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悲剧作品较多,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悲剧作品时培养起审美心理,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高中语文悲剧作品阅读审美心理培养。一、引发阅读动机,培养审美感知在培养学生悲剧阅读审美心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作品是比较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学生人格培养上的重要地位,而其悲剧审美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更具独特条件和意义。本文以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悲剧作品的审美解读为切入点,从悲剧审美价值、审美心理、审美意境等角度促进学生人格培养作了思考与探寻。  相似文献   

3.
潘艳 《考试周刊》2012,(81):39-39
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对文本悲剧关感的珍视.使原本就阅读能力尚浅的学生更无法真正感受到悲剧文本那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师需要用真性情赏析悲剧文本.为语文课堂创设良好的悲剧氛围,让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深刻感悟悲剧的真正魅力,从而化“悲”为“喜”,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悲剧美是相对于喜剧美而言,就是含有悲剧色彩的文章体现出来的一种美,以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悲剧美是通过师生课堂情感历程唤起孩子们的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课文中每一个悲剧审美对象,无不承载着“净化”的道德美感。因此,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合理、有效、机智地处理这些悲剧美的教材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5.
悲剧一词广泛应用于生活、哲学、戏剧、艺术类型、审美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古今中外,研究"悲剧"的作品很多,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从悲剧含义、悲剧主人公、悲剧的本质特点等几个方面,加深对"悲剧"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一具有浓重悲剧意识的作家;家庭、个人、时代、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他的悲剧意识;其作品主要表现为“青年忧郁病”;郁达夫通过大自然和酒,使他浓重的悲剧意识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7.
龚恒翠 《甘肃教育》2011,(10):64-64
悲剧美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悲剧作品中,从屈原的悲愤投江到祥林嫂的悲惨死去,无不彰显着对真、善、美的肯定,对假、丑、恶的否定,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观和健康人生观的极好教材,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8.
悲剧中的人和人的悲剧──从子君的悲剧看现代妇女的解放张景华《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作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子君为了争取个人应有的生活和生存权利苦苦挣扎,结果又被生活吞噬的悲剧.它的审美意义在于不仅描写了主人公肉体的被毁灭...  相似文献   

9.
悲剧被人们视为最崇高、最深刻的艺术。别林斯基说:“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蕴含着创作主体“以悲为美”、“越悲越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对于悲剧作品的广大欣赏者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他们阅读或观赏一部悲剧作品觉得它不够“悲”,不能引发自己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性激情,产生不了一种情绪上的痛快之感,就会觉得不带劲,不过瘾。这种悲剧性激情,这种痛快之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10.
曾听一位老师讲《祝福》,当讲到祥林嫂对阿毛的故事喋喋不休絮叨时,有很多学生在强忍着笑。本来令人潸然泪下的镜头在学生心目中却变得滑稽可笑。还记得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这声声哀怒,字字血泪的作品时,学生的表情与这一次也是惊人的相似:哄笑。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当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教师在悲剧作品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移情性、高度的艺术性,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作品教学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一 生活悲剧并不等于艺术悲剧。生活中人类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毁灭、死亡现象,并不都具有艺术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为艺术悲剧主人公的祥林嫂,其人生悲剧虽有客观条件制约因素,但我们觉得,亦有内部主观条件制约的因素,甚至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也正是由于祥林嫂自身内部条件的制约因素,才使外部客观条件制约因素得以形成扼杀力量,而祥林嫂这一艺术悲剧形象才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 从祥林嫂的文化心理结构看,出于生命本义的生存意识,祥林嫂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规范、约束有否定、反抗的一面;同时,由于长期处于精神被奴役、自我…  相似文献   

12.
审美形态的悲剧与伦理范畴的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悲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道德元素。道德元素对悲剧审美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时代、经历和思维方式的隔膜,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造成这种审美偏向的原因很多,既有思想教育的问题,又有情感体验的问题,也有对美的认识问题。因而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美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揭示其实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悲剧”作品的赏析中陶冶性情、锻造“人格”、感受“悲剧”作品的情感美,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丰富学生情感,正确认识“悲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  相似文献   

14.
论元杂剧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中国古代其他悲剧作品相比较,尽管元杂剧的戏剧手法比较幼稚,但无疑,元杂剧的悲剧精神却是非常突出的。因为无论从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元杂剧的悲剧冲突和悲剧情节、元杂剧的悲剧形象以及悲剧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悲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16.
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作为审美对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悲剧是指文学艺术中一切具有悲剧性质的作品,它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常常以磅礴的气势、撼人肺腑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悲剧对假恶丑否定和鞭挞,对真善美的捍卫和宣扬,往往比正剧和喜剧更能被人接受。优秀的悲剧不仅能催人泪下、扼腕,而  相似文献   

17.
张仁胜是当代优秀的剧作家,他的剧作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综观他的戏剧作品,很多作品中都有悲剧意识贯串始终。张仁胜的悲剧意识有着当代作家的艺术自觉,在他悲剧作品的艺术建构中,他吸收了中国和西方悲剧的特点,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建构了其独特的悲剧艺术。研究张仁胜悲剧剧本和带有悲剧意识的剧本的艺术建构,就要以悲剧人物、结构、审美乌托邦结尾、崇高美氛围的营造等角度为出发点,探讨其作为一个当代剧作家,对中西悲剧美学融合后的再诠释。从而体悟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18.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在作品中的体现往往带有理想色彩,生不能团圆,死后团圆,最终还是曲折地让理想得以实现。尽管这种实现并不影响悲剧作品本身的整体性质,但却让人们在这种暖色调的表象中容易忽略隐含在作品中的"大悲",使之前的悲与缓和的结局形成了中和,故往往造成悲剧感不够强烈的感觉,这就间接影响了悲剧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祝福》一文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却因时代的距离和一些语言的障碍难以让现在的中学生产生心灵的共振。而多数教师教学时又常常在对其语言的条分缕析中或在对其故事的肢解中丢失了作品的精髓,难以实现教学应有的感染效果。如何让学生走进作品,获得悲剧的审美体验,是当下教授《祝福》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决意要从长篇累牍的分析剖解中走出来,把一般要用四五节课完成的教学缩短到一节课,以最少的课时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学生在悲剧审美中获得灵魂的洗涤。  相似文献   

20.
悲剧悻论的产生,来源于诠释悲剧何以能够使人在诞生审美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又感受到由它所引发的痛苦和悲哀这一问题的困难。在哲学上,使人费解的是有关悲剧艺术的评价总是包含着如此矛盾的提法:就悲剧作品本身而言,它们都具有使人产生悲感的性质,这些悲感诸如激动、恐惧、怜悯和悲哀,乃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设法要避免的。而与此同时,悲剧的读者和观众为了获得一种愉快的体验,却又会心甘情愿地去寻找体验各种痛感的机会。一种戏剧怎么会同时在一个读者或观众的内心里产生出愉悦和痛苦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