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一、紧扣一个"主题",建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把语文还给语文”,是对课堂教学层面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回归语文的本真,应当把情感带进课堂;把阅读与交流带进课堂;把感悟带进课堂;把开放带进课堂。  相似文献   

3.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细细品味之后,我们从中又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说"是语文教学的另一半"江山".要想经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必须把"听、说、读、写"训练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可惜的是,一些语文教师只注重了"听、读、写"的训练,而把"说"的训练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4.
教学应该讲究一定的"距离".创设语文教学的"距离"应把握适度原则;梯度原则;信度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提到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但目前语文教学由于受"超越文本,超越教材"的影响,淡化教材本身,忽略语文积累的现象很普遍,直接导致了母语教学质量的滑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读新课标,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这一特点,创造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我的认识是用真实体现工具性,用诗意体现人文性. 一、语文课堂的真实 语文课堂的真实在于真正的回归语文,体现那种浓浓的"语文味",绝不要"荒了自家的地,去耕别家的田". 1.营造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上好语文课.教师需要注重文本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  相似文献   

7.
许多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原因就在于文本被遮蔽了:或被忽略,或被随意演绎,或被无端推翻,或干脆"销声匿迹".一种文本就是一种文化.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师没有文本就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文本就无从学习.只有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才能让语文的人文之光照亮学生的青春.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是不能脱离文本的.以"蜻蜓点水"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很容易造成本末倒置,使得教学失去本源.从教学效果来讲,其导致的学生盲然、质量下降的后果必将严重.故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文本,避免"蜻蜓点水".  相似文献   

9.
王毅 《现代语文》2004,(6):36-36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大胆地去探索和研究.但是,强调"创新"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中有许多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思想和做法,象重视诵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对意境的欣赏、领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的精华.笔者把重视古诗文教学、学习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叫做"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语文教师若把美带进课堂,则语文课堂便会生机盎然,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11.
孟召平 《考试周刊》2010,(53):47-4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施行很长一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有不少人对语文新课标理解有所疏忽,对语文教学认识有所偏颇. 一、对文本解读认识上的误区 某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文本的解读现象,没有认识到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本作为一个宝贵的资源,作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平台、一种媒介,让学生从中获取语文的养料,从中获取语文学习的方法、途径,获取传承中国文化的力量及动力.  相似文献   

12.
张玉新:张翼健先生生前主张语文教学要走民族化的道路,有人误解为语文就是民族的,怎么还要再"化"呢?其实是把"语文教学"偷换成了"语文".在翼健先生的语文教学走民族化之路的主张中,语文教学要启迪学生的灵性则是核心的理念.十多年前他曾召集一次关于灵性启迪的研讨会,大家对这个问题展开过广泛的讨论.今天我们就此问题再进行探讨,目的不在表明我们已经对此有多深刻的认识或者多么重要的建树,而是在于引起广大同仁的重视,共同探讨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当然,同时也是对翼健先生的缅怀.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当做到:"一个认识三个到位".  相似文献   

14.
1."孤立"的教材:语文课堂教学的"多重封闭" 课程改革已经超过十年了,现在的语文课程,在我们的想象中,应该是很开放的.因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实然的语文课堂上,你会发现许多教师还是把每一篇文本都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让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很"孤立".这种"孤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篇运行".每篇课文都是独立的,不和其他课文有联系,对同在一册的课文没有进行内在的组织建构.二是"单本运行".课堂上只讲语文教材,不对课本知识进行扩展,把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视作圣经.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来讲去,还是那几篇课文,还是那几句话,根本就走不出语文书.  相似文献   

15.
万显红 《学语文》2013,(3):9-10
“吃透”教材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文选式语文教材而言。吃透教材的核心是教师到位的文本研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成功的课,一定是对文本研读到位的课;而那些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课。都与文本研读的.缺失或失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文本研读存在哪些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中诸如此类的表述,都在告诉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需要文化.体现在文本以及教学中我们可以简单称之为"文本型文化"与"教学型文化"."文本型文化"是指教材(课文)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信仰、规范、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等;"教学型文化"则包括师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价值、规范、思维方式、表意象征符号、行为模式等.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折射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呢?笔者以《孔子游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两堂课的教学为例,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字、词、句、段、篇,甚至是标点符号中,往往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总称为"文本空白"."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明代哲学家王船山的这一句话道出了文本的"空白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巧妙挖掘其中的"空白点",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思维定格"的孩子们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利用这些"空白点"引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体验,从而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富情趣、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实践提高的重点所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阅读教学是关键,它既是着眼点,又是突破口.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是要焕发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当然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而艺术的教学语言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这能聚焦为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满足学生对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审美期待.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媒介,所以要注意:1.语言表达上的科学性;2.语言表达上的启发性;3.语言表达上的美感性.从而练就一口艺术的语文教学语言,把学生带进无比瑰丽的语言世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出发,认为理工类高校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科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增强文本意识,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