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把哲学阐释学这个概念引入翻译领域打破了翻译实践中长期以来的忠实这个神话,且对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借助斯坦纳提出的基于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对宋词的英文翻译进行分析,研究其体现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翻译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透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本文分析译者这位特殊的读者和原作阐释者经历的完整翻译过程:信赖翻译对象、融入翻译作品、输出翻译内容直至补足翻译信息。在充分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下,译者更须重视与其他翻译主体即原著作者、原文文本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4.
由于传统译论把作者和原著当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所以把忠实于原文当成了评判译文的最高标准,而译文中频频出现的叛逆现象又证明了叛逆现象的不可避免。根据现代阐释学理论,从译者自身出发,探讨叛逆现象的原因和承认其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译学视原文、原文作者为绝对权威,译者在翻译研究中被边缘化,处于隐身地位。现当代翻译学宣称译文并非附属于原文,并非是原文的衍生,译者并非次于、低于、劣于原文作者,地位明显获得重视,得以显身。阐释学中,译者并非被动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意义的积极创造主体;功能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要以预期的功能为目的,依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完成翻译行为;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具有双向性,否认译者的从属地位,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后殖民主义翻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翻译伦理模式下,译者要遵守翻译伦理,做一名有职业道德、有责任心的译者。  相似文献   

6.
传统译学视原文、原文作者为绝对权威,译者在翻译研究中被边缘化,处于隐身地位。现当代翻译学宣称译文并非附属于原文,并非是原文的衍生,译者并非次于、低于、劣于原文作者,地位明显获得重视,得以显身。阐释学中,译者并非被动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意义的积极创造主体;功能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要以预期的功能为目的,依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完成翻译行为;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具有双向性,否认译者的从属地位,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后殖民主义翻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翻译伦理模式下,译者要遵守翻译伦理,做一名有职业道德、有责任心的译者。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也是哲学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不但将阐释学变成了普遍的哲学理论,而且通过研究阐释学实践哲学底蕴为实践哲学在当代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他的多方面的研究对当代文艺思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主要采用他的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为基础,从译者的文化意识、译者的历史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苏莹  乔春娟 《文教资料》2010,(12):73-75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文本观用辩证的哲学观去看待文本意义,认为文本意义是无限性和方向性的统一。这种文本观打破了译者必须追寻作者原意的魔咒,冲击了作者至上的权威地位,破灭了"终极译本"的幻想,同时也动摇了"忠实"传统翻译标准的核心地位。伽氏的文本观让我们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译者,充分肯定了译者作为"创作者"的新角色,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界定翻译标准,并应该持有哲学阐释学文本观来对待文学翻译。本文作者在系统阐述了伽达默尔的文本观之后,从这个视角对《当你年老》的四种译本从意义层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末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在各种理论框架下得到研究。随着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其主要观点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有着独到的启示,如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对话原则等。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视角,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角度,揭示译者参与译文形成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哲学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所提出的三大阐释学原则之一“视域融合”旨在剖析阐释者如何与原文互动并进行理解的过程。在翻译中当译者带着自己的视域进入文本的视域中时,需要使自己的视域与原视域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本文将根据视域融合理论,从形式、内容和意象三方面来分析比较苏词不同译本的视域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总是以原文和原文作者为中心,却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但是,从哲学角度看,译者的翻译工作会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傅东华先生的《飘(中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文化素养等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西方阐释学源远流长,翻译学发展受到现代哲学阐释学的深远影响。斯坦纳所提出的四步阐释步骤在译界更是被广为引用和讨论。本文试结合该阐释步骤,分析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以期验证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作品以外的理论名篇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现代阐释学旨在通过对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意义关系的研究,阐明理解原文意义,它的现实性与创造性为高级英语课堂上教师有效地组织各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指导。基于此,从分析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现代阐释学的角度给出了合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借助阐释学、诗学、哲学语言学、新历史主义和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观点,作者讨论了翻译中涉及的文本、文化、语言、作者、译者、读者、社会意识形态、权力话语若干问题,指出翻译是一种力场语境的解读、再创。  相似文献   

15.
李俊芳 《考试周刊》2008,(21):209-210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棗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借助于现代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三大哲学原则.来讨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视界融合角度出发,引申出视域差概念,取《道德经》英译本中实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东、西方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哲学阐释学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赫施的现代形式的传统阐释学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施的阐释学坚持认为,作者的意图就是作品的本义,它对读者来说是客观的.这是传统阐释学观点.但赫施用现代哲学来论证这一观点,并吸收现代阐释学的某些思想,用以解决在阐释作品中意义的不确定问题.所以,赫施的传统阐释学观点又是现代形式的.  相似文献   

18.
客观阐释学代表人物赫施对"意义"与"意味"进行了区分。前者确定不变,决定了译者主体的受动性。后者变动不居,决定了译者主体的能动性。从赫施阐释学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深入分析,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常常被视为原文的"奴仆",强调译文的忠实性,认为其只是原文的复制。而本文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从译文的选择、解读、表达几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指出译文是某种意义上的再创造,而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对占译者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阐释学理论关于“理解历史性”、“效果历史”、“视野融合”的论述强调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