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学的教化传统、传统的启蒙精神乃至佛教文化都成为其文学启蒙思想建构的宏富资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资源是其文学启蒙思想得以形成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思想启蒙的主将,他发动的三界革命,从文学的角度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给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塑造和要求,他的思想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不彻底,但是这些都无法磨灭梁启超的思想给中国文学带来的启蒙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写于1902年的《释革》一文,不啻为中国近代的革命宣言,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革命观。他在文中对改良与革命进行了明确区分,进而申明了自己改造中国的行动纲领。梁启超的革命观不仅被他贯彻到史学、文学、宗教和道德等诸多领域,而且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启蒙主义是1937—1945年间中国抗战文学既存的一种重要话题。其时,众多的文艺家言说着这一重要话题,众多的文艺作品暗含着这一重要话题。意在最大限度地启蒙民众,激活民族精神,在促进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过程中实现中国社会人生的根本改造。但是,中国抗战文学这一题中应有之义,却一直不为研究界所重视。这一被忽视六七十余年之久的文学历史话题。今天重新提起加以论析,应当说是有一定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晚清文学启蒙导致了文学的现实化、政治化,而文学的现实化与政治化是实现启蒙目标的必要途径,在梁启超的理论倡导与影响下,晚清文学扩大了题材范围、加强了政治倾向性、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在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化、政治化特色,这也可视为梁氏文学启蒙思想的一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承续晚清梁启超"三界革命"主张,以思想革命为旨归,促进了文学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其文学现代性启蒙思想来源于法国启蒙思潮,启蒙范式是从语言工具的变革继而至文学思想的革命,文学样式则站在"人"的立场,重新去发现并认识人的价值,继而实现其启蒙主张。陈独秀的文学追求虽然审美考量不足,但是对启蒙现代性的追求符合历史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杨晓 《高校教育管理》2007,1(3):36-39,43
在流亡日本期间,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梁启超的国民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将国家主义作为第一义,却又正面切入了个人的问题;其次,针对中国国情强调"以新守旧","以内化外","导奴隶就国民";再次,以改革教育来改造国民性,以改造国民性来改造国家,具有文化启蒙的浓厚色彩.  相似文献   

9.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梁启超精心培育了9个子女,在文学、经济、图书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各领风骚,其中出了三位院士,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是我国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梁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3.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萌芽期 学堂乐歌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基础.晚清"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加强调音乐对思想启蒙和国民改造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核心是中国近代社会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产物.他的国民改造理论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方案不断深化的结果,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明显的爱国色彩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重塑国民灵魂的伟大工程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艺术与启蒙之间——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内在价值冲突张全之以梁启超为首的清末文学改良运动,拉开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帷幕。以此为起点,延续了3000多年的传统文学,开始踏上了向新文学演变的漫长历程,像“幼虫”演变成“蝴蝶”一样。然而,在上个世纪之交,...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粱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8.
郭刚 《文教资料》2008,(20):76-78
通过对近八十年来学术界研究梁启超启蒙思想的梳理,本文从大陆和海外两个范围作了归纳.关于大陆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由第一阶段学者们大都从个人印象上纠缠于梁启超的改良派的政治身份,而抹杀了梁启超的历史功绩,到第二阶段学术界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关于海外方面的研究,不少学者很早关注、认知梁启超的思想启蒙作用,且作了富有个别意义的探讨.但总体上尚缺乏详尽的材料论证,以及进而尚欠作出正当的评价,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将国家衰败的原因归结为国民人格中的劣根性,致力于国民人格的改造和重塑.梁启超受日本民族主义精神和伯伦知理“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新民必须以爱国、利国为主要人格特征,赋予新民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新民说》堪称中国20世纪初的“人权宣言”,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道德革命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