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电影翻译领域中,一部电影多个译名的现象十分常见。本文以笔者搜集的118部电影的内地和香港的译片名为语料,从音韵特色、语汇构成及语体风格三个方面对两地译名进行对比研究,并从片名价值以及翻译方法这两个角度分析了两地译名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以其简洁、形象、隐喻化的特征在英、汉语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大陆、香港两地由于语言习惯不同,使用不同的网络词汇汉译。本文总结了两地在翻译网络隐喻词汇时不同的处理方法,分析了形成不同译名的原因,提出了三条建议性原则,以期规范网络用语译名。  相似文献   

3.
马鸣 《电大理工》2006,(2):7-8,11
计算机、网络词汇简洁、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内地与香港两地由于文化、历史、语言等方面原因,一些计算机、网络词汇的译名存在差异。本文总结了两地计算机、网络词汇的主要翻译方法:分析了形成不同汉译的原因;找出了两地现有译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周凝绮 《文教资料》2008,(31):42-45
片名是电影内容的眼睛,是电影广告的灵魂.文章对比分析了大陆、香港对引进电影片名的翻译.香港版译名大多脱离了原名,被视为"不信"、"乱译",受到传统译论的严厉批评,然而这些译名却常为观众所接受.本文用纽马克(Newmark)的文本范畴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德国学者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的目的论,以及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西尔多·塞弗瑞(TheodoreSavory)的读者分析法理论解读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5.
香港是中西文化融和之地,中华5000年文化的熏陶,加上150年的殖民地岁月,造就了香港独特的面貌和个性,也创造了香港与内地大相径庭的译名,成为香港地区一个鲜明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对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译名作一番归纳、比较和探讨,旨在寻求更为合理的翻译文本,以适应内地与香港地区进行沟通与交流之需求。  相似文献   

6.
内地与港台三地影视翻译比较——以电影译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泽萍 《考试周刊》2007,(11):43-44
随着世界范围跨文化交流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在各国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一直以来,海峡两岸三地译者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地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对片名翻译标准理解不同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在互联网上搜集、整理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各类型电影译名,并进行比较的方法,分析三地对电影片名翻译标准的理解、侧重,及翻译策略的差异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双语化的背景,通过实例分析了造成当前公共标语及广告译名不规范现状的两大原因:一是劣质翻译导致错误译名泛滥;二是用法不同导致同一公共标语及广告有多个正确译名并存。建议通过制定译写标准、拆除取消错误译名、培养翻译实用文体的人才等可行途径,对公共标语及广告译名进行规范统一,优化双语环境。  相似文献   

8.
由于翻译方法不当或文化背景理解不够,国内英汉法律词典中译名存在的四类问题:译名没有突出法律含义、译名不够准确、译名过于笼统和译名不够完整等,本文针对这四类问题举出了若干实例,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人名和地名在人类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符号,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符号.我国的部分国土曾被侵占,文化的发展更趋于多元化.尤其香港、台湾地区在对待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上与大陆存在很大差异,这给两岸人民在生活、文化上的交流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将分析三地在人名地名翻译中的异同,并对其特点和原因进行阐述,从而强调其统一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英美人名的翻译现状有些混乱,一名多译现象严重。甚至有人感叹,词典和译著出得越多,译名就越混乱。故此,"译名难于译文"。本文从英美人名的构成及含义入手,来对外名汉译的方法作点滴探讨,为其规范献言。  相似文献   

11.
经济术语是经济文献的核心和灵魂。经济术语规范化是经济文献翻译的前提。本文列举了经济文献翻译中术语译名和普通词汇的不规范的现象,从经济术语翻译和经济文献中普通词汇的专业化翻译方面对经济文献的翻译规范化问题作了探讨,认为经济文献翻译规范化的核心是统一经济专业术语翻译和普通词汇的专业化翻译。  相似文献   

12.
"してもらう"是日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授受补助动词之一,但因中文中的授受表达是以授予动词为主,因此日语"してもらう"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无对译词或者对译词多样化的现象。"してもらう"句与其对译句之所以可形成对译关系,是因为无对译词句保留了"してもらう"的部分特征。而在有对译词的翻译句中,对译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意义与"してもら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陈文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85-86
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着眼,对中英文中有关颜色的习语的翻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用相同的颜色表达把英语习语翻译成中文。(2)用不同的或者不带颜色字眼的表达把中文习语翻译成英文。(3)用不同的或者不带颜色字眼的表达把英文习语翻译成中文。文章通过以上的研究,证明了只有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准确有效的翻译颜色习语。  相似文献   

14.
PAN Hua-ju 《海外英语》2014,(7):123-124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schema in translation and applies it to the analysi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poems in HLM in terms of formal schema,language schema and content schema respectively.It probes into the reasons for thre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exploring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clear away the comprehension obstruction by the difference of schema during translating.  相似文献   

15.
公示语在时态、语气、词语应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失误,如中西语混用,语法出现错误,语用失误,误读文化差异等。翻译者在日常翻译中,首先应掌握公示语翻译的特点和风格,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把握原则;此外,翻译者要注意共识与翻译常见的失误,并对这些失误进行分析,采取能够准确应对的策略,如国际趋同原则,恰当增译和减译,重新调整结构,使用委婉语及恰当的语气等。  相似文献   

16.
编订名词馆是清末设立的,以编纂各学科名词表、统一中外名词译名为主要工作的官方机构。清廷希望通过这一机构,解决甲午战后东、西方新名词涌入中国所导致的译名混乱问题。然而由于清末新政时期的行政紊乱、效率低下,编订名词馆的活动并未达到预想的社会作用。严复等编纂者在选择、创造各学科名词译名时所体现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反对日本译词的态度,成为名词馆所编名词对照表不被当时社会接受的主因。  相似文献   

17.
试论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把“等值”放在首位,要求译作尽量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原作保持“对等”,但传统译论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一点,即有为数不少的成功译作在分析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原作做了相应的增、删、改等调整。事实上,国内外翻译界已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国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等。在实践中,译者应打破传统译论的束缚,从潜在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因为,不同的翻译家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批评标准;所以,对于同一篇译文,不同的翻译评论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文章拟从许钧和纽马克两种翻译标准方法来评析《金银岛》片断,指出这两种翻译批评方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法律术语翻译在法律文本的翻译中至关重要,也是法律翻译中的难点。法律术语的翻译除了要求语词之间在语义上要基本对应外,还要力求做到译出的法律术语与原文本的法律术语在法律功能上基本对等。而英汉法律术语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词源特征,针对翻译中遇到的具体情形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