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验的有效性通常称为效度,是教育测量领域十分注重研究的评价测验优劣的一项指标。通俗地讲,效度是指考试结果达到考试预定目的的程度,衡量具体的某次考试是不是真正考了所要考的东西。任何一次考试都必须追求较高的效度,只有高效度的考试,其结果才会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教育测量学知识的普及,效度问题已经引起了教学第一线上教师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使考查、测验有较高的效度,并不是一件十分容  相似文献   

2.
<正>1前言台湾学科能力测验(数学)考试,简称学测,相当于大陆的高考,每年的一月末或二月初考一次,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若学测考试成绩不理想,还可以参加每年的七月份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若学测成绩理想,可以直接放弃指考.另外,2002年以后,台湾已经废除了相当于我们高考的大学联合招生考试(联考),除了每年两次(学测和指考)之外,还采取"多元入学"  相似文献   

3.
历史基础知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史实基础知识,一类是理论性基础知识。史实性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名物、典章、制度等。综观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每一年的试题都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三基)为考查的主要内容。本期冯一下、李洁老师在《通过"四新"考"三基"--谈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中,为我们详细分析了近年来这方面的命题走向。他们认为,"三基"之中,基础知识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不考历史基础知识的试题难称历史试题,另一方面,历史基础知识是能力考查和方法考查的载体,离开了它,能力和方法考查难以进行。但是历史基础知识虽然丰富,列入"课标"和"考纲"的毕竟有限。如果年年岁岁考,试题岂不重复雷同,岂不易被猜中?但是,仔细分析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尽管考的都是重要的主干基础知识,可谁敢说自己"猜中"了这些题目呢?原来,奥秘在于命题考是通过新观念的引入,新材料的使用,新情景的设置,新问题的提出来考查基础知识,这就考出了新意。作者认为,通过"四新"考"三基"代表了当今高考历史试题的发展趋势。建议读者仔细研读此文,开拓复习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7,(18):63-64
以"分析绵羊角的遗传现象"为例,阐述真实情景下"问题解决指向"的教学实践,达成夯实基础知识的目标,提升学生分析遗传现象的能力,培养"思"和"辩"的意识,实现教、学、考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被强制推行的"月考"如今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在以"学期"为基本单位的教育背景下,"月考"明显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所谓"月考"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完全是将正常教学评估的功能偷换到率性而为的"月考"上。"月考"只能起到加重师生负担的作用,用随堂的各科单元测验替代"月考"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壹、测验目标比例一览表 指定科目考试国文科乃针对大学选才取向需要具备特定或特殊语文学习成就和潜能之校系而设计.大考中心所拟定的"指定科目考试国文科测验目标",共有五大项二十一小项.首先以表格的方式来显示本次试题与测验目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语言运用类试题,是语文试卷中比较灵活、变数较大的一类题型.本文从修辞手法、语句连贯、图文转换几个方面比较一下大陆卷与台湾卷的不同.台湾的国文考试分两种,一种是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还有一种是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学测"旨在测评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基本能力,是大学初步筛选学生的门槛:"指考"是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为大学选才需要,用来检测考生是否具备校系要求能力的考试,能力要求高于"学测".  相似文献   

8.
总体指标分析 2011年台湾地区的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根据的是“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考试说明”(大学入学考试中心2005年9月公布),原则上依照“2006年课纲”设计.测验目标包括检测高中学生“语文理解与应用”、“文学知识与鉴赏”、“文化知识与体悟”、“语文表达与应用”等四方面的进阶能力。以下从六个层面将2011年指考试题内容作基本的分类: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英语》九年级以"好学英语其乐无穷,学好英语终身受用"为办刊理念,寓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倡导"快乐学习",杂志定位是依据新目标九年级教材进行同步辅导,系统复习初中阶段所学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备战中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考命题规律,遵循考试大纲和教学目标,为体现"基础知识全面考,主干内容重点考,热点知识反复考,冷点知识有时考"的命题原则,在复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抓好基础知识,并选择一些教材中的重点题型,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中考新题型,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可变性、发散性.现就谈谈本人在指导学生数学复习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大学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性差和“高分低能”等问题,利用学生关注考试成绩的特点,利用考试的指挥棒功能,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了以考促学的“6+1”多元化考核模式.“6+1”考核模式中的“6”指自学设计、创新设计、撰写论文、课堂小测验、作业和期末考试;“1”指100分之外的课堂表现加分.实践表明,在该考核模式下,学生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成绩明显提升,创新能力和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导是指<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对复习的指导作用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是指学生在正确的导向中进行主动的学习.正确的"导"使复习的方向明确、目的性更强,从而使"学"有针对性.如研究2006年高考化学科考试大纲可以看出:试题的命制"起点高",考素质、考能力;"落点低",解题时运用的知识不超过大纲,体现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到位.  相似文献   

13.
开心格格     
《小学生》2009,(1):2-3
花甲爷爷年满花甲要做60岁大寿。孙子好奇地问:"为什么把60岁叫做花甲呢?"爷爷说:"这样叫吉利。"过了两天孙子语文测验,爷爷问他考了多少分,孙子回答:"大吉大利,考了一个花甲!"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对高中语文考试方法进行了一点改革,我们认为: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第一,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学生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六七年的学校生活,基本上是在考试中度过的.小测验、大测验、随堂考、单元考、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统考、汇考、摸拟考等等,名目繁多的频繁考试,只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完全背离了学生智力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在考查中,既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以多方面、实行多因素、多层次的内容选择,因而它必然具有综合的特点.据此,我们设想把小学毕业生语文能力的考查目标分为基础知识,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五个方面.由于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渗透于听、说、读、写各种能力之中,因而我们将综合评价分解为四项测验:即小学毕业生听话、说话、阅读和写作能力测试,其权重按上述次序  相似文献   

16.
测验目标     
测验目标是指测验所欲测量的是什么人的何种心理特质。它包括3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如人格、能力、动机等;二是指所测量的对象(被试)的年龄、性别、背景等:三是指测验的用途是什么。明确测验所测的特质是什么,必须依据相应的理论给予明确界定。被试团体的类别和特点也必须明确。对不同的被试团体,测验的难度、测验材料等都应有所不同。明确测验目的还包括明确测验的功用。  相似文献   

17.
张志松 《生活教育》2012,(13):43-43
一 儿子这次语文测验只考了60多分,于是,我顿时拉下脸来,说:“怎么搞的?上次语文测验你考了90多分,这次测验怎么只考了60多分呀?”儿子一听,抬起头来,很不服气地说:“因为这次测验你没有许诺。”我一听,一头雾水地问:“什么许诺不许诺啊?”儿子一听,理直气壮地说:“上次测验前,你许诺我考好了,会奖励我去吃肯德基,我当然会考好的呀,这次测验你没有许诺,什么都没有,我还考好什么呀!”  相似文献   

18.
针对“应试教育”把追求高分数作为学习的终结目标,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等弊端,必须改革考试的方式和方法,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考试结果评价,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可检测和可操作的学生素质综合考核目标和评价标准。笔者通过多年来对生物学教学的实践探索,尝试构建了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生物学学习考核及评价模式。1考核目标1.1笔试能力学生运用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一种书面应答能力。主要指学生独立完成试卷和作业的能力。1.2观察能力学生感性认知的基本能力。具体指学生借助观察器具(显微镜、…  相似文献   

19.
对高考来说,哪些东西才是"大石块"?也就是说高考究竟考什么?考"三基",基础知识加基本技能,其次就是基本思想,对"三基"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那么,在高考复习中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高考数学考什么?《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高考"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了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高考不但要考知识,而且要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精心设计在考知识的同时达到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