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元散曲》中,有关妓女的散曲约350首(套)。本文就散曲所写妓女的容貌、技艺、爱情、遭际和文人的关系以及妓女所创作的散曲展开论述,并试图找到这类散曲创作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代散曲创作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歌伎的演唱传播。演唱传播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散曲演唱传播的社会功能。散曲演唱传播对元代散曲作法、风格、散曲理论、曲集编撰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散曲是继诗、词之后所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是继诗、词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然而, 长期以来散曲研究却附属于戏曲研究或诗词研究。散曲研究的独立, 散曲学的建立, 是到20 世纪晚期才逐渐形成。散曲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 有关学者在散曲领域各个方面就诸种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仍有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和欠缺, 特别是关于明清时代的散曲研究还有不少空白地带, 有待于21 世纪的散曲研究者大力开拓, 深入发掘, 使散曲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散曲作为一种诗歌形式,经历了一个由生到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散曲作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关汉卿虽是一个重要的散曲作家,但其对于散曲的显著作用却被杂剧形成的巨大投影所掩.关汉卿在散曲创作中达到了令人注目的思想艺术高度,这本身就是对散曲文化内涵的丰富,也增加了散曲的文化积淀;同时,关汉卿在整个散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传动作用;使散曲的内在脉息在跨越不同朝代时得以贯通;并因其散曲中思想艺术内在特质的二重性,给散曲初兴、繁荣最后衰微的过程以双重影响.这就是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所做的三方面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形式主义倾向较为泛滥的清代散曲创作中,厉鹗的散曲创作具有较高的成就,他不但将作词的方法带到散曲创作中,还进一步拓展了散曲的题材,从而给散曲领域带来了新的时代特点。他的散曲创作以小令为主,有较多的精品,其风格清新巧丽,隽永幽雅,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厉鹗身世的探寻及其散曲作品的剖析,探讨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在散曲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阮志芳 《考试周刊》2014,(18):22-23
晚明时期南曲隆盛,作家辈出,吴江派以独具特色的散曲创作和具有开创性的散曲理论,在晚明曲学领域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吴江派为切入口,选取几位代表作家作品详论,重点剖析其南散曲创作风格、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以期透过吴江派散曲作品重新勾勒散曲发展轨迹,准确认识并定位南散曲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被历代正统文人斥为没能“有裨风教”的散曲,民国以后,由于吴梅、任讷、卢前、郑振铎、赵景深、陆侃如、冯沅君等前辈学者的倡导和努力,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散曲不少的篇幅,而且在讲堂上对敢于直露地表达人的正当需要的散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风气为之一变。1931年任讷的《散曲丛刊》十二种(内收明代散曲家五人的作品)由中华书局刊行;尔后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任、卢合辑的《散曲集丛》七种(其中明人散曲三种)。而大量刊印明代散曲作品的是卢冀野自费雕板刊行的《饮虹簃所刻曲》正续集(收明代曲家三十七人的作品。但其中陈铎的《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二种,只是陈大声乐府全集中几种散曲别集的选刊,并不是足本。薛论道原有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计小令一千首,而饮虹簃所刊仅有残缺的二卷)以上这三大部份,加上单刻的散曲别集《杨升庵夫妇散曲》和梁辰鱼的《江东白苧》等,有明一代散曲集也不过五十家。1933年卢前在《河南图书馆刊》第一册(期)上发表了《散曲  相似文献   

8.
三晋大地是中国元曲的摇篮.散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出朵朵奇葩.《山西古今散曲选》第一部分所选山西古代名家的散曲作品,体现了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的文体风格、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第二、三部分所选当代散曲作品,初步展示了山西当代散曲创作群体的创作实绩;第四部分精选了全国107位作者发表于《当代散曲》的佳作,以见证当代散曲风靡全国、蓬勃发展的可喜景象;第五部分入选的散曲评论文章,大都从山西散曲创作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提到诗学理论高度,阐发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9.
隐逸遁世是元散曲的主旋律,但元朝士子始终在骨子里没有背离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对元代咏史散曲的分析,笔者认为元散曲承接着传统诗文不绝如楼的怀古之叹和咏史之音,散曲家们以忧国伤民、推崇悲剧性英雄、是非分明的精神为元散曲注入大气、坚实、厚实的养料。这部分散曲虽少,却是解读元散曲悲剧性的时代底蕴、审美内涵、精神意脉的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10.
散曲是元代盛行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它与传统诗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但是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它又与诗词迥然不同,简言之:诗词贯典雅而散曲尚侄俗,诗词贵含蓄而散曲尚显露,诗词贵庄重而散曲多诙谐,诗词多用比兴而散曲多用铺陈。因此,即使是属于同一题材的诗、词、曲作品,往往在表现手法上各  相似文献   

