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志坚  盛莉 《云南教育》2010,(19):31-33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需要我们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边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论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曹春阳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历史观的重要问题,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本文试从人的需要方面,站在行为科学和哲学的高度,通过分析需要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来考察人的需要究竟在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社会科学。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它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而不能满足于表面,满足于就事论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同一切的唯心史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研究三题:社会的本质、整体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王恩御,杨耕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整体性及其规律的特殊性,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也常常是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思想史的贡献,然而,历史唯物论的社会本质观和...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规律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重要问题。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就是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那样,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由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发现,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从记载社会现象进到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使社会科学成为象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科学,从而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在纪念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现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人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而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是以飞本思维方式思考有关社会历史问题的学说。因此,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实践历史观的方法论道路上,反思两种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及其根本原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宏观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推论。此种被学术界长期所忽视的观点对于理解马克思晚年倾心研究上古历史,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有裨益。对于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才能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我们认为希腊神话也是欧洲社会历史观的武库和土壤,它直接给予希腊哲人两个鲜明而强烈的观念,即“命运”观念和“英雄”观念。正是这两个观念的矛盾冲突,终于升华为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初始问题,孕育了欧洲社会历史观的胚芽,并规定了欧洲哲人思考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决定了欧洲历史观的发展。一希腊神话萌发欧洲社会历史观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所表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哲学教科书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这样论述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内容。科学的历史观成为邓小平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成为他显示高超的领导才华的基础。本文探讨了邓小平历史观的主要特点,包括邓小平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理性认识及其实践因素;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观点,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邓小平从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两个方面,着重又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研究发展历史、开辟未来问题,使马克思的研究历史的方法更加具体化、民族化;以及邓小平对创造性发展历史的理论创见和实际贡献。邓小平的这些有关历史的真知灼见,不但启发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历史、指导我们创造性地发展历史,而且也是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历史观的有力否定。  相似文献   

12.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必须搞清的问题,而且也是我们各项工作和各项改革必须注意的问题。但是,对于此题,我们哲学界对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就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社会过程,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就个体的人而言,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指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身心素质,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智力、能力等方面有更深层的发展,得到纵深发展.要从历史观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要用过程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活动的历史。任何历史观(不论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总是要把人和作为人的活动的存在方式的社会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共同的研究对象并不必然地构成不同历史观的共同出发点。相反,如果我们把各种历史观加以比较,就会发现,面对同一个对象,它们常常持有不同的出发点。而且,正是这种不同的出发点,集中而显明地体现了不同历史观的对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观的创立,最困难的一步,莫过于确定某种历史观由以立足和起步的出发点了。因为这个出发点是贯穿在某种历史观理论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时,就必须要研究他的历史观的转变与发展的问题。唯心史观的形成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一八年秋第一次到北京以前他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他刚刚走入社会寻求改造社会的真理时,正是中国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6.
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客观的规律,是我们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介入,即对社会规律的价值论思考,从这一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古今中外的各哲学流派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作出过不同的解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实际上,在社会运动的普遍联系中,其发展动力是作为系统存在的。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这一思想既同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也同机械决定论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重新学习和正确理解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块重要基石。实际上,"市民社会"一词历史悠久,涵义丰富。无论是洛克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理论,还是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都说明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与黑格尔试图从国家这一实体去超越和解构市民社会不同,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认为对待市民社会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国家,而只能是在市民社会中解决。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已成为我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发展的新趋势,用文明史观研究历史已经日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确认,过去只从阶级斗争看历史的方法无法解释很多历史现象.国内历史教育泰斗级人物刘宗绪强调:"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就把握了真谛,也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有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