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A1):17-18
文章通过分析中英寒暄语在不同场合的运用、其不同的表现方式及得到的不同结果,对比中英寒暄语的差异,由此探讨中英寒暄语在其母语国家的具体来函,对比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表现不同价值观下文化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并加入当前新兴的网络寒暄语和问候语,旨在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朴英花 《考试周刊》2012,(28):87-88
寒暄语代表一个国家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语句表达特点,一个国家的言语,可以充分展现其固有的文化特征。日语中常见的问候语,看似简单容易,却蕴含深厚的日本文化底蕴,表现了日本人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文化习俗。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日本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交往时都使用寒暄语,而且寒暄语在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学好寒暄语是更好地与日本人交往的必备条件之一。日本人有着极强的集团意识,"和"与"恩"的理念甚至影响到言语方面。本文通过日语寒暄语中的例句,找寻日本文化的一些踪影,为日语学习者熟悉和了解日本文化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3.
寒暄语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以"吃了吗"这一传统的问候式寒暄语为例,分析了问候式寒暄语的历时变化,总结了寒暄语历时变化的原因和寒暄语历时变化的意义,指出了汉语中寒暄语的语言魅力和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4.
浅析日语寒暄语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暄语是日语学习中最早导入的内容之一,但是学习者往往按照汉语的习惯使用寒暄语。这与不了解寒暄语背后的日本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与学习者不了解寒暄语本来的含义也有关。见面寒暄是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寒暄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指导项目。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一边和日本人接触一边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所以,有必要提供系统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问候语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礼貌语。通过对汉语和英语、日语常用问候语语法类型、语义—语用类型的比较研究,揭示常用问候语的编码方式、程式化程度、语用背景的跨语言差异和语义类型的跨语言共性。对常用问候语的汉外对比考察有利于揭示问候语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差异,对管窥汉语与汉族人思维方式的特色也有启发作用,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也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王茜 《华章》2011,(31)
通过仔细观察和一系列研究发现:尽管制约礼貌的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体现礼貌的语言形式则个不相同.本论文对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进行了系统对比研究,分析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及造成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取民俗学语料收集方法,分析了新疆城市汉族居民的259封当代私人书信中开头段常用策略使用的情况.研究发现该类书信的开头段是由一系列"寒暄语"构成.它在汉语私人书信开头段中起着反映、建立或保持社会关系的作用.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寒暄语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合于人类交际的所有场合.  相似文献   

8.
汉语学界对问候语"X好"现象存在不同的界定,有学者认为"X好"是问候语,有学者认为"X好"是招呼语。对于问候语和招呼语的概念关系,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本文以"X好"为例,梳理汉语学界对问候语和招呼语关系的不同说法,并通过意义特征、形式特征、会话特征及社会特征等方面对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9.
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历史与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和禁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英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谓、问候及寒暄语、致谢语以及词汇使用等多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这种语言使用的跨文化差异,要求各类教育机构在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培养时,运用多元化的培养方法,注重对教师跨文化交际精神和理念的训练,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强化教师对遵循跨文化交际基本原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寒暄语是人类话语交际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一种高度规约化的语言。汉语书信开头段中的问询语是表现寒暄语功能的话语之一。它受社会习俗的规约,以不同的程式化语言结构和词语形式来反映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以及写信人旨在维持双方社会接触和友好交往的目的。文章的讨论证明了寒暄语是通过人们频繁的交际而形成的,并且在运用语言方面自成体系,具备与其他言语行为明显相区别的语用标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借助于语义场理论,对汉语成语语义场作些探索性的论述。全文分为“狭义的成语语义场与广义的成语语义场”和“语言的成语语义场与言语的成语语义场”两部分。狭义的语义场下分等义、近义、反义、类义等子语义场;广义的语义场,指表示同类事物现象的成语间宽泛的类属关系:凡从静态的角度阐述成语语义场的属于语言的语义场,凡从动态的角度阐述成语语义场的属于言语的语义场。最后就成语的语义场嬗变、语义场强度、语义场文化背景等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2.
大量佛经的翻译生成了很多汉语所没有的词汇。这些佛教汉语新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佛教外来词。它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文化,扩充了汉语词汇。按照它们的得来方式,即翻译方法,可以将其分为:音译词,新造词,意译词,半音半意词。通过分析这些佛教外来词,它们融入汉语的成功给翻译外来词提供了有用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中西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英语注重形合,比较突出主语,因而英语中的绝大部分句子都必须有主语;而汉语注重意合,突出陈述的主题内容而非主语本身。正因如此",无主句"成为汉语的语言特色之一。依据主语的可寻性程度和隐藏性程度,"无主句"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又可分为相对无主句和绝对无主句。对于不同类型的汉语无主句,英译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4.
郭莹莹 《海外英语》2012,(15):277-280
Greetings and leave-takings as part of conversational routines vary from language to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culture.In Chinese and English,greeting and leave-taking expressions reflect their particular cultures respectively.This paper has an analysis of greeting and leave-taking between acquaintances or friends in informal social context in Chinese and English.Through comparison of greeting and leave-taking express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this paper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greetings and leave-takings in both languages.  相似文献   

