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面桃花》是一部极具先锋特色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通过民间叙事和边缘人物来解读历史,探索历史背后的人性法则。同时它放弃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将英雄俗化,还原了英雄作为普通个人应该具有的真实情感。对革命也进行了解构,革命不再是光辉神圣的,其中充满了那么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无情》是师陀的第一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小说颠覆了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叙事方式,揭示了普通人在战乱中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从而达到了宏大叙事的目的。本文就从革命叙事日常化、人物形象塑造普通化和淡化了政治意识三方面,分析其叙事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与传统历史小说风格迥异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它们以人性、文化等边缘化的视角取代政治视角;在叙事内容上,以边缘性人物和题材为描写重心;在叙事原则上,竭力张扬艺术虚构;在叙事态度上,由严肃庄重走向游戏与调侃;在叙事结构上,以个人化叙事代替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4.
小说《风和日丽》的叙事策略是通过主人公身份、角色的变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悖论,将私人化的经验叙事替代新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作为新历史小说共同的叙事策略,这是作者既不引起意识形态反感,甚至与意识形态政治共同完成对过去历史进行遗忘的合谋,又实现了知识分子自我对于严肃的历史事件的逃避和迂回。作者不是像通常的新历史小说那样"重述历史",而是在对革命光环笼罩下的历史袪魅的同时,进一步对"重述历史"加以否定。作者采用一种貌似逼近"真实"、实际上却是低调的第一人称反思性语段,强调了历史的荒谬性,通过不断纠正、补充、反思、解构的过程,使小说达到了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现代历史小说处于文体的草创与转型期,它以诗意为旨归的叙事突围使之突破旧历史演义的格局,呈现了新的现代性文体特质。叙事突围融铸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历史审美品格,也构成了自身叙事演进的线索: 1920年代鲁迅的文化反思型、郁达夫的主体感受型历史小说在1930年代继续演进为主题丰富、意象纷呈的社会阶级型、文化批判型、主观诗化型历史小说。1940年代,急切的现实关怀使现代历史小说格外关注历史的现实讽喻作用。叙事突围更进一步落实在具体叙事手法上,以时间的现时化,视角的个人化,文本的镜像化三种叙事手法营构出奇幻相生的历史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小说作为新历史主义观的产物,以偶然性为叙事策略对传统历史小说的真实观进行了解构。其叙事的发展不再试图展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是让偶然性统领全文,用巧合牵引历史进程,用偶然性对历史进行虚构和想象,以此渲染对历史理性的思考和感悟。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8.
铁凝小说《笨花》打破自己以往的创作规律,关注更为广阔的历史画面,回归儒家传统叙事伦理,并把儒家传统道德贯穿中国革命实践,重新将革命叙事伦理与个人叙事伦理进行弥合.再现了关于宏大民族历史叙事的乌托邦想像。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小说尝试了一种反传统的叙事方式。在这种先锋实践中 ,作家的主观倾向超越出政治化历史的拘囿 ,选择了向民间立场的回归 ,并且在平民化的表达过程中 ,世俗化的内容成为主观历史自在言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1.
传统"宏大叙事"式的古代小说教学在强调总体性、权威性、文化语境的同时淡化了小说自身的价值,阻滞了师生多重视角的参与,造成对小说作品理解的重复、趋同。"微观视野"的切入将为课堂中对小说作品的多重审视敞开大门,在教材、师者、学生之间构筑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在师生共同聚焦与对话中拓展小说的边界与历史透视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熔铸美的精神与特质,以期实现属于大学课堂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作品以书写战争、刻画硬汉而闻名于世,身体书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在呈现死亡主题的同时,对身体叙事倾注了大量笔墨。小说中的男性身体不再具有传统硬汉形象的阳刚和力量,女性身体也在男性凝视下逐渐成为欲望渗透和权力运作的客体。通过对男性硬汉形象的解构和女性身体的书写,海明威不仅剖析了战争给现代人造成的身心"阉割",而且揭示了凝视与被凝视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传统社会历史批评解读《哥德巴赫猜想》无法深度透视其复杂性,真实性叙述下的文学意义的价值潜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叙述学为凭借,作为报告文学文本经典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叙事策略上所折射出的读者意识以及对于那个时代的治愈等叙事功能渐次浮出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14.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is how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xpress ideas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na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texts written by Swedish students aged 12–13 about a historical event well embedded in Swedish national mythology, the rise to power of Swedish ‘founding father’ Gustav Vasa. The analysis is inspired by James V. Wertsch's concept of schematic narrative templates. The main finding of the study is that the students mainly structure their answers along one of two different narrative templates; either a kind of historical master narrative with strong foundations in traditional Swedish history culture, or a more generic story about the founding father as a ruthless or corrupt politician, which is arguably influenced by presentism.  相似文献   

15.
奥斯丁小说的崛起,本质上是一次叙事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建构。奥斯丁小说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题材开口小,偏爱凡人小事,既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怀,又能于平凡处见真知;题材的特殊处理,使故事的发展绕过所有人的意料,又恰在情理之中;题材的选择与处理,取决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这三点构成了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百花文学”出现了一些描写离婚叙事的“突破题材禁区”的作品:孙谦的《奇异的离婚故事》、丰村的《一个离婚案件》、秦兆阳的《归来》、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布文的《离婚》,但由于“百花文学”是处于“十七年文学”特殊时期,是“国家体制文学”“共和国文学”,是呈现“一体化”趋势的,因此这些作品必然会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并从婚姻的缔造与维持、知识分子与共产党员的对立关系、未离成的离婚叙事来探讨离婚叙事中的政治化以及将“儿女情、家务事”通过政治因素的干预,提升为“宏大叙事”的文本。  相似文献   

17.
经典叙事学认为,《都柏林人》的叙事在故事层面,如人物、环境、情节的设置都具有传统小说特点。但在传统叙事结构掩藏下,它还存在着叙事逻辑层面断裂特点,构成了双重叙事结构。双重叙事结构的对比衍生出强烈的现实矛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初以来,宏大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的自觉追求。由《子夜》开始的左翼宏大叙事引领了后来数十年的以"红色经典"为代表的宏大叙事的辉煌。但这种服务于政治理性主义的宏大叙事显示出结构模式化、风格单一化、思想浅表化、目的功利化的特点。新时期以来,这种宏大叙事遭到多方的质疑和拆解,很多作家通过对题材、表达方式、思想内涵诸方面的调适重构了一种新的宏大叙事,使宏大叙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行动方式,主要特征表现为聚焦于个体经验,用年代学方法表述个体经验,搜集故事,重新讲述故事,编码并确定主题,描述情境与背景,与参与者全程合作。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从个体那里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个体的故事,按照主题或类属解释个体的经验故事,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操作过程、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