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姜连军在来信中询问:民办教师在未分得村上一分土地的情况下,是否还要缴纳劳力费,对此,我们请那国海律师进行了解答。姜连军读者:你在来信中提到自己作为民办教师没有分得村上一分土地,是否还应缴纳劳力费?对此问题现解答如下:根据我国当前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民办教师...  相似文献   

2.
读者龚灿豪同态来函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中,有过两种土地所有权的演变。它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具体过程怎样?本刊特请杨美琳同志作答.  相似文献   

3.
李一清的《农民》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一历代倍受关注的问题再一次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通过牛天才形象的塑造及其生活历程演变的叙写,发出了一代勤劳苦作农民心底对土地的深情呼唤,传达出了作者对土地的深度思考,从而留给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作品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文学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书怀诗歌心系读者,特别是农民读者.他走的是民族化大众化的"通俗"之路.他从古典诗歌、民歌、曲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土话"和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朴素、优美的诗歌话语.他立足于乡村和土地,写出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5.
《社稷坛抒情》和《土地》是著名作家秦牧的散文园林中的两朵奇葩,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只谈谈这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社稷坛抒情》和《土地》的语言平易亲切,明快流畅,丰富多彩,富于音乐美。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交相运用一、二人称,采取与读者叙谈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向读者娓娓道来,这样,我们读着,便觉得句句亲切,字字实在,浅近明白,容易信而服之,产生共鸣。不过,《社稷坛抒情》由于涉及到古人的生活、古代的文化知识,要用上一些古词语,在文字的平易近人这点不如《土地》那么明显。大概正是为了让读者好懂吧,该文引  相似文献   

6.
闲闲书语     
《大中专文苑》2010,(6):38-39
在浸泡了几千年梵音的印度土地上行走,在印度人生活中体验到智慧的浩瀚和幸福的滋味,撞击着作者的眼睛,同时也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Jack现在南京任教,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促使他千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中国。他很乐意与读者朋友们交流,他的E-mail地址是:jackkanoi@hotmail.com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那块遥远而神奇瑰丽的土地上,有一群人。他们可能是一名裁缝,可能是一名猎人,也可能是一名农夫。他们悄悄地写着生命的故事。因为地域的阻隔或者是他们本身的性情所致,始终不被更为广大的人群所重视。当初他们的作品只是在读者中静静流传,可以说是读者找到了他们。在传媒  相似文献   

9.
南昌春日     
Jack现在江西农业大学任教,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促使他千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中国。他很乐意与读者朋友们交流,他的E-mail地址是:jackkanoi@hotmail.com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赛珍珠的作品《大地》不仅引起了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围绕着王龙与土地的关系,赛珍珠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主题。她试图向她的读者证明: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性的。尽管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描写不乏偏颇之处,她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啊,金色的土地》这篇作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对于这篇作文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写作文,有些人物的行为、表现,有些事,它们的意义,读者一眼就能看得清楚,碰到这种情况,你千万不要把读者当傻瓜,掰开皮说馅儿,而是写得越含蓄越好。  相似文献   

12.
设问趣话     
说到设问这种修辞手法的时候,首先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著名现代诗人艾青《土地》中的一句经典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现在我们不妨从这诗句入手来对设问这种修辞稍作分析。诗句中诗人首先提出一个“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接着就自已给出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提问并非是针对他人提出并希望得到答案的疑问,而仅仅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设问的定义,并总结出它的一般特点。设问,作为一种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  相似文献   

13.
《飘》是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美国小说之一。自1940年中文版首次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青睐,并享有很高的声望。小说对主人公进行的细腻刻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依恋与渴望。  相似文献   

14.
土地问题是历史上中心问题之一,无论研究中国史或世界史,对土地制度皆须加以深切探究.不过这一问题是很复杂的,土地制度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逐步演变,文献上有关土地制度的名目繁多:有的是内容实质各有不同;有的是同一事实而有几种不同的名称,大有使人目迷五色的情况.目前对历史上某些土地制度,各有各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也更使初学无所适从.本文企图分篇讨论,从理论上探求土地制度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及生产力水平,希望提供研究土地问题的一些参考,更希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土地》第三自然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段,是全篇思想内容的灵魂,是打开读者对“土地”联想大门的钥匙。正确理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对掌握本篇的行文特点,认识本文的中心思想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段却是一个长达二百四十余字、标点断开二十多处的  相似文献   

16.
后记     
《广东第二课堂》2005,(7):32-32
一口气欣赏完四川的名水名山,同学们是否已经被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深深吸引,而迫不度待想踏上四川,一睹川地美不胜收的芳容了?不知你们是不是这样想,当我读完这几篇文章后,心已经飞向了四川。这几篇游记的确把四川风景胜地的特点惟妙惟肖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那作者是怎样抓住读者的眼球的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流民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民,一般来说,指丧失土地无所依归或因天灾人祸而流亡他乡的农民。流民现象并非近代独有,古代亦司空见惯。本文就古代流民问题,作一鸟瞰,就教于读者。一、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流民现象自古被视为社会病态。这除了它经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外,还在于这种现象与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背道而驰。众所周知,中国历来以农立国,特别是在个体小生产农业的生产方式下,土地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吐含万物”,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同时,由于土地具有不怕被抢劫、偷…  相似文献   

18.
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深受读者喜爱的诗人。他根植于新英格兰这块土地,在传统诗歌形式的基础上,以简单质朴的语言,琅琅上口的韵律,大量的象征手法,创作出大量的朴实无华中蕴藏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的诗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全国史学界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将有助于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而缜密的论述。就目前这一问题的讨论情况来看,究竟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地主所有制、还是国家所有制,言人人异,要想取得正确而一致的意见,显然尚有待于今后共同的努力。现在不揣浅陋,姑且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和读者。一我是同意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以地主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但我认为要阐明这一问题,除了注目于地租和课税的是否分离、土地的是否可以抵押买卖、土地所有  相似文献   

20.
<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充满沧桑的文字背后映射了一芥苦难的民众和一个苦难的时代,也饱含了诗人艾青一颗深厚又真挚的爱国之心。任时光荏苒,这些诗篇依旧能穿梭过时间的隧道,驻留在每一个读者心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声震撼了大地,民族救亡的滚滚洪流冲击着诗人们的思想,艾青的诗歌也是充满着“土地的忧郁”。“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茫茫大雪看不清前进的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