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关于价值的内涵,我国哲学界有关系说、实体说、属性或功能说、主体需要说、意义说、观念说等。[1]实际研究中,诸多学者在价值的分类上主要以“人”为中心区分、理解内在与外在价值,认为内在价值即事物对人的价值,外在价值即事物对社会的价值。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这不利于充分揭示内在与外在价值的内涵。对事物内外价值的理解应以事物自身在实际关系中是否处于主动或被动而定,应以其自身作为参照点来区分内外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事物作为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它是事物具有的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事…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指客体(事物或人)满足主体(个人主体或集体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合作体中,价值是个体行为的指南,是群体文化的核心,是集体凝聚力的源泉,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人"是发展的主体,"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是近些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再作一番探讨.一、何谓人的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见“价值”的构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客体本身带有的可以为人所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实际需要,这是事物具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并同主体的需要发生一定的实际关系,才能形成实在的价值.可见主客体的关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如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伦理关系、效益关系等.而价值关系是指效益关系,所谓效益关系就是客体以它自身的结构、属性、特征包括运动规律,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被客体所满足的程度、状态.主体的需要首先是物质性的,同时也包括精神的,主要是指精神产品,如图书、出版物、电影、电视等.  相似文献   

4.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木梁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  相似文献   

5.
试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关系●关伟一高等教育的价值,就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肯定意义。价值是在主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事物满足主体事物需要的一种属性。也就是说,客体事物的价值,是在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  相似文献   

6.
“谁的质量”“什么的质量”“怎样的质量”是质量观构成的三重维度。质量依附于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一种特殊的量,其完整的表述应为“蕴含于事物的质之中的量”。质量总会带上主体赋予的特征,事物内部存在着由主体性嵌入的不同类型与维度的质量构成的不平列的质量空间。在各种内在与外在条件作用的质量空间内部存在着某一特定的质量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最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而判断这一最佳状态是否达成及达成程度即是对事物质量高低的价值判断。从理论上看,内嵌共同性、整体性、发展性特征的教育高质量是一种内化主体期望的价值判断、反映教育存在的优质状态、面向教育未来的质量标准,与此同时,教育高质量本身的主体性、对象性、主体间性的属性也蕴含着以党的领导为主体、以人的质量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7.
一、人的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必须努力致力于追求三个“统一”: (一)个体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在普遍联系的世界中,以人为中心,构成“人一物”系统与“人—人”系统。前者人是主体,物是客体;后者,人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统一就决定了人的价值具有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双重特性。作为主体,其价值实现表现为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对个体需要的满足与尊重,  相似文献   

9.
价值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需要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就是石头,也具有需要。因为石头的存在依赖于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石头的存在需要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那么,是否可以说价值就是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不可以。因为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并不都是价值;一事物只有对于“具有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的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而“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主体是能够自主选择的活动,是具有分辨好坏利害能力的活动,是能够为了保持自己存在而趋利避害的活动。所以,一事物只有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相对主体的需要来说的那个对于主体需要具有效用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客体。因此,价值只能定义为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效用,只能用主客体模式来界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价值原始发生(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基础和过程的考察和对哲学价值论争论焦点的价值的基础、严生及其对本质的讨论,不难看出:价值赖以产生的基础是以能力,工具为中介的主体需要与对象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对待这种关系的活动方式;价值是在人们对待自身需要与对象功能关系的活动中产生的;价值是事物的一种对主体需要肯定或否定的关系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