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菊 《广西教育》2012,(32):41-44
“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知识领域突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衔接,体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作用,强调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而言,这个学习内容是一种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新型学习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所以理解和把握这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正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校园武术虽不同于竞技武术、民间武术、军事武术,但随着项目开展的不断深入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即教育性、健身性、兴趣性和表演性。笔者在推广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点滴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示范法。即教师通过动作展示,让学生理解动作方法、体会动作要领,直观地把握整体动作。自古以来,武术的传承多以口传心授,因此示范法对  相似文献   

3.
郑源源 《辅导员》2014,(15):64-65
<正>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校园武术虽不同于竞技武术、民间武术、军事武术,但随着项目开展的不断深入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即教育性、健身性、兴趣性和表演性。笔者在推广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点滴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示范法。即教师通过动作展示,让学生理解动作方法、体会动作要领,直观地把握整体动作。自古以来,武术的传承多以口传心授,因此示范法对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儒家身体观中“身心修炼”与“礼仪实践”的内在逻辑,分析当下武术思政教育的本质、效用发生机理与生成径路。研究认为,武术思政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德艺兼备”的品格和“德艺双行”的能力。武术思政教育的机理是武术教学中显现的身体与感性的觉醒、“体”与“知”的符号纠缠以及道德感动与传统武术伦理的情感效应。生成路径是切身入武,注重强调武术思政教育中身体的在场性;修武得体,加强武术教育中符号身体的规训与技艺身体的融合;以体入道,树立以身载德、德艺双行的目标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这说明经过课改十年的实践检验.“j维目标”能够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该如何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个体存在的物质载体,脱离身体的个体是不存在的。身体处于环境之中,寓于空间之内,身体研究中不乏空间概念与相关意义。本文以身体空间研究为例,结合身体空间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法,分别从二元性、多元性、异质性和复合性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理论梳理和观点考察。二元性体现了身体空间的对立与辩证,多元性体现了身体空间的扩展与再生,异质性体现了身体空间的对立与反抗,复合性体现了身体空间的嵌入与整合。以上四个维度之间相互独立又不失关联,通过这些维度把握空间性质,进而形成理论框架去理解和认识其他空间,探索空间形成路径,希望能为空间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与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中存在着丰富的音乐思想.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理解.必须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应把《吕氏春秋》的整体内容纳入音乐思想研究.全面把握其天人结构、音乐史论、音乐人三个层次;二是在理解《吕氏春秋》音乐思想的历史意义时.应把握好其音乐存在的非独立性和音乐追求的人间进取性。  相似文献   

8.
<正>幼儿身体在学前教育中的隐退涉及到社会观念、管理制度、教育理念等多个因素,要想改变幼儿身体的境遇,也要回到身体本身。把握身体的根基性、主体性,明确幼儿身体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目标,并在教育实践中协调好身体与社会期待、制度规范、知识教学的关系,让幼儿身体彰显其独特的生命价值。教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向教师澄清幼儿身体的地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伊德的身体理论是理解其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视角。他在"身体一"(感知的身体,体验的身体)和"身体二"(文化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体的第三个维度,即"技术的身体"。"技术的身体"是对"身体一"和"身体二"的综合,主要特征是工具的涉身性,而这正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伊德的身体理论对涉身、知觉和行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挖掘,对"情境化知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对我们建立批判的知识论和技术现象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两个向度不可忽视,一是关注行动,二是重视现象学-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心物关系学说是斯宾诺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认识客体的自然事物的观念与事物自身的关系,包括人的身体与身体观念的关系,在这里心灵被理解为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属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心灵能力与身体结构的关系,在这里,人心被理解为接受外界事物观念的身体的功能;作为认识过程中人的心灵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在这里,心灵被理解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斯宾诺莎心物关系学说的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把握他的哲学,也才能对他的哲学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三型"党组织建设相辅相成,这是建设"三型"党组织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因。教育实践活动与"三型"党组织建设融合有三个途径,一是把握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环节,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促进教育实践活动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融合;二是把握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环节,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促进教育实践活动与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融合;三是把握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环节,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促进教育实践活动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处理好学生的探究发现式学习与教师的适度引导、帮助的关系是有效探究的保障.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产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领悟,教师则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把握好“干预度”,做到“收”“放”自如.本文试图通过对椭圆概念的三次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深度教学需要以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为实践起点。教材知识具有意图性存在、学科性存在与学习性存在三种深层样态。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应以这三种样态为基础,追问教材知识的主体意图、学科结构与学习深度,并通过体验与判断、拆分与对比、还原与创设三种策略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知识观是建立在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物性”标准和“绝对真理”标准,对理解教育中的知识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站在教育学视野下理解知识及其特性。教育学视野下的知识具有动态性、丰富性、个人性、意义性和严密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5.
<正>高考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具体要求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二是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三是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在这3个层次的要求中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语文习题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通过语言实践或训练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二是通过阶段性测试与评价,帮助学生修正错误和弥补不足,完善语文知识体系,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基于对语文习题作用的正确认识,语文习题讲评课应从纳入课程体系、彰显语文特性、基于学情把握等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沧州武术谚语。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隐喻是武术技能形成、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认知工具,使我们透过那些可感可知的形式,完成对武术精髓的深刻把握。在沧州武术谚语中,隐喻思维的渗透无处不在,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象性、局部性、多样性、经验性。  相似文献   

18.
讲评课是师生在完成一定章节教与学任务的前提下,就相应知识对学生或进行练习或进行测试,并对学生解题、答题结果进行分析,获取学生对相应知识理解、掌握、运用等信息反馈后,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讲解、点评教学的一种课型。它有别于章节知识的教学,又是章节知识教学的延续和升华。为此,讲评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人依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讲评课应体现“一个认识”,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讲评”。  相似文献   

19.
贺龙自幼习武,武术伴随其一生,因此对于武术有着高度的理解.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贺龙关于武术内容的理解及其论断进行了研究.贺龙认为:武术根植于民间,发掘、整理、提高、推广为武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时明确了太极拳是一种能够打人的拳法,具有高度的技击性.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明确该抛弃,发扬什么,着重发展武术的技击特性.同时在发展武术的过程可以借鉴体操与舞蹈等优点进行武术化,但是不能化武术.贺龙的武术思想是一种成型的,具有时代性,对于中华武术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回溯教育与身体的原初联系,发现儿童教育中身体缺位,表现为束之德智的身体、蔽于文化知识的身体、囿于技术的身体。具身视角下,儿童的认知具有具身性,表现为需要感官参与的涉身性与体验性、经由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与实时性、依赖环境衬托的形象性与情境性。身体缺位的现实困境与儿童认知的具身性共同指向儿童教育中身体的回归,受现象学的启示,从儿童教育原初形态的"关于身体""通过身体""为了身体"三方面来考虑:关于身体的教育是对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全面教育,通过身体的教育是强调儿童身体的感知体验与实践,为了身体的教育是关注修身与成人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