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陕西此次“减负新规”而言,虽说1小时的“上限”似科有点千篇一律,虽说学生和家长拒写的“权力”有些缥缈,但以“试点省份”的形式推出减负,可见减负形势之非同一般,亦见相关部门的决心。仅凭此,公众就应给以掌声。  相似文献   

2.
对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运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减负”历程清晰地记载着“减负”效果,那就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时至今日,该是对“减负”进行“冷”思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3.
说起“减负”,有人说,它是顽症,难以根治;有人说,“减负”不能指望一纸行政命令就解决问题,要打持久战;还有人说,学生“减负”,教师“加负”,要搞“战略转移”。一句话,“减负”难。那么,它究竟难在何处?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难处?我们感到,从人的生命层面考察,从生命意义悟解“减负”,这也算是对“减负”难题的一种“解”吧!  相似文献   

4.
“减负”,这是学校教育多年来一直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归根于人们的教育观念没从根本上更新,另一方面对“减负”的理解浮于表面或片面。为了很好地剖析有关“减负”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减负”所蕴含的深层范畴,就“减负”作一些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沈衍珏 《教书育人》2006,(10):31-34
新世纪初,“减负”之风席卷全国,而后的几年里,又似乎有所懈怠,后又轰轰烈烈的重提。而我们紫薇小学从减负之日起,就没再停留过,我们认认真真地减负,切切实实地减负,大张旗鼓地减负,将减负进行到底。“减负”工作究竟如何做?“减负”后学生活动如何指导?这是我们一直以来一直思考,并努力实践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颜林忠 《学子》2012,(4):21-22
每年一到开学和期末,为学生“减负”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就有那么一些人,简单地把“减负”理解为不给学生布置作业,或作业布置得越少越好:“减负”就是减去学生的一切负担,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减负”就是减去一些所谓的“副科”,不得进行补课,不进行各种分析排队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  相似文献   

7.
“减负”一说,由来已久。关于“中小学生要‘减负’的呼声从没断过。今年1月17日,教育部已是建国以来第49次就“减负”问题发出通知。最近,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和江泽民的《关于教育的谈话》,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地纷纷制定了为广大中小学生“减负”的具体措施。“减负”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然而,由于我们对“减负”的宣传力度不够,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跟不上形式,造成一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减负”的认识非常模糊,产生不少错误的看法。在此,仅从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8.
“减负”这个词象春风一样,一夜之间,吹遍了所有的中小学校,有一个一贯表现很好的高中女生,幸福地说:“我们终于解放了”。问为什么?答:“现在减负了”。减负仅仅作为一个口号,尚未充分实施,就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回响,难道过去真是“学得太累”吗?  相似文献   

9.
说“减负”     
不可否认 ,“应试教育”的恶果之一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 ,“减负”问题一提出 ,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正确认识“减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何为“减负” ?  所谓“减负”就是指学校教学工作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包括过重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家庭和贫困学生的过重经济负担。“减负”的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减负”与严格要求   1978年 ,邓小平就辩证地谈到“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 ,今后仍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 …  相似文献   

10.
“减负”,路在何方?我们争论了十几年。剪不断,理还乱,一种摆不上桌面的“理论”在指挥着人们的行为:认为“减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隐患,要增效就不能“减负”,要“减负”就无法增效。我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减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减负”不能也不应该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减负”应该说还只是起步阶段,但在“减负”的时候,必须明确与“减负”相关的几个问题,正确处理与“减负”相关的几个关系。一、“减负”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建国不久,我国就确定了“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真正贯彻好这一方针,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德育与智育,或“红”与“专”的问题上,我国大体上走了两个极端,一是重“德”而轻“智”,“文革”时期比较典型;二是重“智”而轻“德”,“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比较突出。应该说,“减负”有利于全面贯彻党…  相似文献   

12.
“减负”后教师心态刍议周卫东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全社会关心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就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发出指示。许多学校对“减负”动真格的,“减负”措施陆续出台,对教师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同的教师显露出不同的心态。一...  相似文献   

13.
短命的减负     
说到现在的“新校园风”,那就一定是这个“减负”了。品,用了以后还会“反弹”,其寿命短的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就有过一次很夸张的“减负”了。“减负”就像减肥产仪式,就差没剪彩了。  相似文献   

14.
“减负”是现代教育形势的需要,也是党中央的要求。“减负”应抓好三方面工作,处理好四个关系,达到“减负”增效,防止“减负”步入“误区”,“减负”管理应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联系实际,提高“减负”的自觉性,确保“减负”工作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减负”攻坚战的不断推进,“减负”质量效益问题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减负”实效性研究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学生过重负担的形成并非 一日之寒,“减负”工作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奢 望教育行政部门以一 纸命令就可以药到病 除。只有动员教育行 政部门、学校、教师、 家长及社会各有关部 门同心协力,齐抓共 管,从宏观、中观、 微观各个层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进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才能奏效,具体而言, 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界定“减负”的内涵与外 延,为“减负”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李昕原 《天津教育》2014,(19):98-99
如何减负增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语文的“减负”,应从“兴趣”入手。我们不得不承认,对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我们总是愿意全情投入,也从不觉得这是负担。这种强大的内驱力,必将促使我们提高效率,把事情做得更好。找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也就成为了“减负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说到现在的“新校园风”,那就一定是这个“减负”了.“减负”就像减肥产品,用了以后还会“反弹”,其寿命短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我们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有过一次很夸张的“减负”仪式,就差没剪彩了.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减负”问题又成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普通高中“减负”更是众说纷纭。我认为“减负”本身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减负”是一场深刻的具有持久性的教育革命,从这个意义来说,普通高中“减负”势在必行。而“减负”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就为普通高中的“减负”提出了新的思考:即内外兼治,重在治内,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  相似文献   

19.
詹文龄在 2000年 6月 24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要辩证地看教育“减负”与竞争压力。说到减负,有人就凭字面把它错解为一个“量”的概念,因此就提出了类似“谁为老师减负”这样的问题。其实只要有兴趣,再重的担子挑起来也轻松,反之,再轻的担子也挑不动。这对成人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理。有人在谈到减负问题时说:“所谓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只是表现,实际上都是竞争负担。只要竞争压力没有减轻,学生同样会为‘素质’之试疲于奔命。考试的激烈竞争源于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其实,缓解教育资源的短缺未必就能减轻竞争压力。大学…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实践与研究》编辑部日前召开了“减负”专题座谈会,部分县市的教研室主任和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就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成因及矫冶对策以及如何认识“减负”的必要性、艰巨性等问题进行了踊跃发言。会部分同志将其发言稿进行了整理,现摘要发表,以期抛砖引玉,使读者对“减负”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