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朝代,创造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茂陵霍去病墓石雕艺术是我国古代美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她的石雕造型艺术特点及其历史原因是本文的论述重点。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荷塘月色》深为读者所喜爱,作品充分展现一种自然和人性融为一体的美。从优美的意境、真挚深厚的情感以及对人性的追求等角度来分析作品,探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典型的审美特征:竞艺合一性、男女和谐性与多元统一性。体育舞蹈文化应全面提升审美价值,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提升体育舞蹈文化审美价值的根基在于坚持竞技与艺术的双重价值取向;提升体育舞蹈文化审美价值的内在底蕴在于弘扬绅士风度。  相似文献   

4.
清寒简远是担当禅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历代名士都以"清"来呈显人格的神韵气度,作为"士而沙门"的禅僧,禅家本自清净的旨趣必然导致他的审美指向以"清"为主,由"清"引发的笔情墨趣又必然生发出简约和素淡,简淡自然指向冰骨清寒和空灵玄远。担当把这一审美旨趣发挥到极致,成就了他的禅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转向"是20世纪西方哲学领域提出的一种语言哲学思维,即突破语言自身的逻辑分析思维,体现出语言"艺术本性"的审美特点。语言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直接相关,现如今的"文化转向""空间转向""图像转向"等概念都是伴随着"语言学转向"以来的语言观念或修辞论变革出现的,以至到了21世纪,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依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南京大学赵奎英教授的著作《语言、空间与艺术》便是对"语言学转向"进行的一次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蒋恭人墓碑记》是晚清贵州著名书画家孙清彦的代表之作,书写内容饱含真情,笔法优美,结构严谨,镌刻精细准确,具有端庄、优美、平和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指出方方由于受五六十年代文化观念的局限,因而削弱了《行云流水》一书的审美价值。认为作家只有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以开阔、宏观的视野把握文化观念审视生活,才能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故乡》以“相隔两千里”、阔别“二十余年”开篇,一举确立了时间与空间并肩前行的叙事构架。整部小说就在空间位移与历史时间的理念中展开叙事:相比“过去”的幻想与“现在”的悲凉,对“未来”的期待更具现实意义。“我”原以为闰土“崇拜偶像”是无可救药,可自己期盼的“希望”不也是“手制的偶像么?”由此突破主客相关的世界认知意识,实现了“自我”的世界观变革。它承接《狂人日记》中寄“希望”于“孩子”的主题,拓展历史时间的认知理念,开启了一系列“归乡”叙事模式的新篇章。同时,以空间的时间性审美叙事为线索,对开辟鲁迅文学不断超越“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哲学命题,具有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审美链》一书从生活实际出发用一套新的方式拟描绘出美与审美的复杂现象,语言亦庄亦谐、寓庄于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词是语言文字美学的集大成者。对于诗词的英译,如何再现原文中的审美信息不仅是译者面临的一道严肃考题,也是翻译美学关注的中心。以宋词《声声慢》为例,两位译者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分别从音韵、词意、形式和意境四个审美角度对原词进行了阐释.均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传递了原词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1.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野马群》是诗人周涛在新疆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对生命进行讴歌的诗篇。荒凉意境中野生马群的生存图景 ,不仅出现在诗人的视野中 ,而且也震撼着诗人 ,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存力量的美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在诗人的笔下所呈现的 ,是其对新疆独有的地域风格的表达 ,以及诗人在这块地域中超感性的生命体悟 ,从而使得马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生存和力量的美  相似文献   

13.
谈歌这部《大舞台》把刘熙载《艺概·文概》所细分的十八种叙事方法全用上了,甚至连"批注"也被拿过来变成了小说的内在要件.叙事方法综合多变的运用,使《大舞台》获得了时空交错、整散结合的全新结构方式,而体现"谈歌式调侃"的精彩语言就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助进器.《大舞台》的叙事方法,适应了"键盘时代"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读者的阅读取向,是小说审美观念变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大舞台》是一部"键盘时代"小说创作探索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审美发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与审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本文从间隔和模糊两个方面探讨<蒹葭>一诗的审美距离的生成方式.间隔主要是指<蒹葭>通过对时空距离的突出和强化,使诗歌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更深刻更浓厚.模糊主要是就<蒹葭>创造意境的方式而言,<蒹葭>所达到的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艺术效果与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科技、经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感受城市前所未有繁华的同时,传统人文精神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滋生土壤却在不断消退,当代艺术思想对城市硬件和人文建设的审美标准产生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影响,多元化艺术样式的审美标准在促进当代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文价值制度产生影响,如何将当代的城市人文精神、地域文化特色、大众审美、高雅审美、外来当代文化的影响五种要素切实作为城市人文建设的操作基石,探寻城市审美标准尺度的树立与城市人文精神的共建路径,是当下现代化城市进程中,利用艺术审美构建的多种形式提升城市人文的必然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魏学峰 《美育学刊》2020,11(2):I0006-I0006
《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深入地讨论邛窑审美文化的一部著作。本书著者将目光集中于邛窑这一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古代巴蜀民窑,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邛窑器物设计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方位进行了深度解读。总体来看,这本著作主要有几方面的价值:其一,提供了丰富的邛窑研究资料。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以严谨的考证和实证精神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发掘与整理,不仅涵盖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绝大部分与邛窑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还对邛窑出土器物和传世藏品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搜集了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并从器物功能、制作工艺、纹样风格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系统梳理、逻辑归类和汇总。《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中所呈现的图片和资料可算是对邛窑代表器物的大盘点,对邛窑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出版的《雷雨》,删除了三十年代《雷雨》版本中的序幕和尾声。其实《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设置有利于主题的开掘,拓展了表现社会生活内涵的深广度,也能造成观赏者适宜的审美心境;它们导致全剧情节的张弛起伏,适应了观赏者审美情感的变化,有利于产生心灵的共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群体"熊孩子"的产生,作者意识到一个母亲角色的正确诠释,对孩子一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于是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和《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从三个角度展开女大学生如何诠释未来角色"母亲"的实践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冲动,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是中国爱情文学的源头,陕北民歌也是以歌唱爱情而著称的,二者在主题趋向上存在着共性美——尊重爱情、崇尚自由的生命美。由于二者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背景,所以体现的美感是不同的。《诗经》体现的是优美,而陕北民歌更多体现了一种悲壮美。  相似文献   

20.
《玉米》通过语言自身的自我指涉功能,将政治的意识形态融化到日常的生活中,表现出对时代创伤体验的潜在伤痛。在小说中,通过这种创伤的体验给出了一个现实中的历史,反思历史该如何构建。荒诞的历史所留下的灾难让作者把内隐的悲剧形式融入到平静的生活中。因此,《玉米》无论是在内容的深度,还是审美方式上都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