11.
散曲发展到明代,其曲风有着明显的南北地域差别。北方关中散曲曲风遒劲、节奏慷慨、曲调激荡。这样的散曲特色与关中的地理历史等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同时可以发现,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政治现状,也对关中散曲作家有着不小的冲击力。除此之外,关中散曲作家的选材、用字、内容等,都是关中散曲发展需要注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元代,也是我国散曲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留下名字的散曲作家就有二百多人,现存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曲四百五十七套,残套在外。隋树森辑录的《全元散曲》虽不能说收罗无遗、但阙漏可能无几。在这许多散曲家中,从社会层次来看,有艺人、画家、教师、生员、小吏、隐士、僧道、杂剧作家、落魄文人;也有丞相、御史、按察使、集贤待制、三军统帅、没落贵族。正因散曲家来自社会不同方面,所以散曲内容、艺术也就不尽一样。从民族成份来看,虽以汉人为主,还有蒙古、女真、维吾尔、回回、高丽等族,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对散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元代散曲起源于民间的通俗俚语,是文人口中的"俗文学"。后文人染指把诗词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散曲中,使它逐渐高雅化。少数民族散曲大家贯云石便是当时推崇散曲雅化的文人之一。贯云石主要通过用典、营造意境、白描三种手法的运用使散曲摆脱低俗,达到"含蓄"。杨维桢曾评价他的散曲有"蕴藉"的特点。尽观其散曲作品,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其作品中的蕴藉美。  相似文献   

14.
贯云石是元代保存散曲作品较多,与马致远、张可久同时代且可比肩的少数民族散曲作家。其"颂"、"咏"类散曲在其作品中为数不多,但深深带有"贯氏"风格。  相似文献   

15.
论元好问曲     
本文以元好问的散曲为考察对象,深入探讨元好问在散曲创作中的重要贡献及其散曲作品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元好问是词向散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其自度曲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元初曲坛上,首开了文人自度曲之风,对后世影响巨大;散散曲作品无论在学问品格,还是在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显出深厚和独到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境界。通过研究元好问的散曲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从词到曲的嬗变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咏史怀古是元散曲的一个重要题材。在《全元散曲》中,除《吊古》、《项羽自刎》、《禄山谋反》等套曲外,另有小令近二百首。在该书约二百位知名姓的散曲作者中,约有四十人留下了咏史怀古题材的作品。这些散曲作品内容厚实,感情浓烈,寓意深刻,比起大量描写男女风情、纵酒归隐的散曲作品来,它严肃、尖锐,更具政治色彩和时代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散曲思想内容的深度和高度。咏史怀古题材的元散曲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那些直接抨击社会黑暗的作品,如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徐再思的《[越调]凭阑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散曲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人常言,在元曲四大家里,马致远的散曲为第一。他之所作意境高,范围广,从而提高了散曲的地位,使之继唐诗宋词而成为诗史上的代表。马致远的散曲历来享誉甚高,从元代的周德清、明代的朱权、李开先、王世贞、王骥德,到清代的李调元、凌廷堪等人,都对之推崇备至。现在流传下来的马致远的散曲,在元代前期曲家的作品中要算最  相似文献   

18.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19.
刘效祖是明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他的散曲作品在内容上生动地反映了市井生活与民情民俗 ,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有一定的文人化倾向 ,但仍然保持了元代散曲自然、朴实、真率、通俗、活泼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金莲川幕府文臣是古代散曲史上最早进行散曲创作尝试的一批曲家,对散曲的形成和发展,有开创之功,并完成散曲从典雅到通俗的艺术演变。元好问与刘秉忠,皆以词为曲,词曲一体,以雅为胜。元好问与刘秉忠自度曲的出现,加快了散曲的艺术演变,渐至由雅变俗,散曲艺术日渐成熟。至商挺与杨果,散曲渐至雅俗一体,以俗为胜,散曲完全走向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