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崇尚礼尚往来,礼物在你来我往中表达并形成了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的礼物交换折射出人际关系网络。而今,农村的礼物交换之风盛行,礼物已失去最本真的意义,甚至成为农民的负担。  相似文献   

2.
黔江苗族婚礼仪式较为繁杂,但有着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地的婚俗深刻影响着当地苗族人的生活,人们也一直按照传统的苗族婚俗行事。"摆礼"作为接亲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也被视为女方出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苗族婚俗中的"摆礼"仪式进行探析,从而折射出一定的社会观念:一方面,将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与"摆礼"仪式结合,将有助于了解资本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展现出当地苗族祖先崇拜、同姓不婚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此加深人们对族群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族群的核心符号体系以生死关怀为元话语,即"话语的话语";这种元话语典型地表现在作为人生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仪式中。苗族文化体系中的丧葬仪式深度反映人与神、生与死、先祖与后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丧仪展演把苗族社会的灵魂观念和社会活动勾连起来;灵魂观念既为社会活动提供指导,自身也在这个社会活动中得到创造性的复制。文章拟通过对西江丧仪的展演过程、丧俗禁忌、符号象征等进行历时性分析,透视西江苗族社会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符号,同时也在器用上"与时俱进",实现了"原生论"与"工具论"的"二元和谐"。  相似文献   

4.
农村历来重视丧葬活动,在殡、葬、祭等丧葬活动中,有各式各样的丧葬仪式。丧葬仪式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是体面地安葬逝者,体现人的价值;二是保存了传统的民族风俗文化,教育教化村民,促进个人成长;三是加强村民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村庄凝聚力;四是整合村庄资源,促进村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苗族医药作为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由于长期地被边缘化而仅以"地方性医药知识"的载体形式存活于苗族乡土社会中,并在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场域中不断地得到其"持有者"的创造性建构与辩护.但随着现代农村医疗体系建制及其在医疗功能上西医对"苗族医药"的强制性替代,使得苗族"地方性医药知识"在乡土社会中面临着传承、保护困难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6.
在五代宋初,募兵制度的盛行、文官制度尚未确立的背景之下,武人专政迭起,社会各个阶层的身份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中下层身份的人群可以通过这一动荡时期的途径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属性,成为社会垂直流动大幅度加快下的受益者。文章对于五代宋初的武将群体的出身环境、个人所具备的才能和他们得以成为武将的流动途径进行分析,希望把当时各阶层出身武将的流动过程以动态的角度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洗寨”仪式是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苗族古歌贯穿于整个仪式活动的始终.“洗寨”仪式与古歌的互疏性表述,强化了苗族村化的防火意识,增强了苗寨的文化同感,同时也是苗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再现描述.  相似文献   

8.
苗族民间游戏是苗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文化生态不断融合互动的结果。本文以苗族鼓舞为例,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视角探讨和解读苗族鼓舞的文化特质,并试图挖掘这些特质所具有的文化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五代宋初,募兵制度的盛行、文官制度尚未确立的背景之下,武人专政迭起,社会各个阶层的身份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中下层身份的人群可以通过这一动荡时期的途径,如军功得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属性,成为社会垂直流动大幅度加快下的受益者。本文对于五代宋初的武将群体的出身环境、个人所具备的才能和他们得以成为武将的流动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把当时各阶层出身武将的流动过程以动态的角度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民间仪式的展演有国家符号的参与和作用,进而成为规范与形塑的主要力量而存在.国家在场体现在对民间仪式的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影响;民间仪式也通过对国家符号的应用使自身获得了某种复兴和生存合法性.民间仪式的国家视角,为探讨民间与国家、传统与现代化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条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贵州麻山苗族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最突出的体现是其丧葬仪式。笔者将从时间过程、空间场域、主体表态3个方面理清麻山苗族丧葬仪式,并从功能论和"阈限理论"的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于麻山苗族丧葬仪式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贵州苗族装饰艺术独具特色.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呈现鲜明的主观意念的表达;强调奇特多元化的构成;偏爱象征性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特殊的工艺制作.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3.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乡村文化风景的涵义与组成。以苗族村寨季刀上寨为样本,通过对当地乡村文化风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在农业、民居、公共建筑、婚俗、宗族制度、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方面的特征,揭示乡村文化风景的内涵,为合理开发贵州乡村文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综合的文化形式,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的当代生存形态进行多个层面的观照,从中反映其在当今时代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的效应。结果显示:村民感知到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交通,但也减弱了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旅游活动对社区主要影响:外来常住人口增多,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景区空心化,景区管理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保护,景区都市化严重,村寨民族文化同质化、商业化特征突出。因此,需要认清西江苗寨这种功能变迁的利弊,因势利导地处理好村民“二重性主体”特征,加强旅游开发中的村民参与,提高村民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意识,创新、优化旅游开发管理思路与目标,促进西江千户苗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英语词汇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3所职业技术学院482名苗族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卷中所有策略中,社会策略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而认知策略是使用频率最低的策略;男女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无明显差异;同时苗族学生也有与苗族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的一些策略.文章最后对词汇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民族习俗是规约个体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折射出特定民族、特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社会性别期待。苗族传统习俗中的女性角色主要表现为生产生活习俗中的主内者、宗教礼仪习俗中的局外人以及恋爱婚姻习俗中的等待者。苗族习俗中的女性角色受制于传统习俗的规约,但同时,时代的进步以及苗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轻一代的眼界开阔了、自我意识增强了,表现出与年长者的种种差异,而生活于当下的苗族女性无一不遭遇着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落差的角色冲突。  相似文献   

18.
围绕苗族刺绣和当代油画用色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民族艺术精华,对进一步繁荣民族艺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湘西方言区苗族原生宗教——“呼清”(Fudnqind)所产生的强大约束力,与构建、强化村落社区秩序有着难以割断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归因于苗族信仰体系中对“人不见天眼见,人不罚鬼神罚”报应规律的确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集体意识”在苗族村落社区的长期“驻留”。以鸡爪村苗族“呼清”为个案,揭示这种力量因素的生成基础与生效逻辑,以及合理利用这种力量资源对“低成本”构建和谐苗族村落社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