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则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4):82-87
人性假设不仅以某种本体论为基础,而且预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之上,不仅回答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而且预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任务就是建构和谐人性,推动人从自由个体走向历史主体。 相似文献
2.
王影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3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这是基于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它更是一种返回人的本身的教育,是一种训育教育,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人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洪书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0(6):7-10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世界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的个性、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范丹红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4):66-68
让现代美感教育充溢着人性关爱,其根本要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心去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特别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的生命自由生长。美感教育倡导并体现这种人性关爱,即通过美感教育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有效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张正江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5)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天性,人的本质即人的根本性质,是人性的根本部分,包括人的界本质、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性本质三部分,三者统一于人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的根本特征是生成性。素质的本义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素质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根源、种子。人性和人的本质生成的过程,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即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亦即素质发展、生长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形成人的良好本质的教育,是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充分张扬生命的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本质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7.
美育:人性的复归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的边缘化使科技与理性构筑的物质大厦把人类囚禁在自己建造的牢笼之中,人异化成了缺少情感体验的单向度的物质存在。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路径通过体验为人注入情感的丰富性,让人在真爱与敬畏基础上富于同情,从而实现人类固有本真人性的复归。以美育开启当下人性的复归之路,对人类本身以及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陈秋燕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1):87-90
人性教育与大学德育之间在理论目标、内容特征、教育效果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重视人性教育有助于优化大学德育效能、促进大学德育的创新。以人性教育的视角看,创新大学德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道德追求,感受至善之美;关注价值体认,提升生命意义;培养民族情感,展现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个体:教育的一种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2):55-63
人性论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前人依据不同的人性论。提出了诸我教育主张,当我们以发生学的方式,返回生命本身,重新探询人之生存和人之生成,在价值追寻和工作机制层面上,思考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时,我们将发现,人不断生成着。在各种关系中,人不断追寻自我确证、追寻生命意义感。以此种人性假设为出发点,我们应树立新的教育主体观,应自觉地实现时间、空间和工具的个人意义的生成。并实现教育自身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1.
商炜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81-84
黑格尔说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得多,张岱年先生提出性善论比性恶论更伟大。本认为,人类历史是二律背反中前进的,人性善恶是私有制产生以来的人类历史的两个方面,说性恶论伟大得多或性善论更伟大都有失偏颇,可以说两都是古代思想家力求自觉认识人类自身的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2.
刘丙元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61-64
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乃是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道德教育体现着人的自觉意志,也使人产生自觉意志。不能与人的精神相连,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源泉;不能直击人的心灵,道德教育也就失却其本意而不成其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为限制人而教育,不是为伦理规范而教育。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使人获得“人”的称义,即教人自觉为人。这是道德教育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终归属。 相似文献
13.
教学思维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过程或活动的认识和看法,并直接影响和支配着教学实践行为。人性是教学思维形成的基础,对人性的假设以及对人性内涵的认识将通过教学思维的方式影响支配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思维的建立、践行和使命都离不开人性基础,人性视域中教学思维是以塑造学生的人性,尊重学生的人性和提升学生的人性为己任。 相似文献
14.
论人性及其教育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远非善恶所能包容。人性是具体的,具体的人性是活生生的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时空和社会关系中满足和实现需要的行为表现,人在满足需要的行为中表现其人性。教育应以需要的视野看待儿童的人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和选择,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5.
靳培培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3):23-26
阐述了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独到的见解,认为杜威在人性观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人的道德化的必要性;道德的可教性;德育的性质、目的与方法以及德育的教育标准。指出其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教育是属人的世界,人性是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教育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为了人的发展和人自身素质提高的实践活动.教育必须以人性为基础,真正开展人性化教育,具体做到:教育要以人性为基础,关注育人与成人;教育人性化要克服人的空场,并善用惩罚;教育人性化要坚持鲜明的生命立场.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应坚持人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炳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1):108-112
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思想来指导道德教育,从而坚持道德教育的人性原则,这是本的立意所在,为此,笔在阐述历史上有些思想家对人性与道德教育有关认识并指出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与道德教育摧在联系,进而就今后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如何坚持人性原则,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分散、零碎,逻辑顺序不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教学体系把分散在五章的内容集中到第二章开展教学,是教材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展开,是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结合的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教学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是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20.
教育交往:人性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虹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1):18-22
交往行为主要是一种相互理解,人是具有自然性(或称动物性)和文化 性的动物,也是理性和非理性、自由和自律的动物。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正确处理好人性的矛盾性:理解学生但不降低要求;树立威信但不乏平等;教师对学生理性地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加强心灵的沟通;把握好“对称”与“补充”的“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