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第一大题第4小题为“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其中B项为:“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出题者把“一文不名”设置为干扰项,显然是把它错误地理解成“一钱不值”了。  相似文献   

2.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  相似文献   

3.
韩延明 《教师博览》2010,(10):56-57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的“名字”是一个词,“名”“字”一家,意义相同。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5.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6.
华夏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电脑正逐步走进家庭,可是一些宣传标语、商品广告、荧屏银幕、甚至教师板书……仍有不少“文人”对“异体字”与“繁简字”概念模糊,认为都是繁简字,任意书写,夹杂使用,乱人耳目,这种现象,作为炎黄子孙实在有弄明白、写规范的必要,以免贻误后生。  相似文献   

7.
古时士大夫阶层的人,一般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名”,一个叫“字”。《礼·檀弓》上有“幼名冠字”,“男子二十冠而字”的说法,即男子幼年时,父亲为其正式命“名”,它不同于“乳名”的什么“虎子”,“三毛”“铁锁”……,而是堂堂正正的称号了。到了二十岁,就行“成人礼”(加冠的礼节),并加“字”,有了“字”,朋友间不再直呼其名,只能称其“字”了。  相似文献   

8.
古人的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字”又称为表字。二者既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人们在古书阅读中,对于遇到的大量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容易忽略。如果我们对古人“名”、“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提  相似文献   

9.
许多同学在学习古文时很纳闷,古人怎么有那么多称呼?什么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什么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等等。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命名、取字时可有一套讲究了。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取名,这就是"名"的由来。事实上,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  相似文献   

10.
名助词“的”与“的”字短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名助词“的”的语法作用 名助词“的”是专指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的助词。这种由“的”和它前面的实词性词语构成的“的”字短语,在结构形式上,相当于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省略了中心语。“的”作为使整个语法单位名词化的标志,同前面的词语结合稳定,不能省去。 在意义上,它用对事物的修饰和限定来表示事物本身。它所指称的事物有较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名”是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字”是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两者虽分属于不同学科,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从先秦诸子有关“名”的理论入手,首先着力探析“名”“字”关系,以求辨明两者的同异,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荀子《正名》篇为重点,从名字合一的角度重新审视“约定俗成”的含义,并着重阐发“名无固宜”和“名有固善”的深刻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竞春 《语文知识》2006,(11):20-20
“胜景”与“盛景”读音相同。意义相近,使用起来很容易混淆。人们经常在该用“胜景”的地方用了“盛景”。例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寿,一言九鼎”是中国人寿保 险公司的一句广告词,多年来,人们早已司 空见惯,耳熟能详,却不知道它误用了“一 言九鼎”这个成语。“一言九鼎”出自《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毛遂)一至楚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意思是“一句话抵 得上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很大。这个 成语用在这里显然不妥,这里应该用“一诺 千金”。作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信守 承诺,“一诺千金”正合此意。  相似文献   

14.
15.
“绝”和“决”是同音字,由于其意义和用法的相近,一些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中,常常将“绝不”写成“决不”,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现象。如: ①一个多世纪饱受外国侵略的中国人民……决不会屈服于任  相似文献   

16.
17.
张韶朗 《教学月刊》2010,(10):43-4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缓慢”一词的含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有很多人把“缓慢”理解为“匀速”,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欠妥的,“缓慢”不等于“匀速”。“缓慢”的本义为运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就有多小,故可认为其运动速度趋于零,人们又把速度等于零习惯性地当做静止状态(其实速度等于零仅是静止状态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因此“缓慢”可进一步理解为力学中的“准静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课《高大的皂荚树》中,先后出现了“荫盖”和“遮阴”。两个词语之中没有把“遮阴”写成“遮荫”,显然“阴”和“荫”不能通用。据《辞海》载:“荫,树阴。引申为遮蔽。”  相似文献   

19.
老师的宽容之心,能化解矛盾拉近师生的距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班集体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容人之过,非纵其非”,宽容并不代表放纵;若宽而不当,容而无度,则会导致学生纪律涣散,恣意妄为。  相似文献   

20.
"可公牛从未放弃过。两年来,他们经历暴风骤雨,锡伯杜都强硬沉着地带领球队坚持航道。"这是《体坛周报》总第2807期B02版《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中的一句话。该句用"暴风骤雨"来说明球队所面临的险恶的处境、残酷的考验。那么,如此使用"暴风骤雨",可以吗?《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其释义为: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多功能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释义为:暴,猛烈。骤,疾速,突然。指来势急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