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教师教育标准是教师专业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对教师教育不同的价值选择导致学术取向、实践取向、批判或社会取向以及综合取向等教师教育标准的出现,不同价值取向的教师教育标准既彰显了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多样性,也显示出教师教育格外重视教学实践的共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向光富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31-33,55
批判思维是一种反省性的辩证思维,它由批判思维能力、知识和意向构成.研究者们先后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种取向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有关批判思维的迁移效应虽有争论,但多数研究发现通过教学实验其迁移效应显著,故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向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批判教育解释学源于批判理论和解释学的发展,是基于批判教育学与批判解释学的融合,使解释学同社会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相结合,霸权是其针对性.再现是限制性原则,描述了前批判的解释;批判反思描述了批判的解释,称作可能性原则.批判教育解释学的实践有助于促进真正让我们超越受到限制的交流而达到反思性的解放,建立一种真正解放的合意,致力于人的解放和确保有利于人的解放的社会.“培育主体的批判意识、建立厚民主对话情境、造就批判的和可能性的语言、秉持反思性改造和转化行动”成为批判教育解释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吉鲁认为,人们应该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公共斗争中分析教师角色.他明确提出,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教师是公共知识分子、文化工作者、抵抗性知识分子等多种角色的集合体.这一定位要求教师在批判分析教育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教育与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此,教师应解放记忆,反抗文本,构建对话性的师生关系,接受具有文化政治性的教师教育,将理论转化为具有批判性的政治和文化行动,进而承担起理性审视社会问题、培养有责任的公民、推动民主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师公共性质的重要表征,教师批判从专业批判和社会生活批判两个方面倡导教师的政治主体性和公民的政治主体性。无论是对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专业批判还是通过课程与教学实施的社会生活批判,教师都需具备批判的理论、批判的勇气和批判的理性等批判性条件。围绕“公正与民主”主题,建设“公正与民主”课堂,实施社会批判的公民教育,以专业者和业余者身份介入社会批判,这些是实施教师批判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关于批判反思型教师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颖 《教育探索》2004,(10):122-124
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基本含义是教师需要持续成长,以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批判反思是教师持续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需要若干务件:渴望发展的动机、谦虚与客观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和自我监控能力,并通过开展对话和行动研究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三种视角下的反思性教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们对反思性教学还存在模糊认识,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梳理。文献分析表明,国外学者从反思思维、实践认识论和批判理论三种不同的视角提出反思性教学。它们要求教师通过怀疑与推理,使教学摆脱惯例走向科学;通过“在行动中反思”与“对行动的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给教师赋权,以便处理课内的伦理后果与课外的社会政治条件。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素质或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实现教学专业化、给教师教育提供新思路、给教育研究揭示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批判教育理论将教师教育界定为文化政治。认为教师教育机构是一种公共领域。教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转化性知识分子。教师教育课程是一种文化政治的形式,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应特别注意揭示课程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关注权力、语言、文化、历史等内容。批判教育理论关注教师教育的文化政治属性,能为我国当代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批判性教师教育强调提升教师学习者的批判意识、进行批判性地自我反思和形成与批判性教学法相联系的能力.在语言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不同族群在教育机构和社会交往中的权力关系以及它们对学习者自我认知方式的影响.通过教育培养少数族裔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反抗现存社会中不公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批判式教学是基于新的教育理念而形成的教学态度或风格.它通过对教材、教法、社会现实及师生中所存问题的理性批判,通过师生的自省、反思和批判性对话,提高教育的可信度,改善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态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然而批判必须合符理性规则.只有合符理性的批判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才能赋予批判以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