15.
超隐喻理论以针对汉语的语言符号学研究为自身的理论核心,从语义与修辞等更深层的话语入手,对西方的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基础的诗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提出了文学不是对语言的驾驭,而是对语言的解放,唯'有语言的解放,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等全新观点。由于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语义的生成与流变从来都不可能是纯洁和无辜的,或被遮蔽或被过度地利用。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则可以给语言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在当今的大众文化语境中,具有文化救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同一称呼语在不同文化中不一定能对等使用。由于在英汉文化中对教师的社会身分和教师这一职业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解释倾向,汉语中的"老师"和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单词"teacher"反应在称呼的行为方式上也就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语篇教学突出语篇的整体性,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狭义思维形式变为宏观的、广阔的思维形式,体悟英语说与写的线性思维方式,也能使高中与大学的英语教学实行对接,转换学生的认知策略形式。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美学思想、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张桃桃 《海外英语》2012,(3):274-275
Politeness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in modern linguist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a lot of people lay the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t can be observed in al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s a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ividuals’ linguistic behavior. But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s and other reasons, different peo 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politeness, and they deal with politeness in different ways. Through different study background, principle and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oliteness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caused the differences. Politeness languages are mainly expressed in the forms of address, greeting, congratulation, appreciation and apology .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that the Chinese system is profusion and complicated, but the English one is quite simple. Age, income, marriage and religion, etc. are taboos in English and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like to talk about weather when they meet each other; greeting in Chinese almost includes different things about one’s life. Appreciation in Chinese is not used frequently. Peo ple do not often say "thank you" to their families or friends. Appreciation in English can be used among families,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nd so on.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a conclusion is drawn; limitations and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stated!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本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有两大特征:一是学科呈梯形结构,即学科基础平台深厚但并不刻意追求高尖端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二是不取研究型大学的狭义的"文学"概念,而取广义的"文学"概念。由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与职业的具有"对称"与"非对称性"的双重特性,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既不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专才",也非高职高专的"职业匠才",而是"职业专才";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不是培养"有用的工具"。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改革猜想有三:首先是以"泛文学概念"改造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加以改造;其次是建议国家高校学科目录中增设"汉语言文学写作",作为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专业;第三是建议高校学科目录中一级学科"文学"之下设置"汉语言文学与企业文化"专业,作为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专业。  相似文献   

20.
汉、英语言在不同语域中词汇的转义是灵活、生动的,有十分广而深的内涵,特别是在一些特殊背景语域中,它们的实际语义较原义相差甚远。当然,由于汉、英语言独有的特点,这两种语言的转义现象就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中文词性比较固定,而英语则较灵活,英语词义范围更宽。因此,语言学习者除掌握语言的音、形及普通意义外,还必须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其特殊语域下的意义变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