赛,我听了四十多节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严重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影视欣赏课”“主持人比赛课”“口头辨论大赛课”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文本解读”的缺席。这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不禁令人感  相似文献   

13.
《学周刊C版》2017,(14):145-146
“文学鉴赏评点伴读课”是在“以人为本,综合发展”的教育观念和“少教多学”“以自学指导为主”的教学观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文学鉴赏课教学过程分为五步:(1)学习文学鉴赏常识;(2)教师示范评点;(3)教师指导学生评点;(4)学生自主评点;(5)撰写评点小论文。它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使教学双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两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完成语文训练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14.
幼儿文学课的设置,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幼儿文学”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口语能力、组织能力、示范能力、表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结合教学实践,要想使教学真正落脚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该树立“向课文学写作”的观念。所谓“向课文学写作”的读写结合策略,不同于短期的、随学随用的读写结合策略,而是长期的、有系统的,着眼于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的读写结合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还是“文学”,在实际教学中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讲成中国现代“文学”课与教学时间的缩减、学生素质的变化等有关,解决的方法则在于理顺两者的关系、开设选修课将基础教学进一步划分层次等.而摒弃那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则最具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严凌君,江西吉安人氏,倾慕故乡先贤欧阳修、文天祥的文心侠骨,以白衣之身,藏人间情怀,自号“白衣书生”。语文教师不爱读书,不知其可也;语文教师不会写作,不知其可也。以“二不可”自律,不得不一边读书,一边写作。文化化人,好书育人。白衣书生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是他想创建一座“书香校园”——在深圳育才中学,建立一套读书的立体网络:一门课、一套教材、一个学生文学社团、一本学生文学杂志,还有一个网站。为此,白衣书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两件事中:开设一门新型语文课——“青春读书课”,用自编《青春读书课》中学生系列人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研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与主干课,这门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探索新文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既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  相似文献   

20.
王敏 《大学教育》2023,(3):97-99
课程思政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归教育的主体即“人”本身,为新时代振兴本科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了重要抓手。作为一门以异质文学文化为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英美文学课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巨大潜能。课程组对英美文学课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梳理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根据内容潜在的德育视角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依托网络教学工具如超星学习通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功能。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英美文学课思政教育的潜能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