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国秋  吕斌 《图书与情报》2004,(6):29-34,38
文章根据科学学理论对经济信息学进行思考与探索,认为经济信息学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学科范式,尚处于前科学向常规科学发展的中间阶段,经济信息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应加强理论研究,将研究重点转向建立统一的学科范式,并在学科范式的支配和指导下规范经济信息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信息学逐渐成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系统梳理该学科的学科范畴、学科范式和学科体系关联路径对国内健康信息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对20,559篇健康信息学论文的学科交叉现状和研究主题进行计量分析,从定量角度探究健康信息学的学科范畴;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内容、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四个维度进行开放性编码与归纳,从定性角度构建该学科的范式框架;采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了健康信息学各体系要素间的关联路径知识图谱,并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结论/发现]健康信息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具有学科覆盖面广、交叉性强的特征;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用户与信息行为、人机交互系统应用、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信息与知识服务、信息存储与组织、信息检索与系统、文献与信息计量是目前主要的健康信息学研究内容,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该学科的范式框架和关联路径知识图谱。[创新/价值]系统总结了健康信息学的学科范畴以及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并结合我国健康信息学学科体系的发展规律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试论经济信息学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经济信息学的产生背景,即社会背景、经济背景、科学背景、技术背景和实践背景;然后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次上讨论了经济信息学的发展问题,并指出,经济信息学在新的世纪里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经济信息学发展中的两大矛盾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与实践、经济与信息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信息学科研究健康发展的两对重要矛盾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的重要体现为重实践、轻理论。导致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因素包括历史发展与主观观念的影响、研究队伍与知识传播的局限性和专业教育资源匮乏等。经济与信息的矛盾可概括为主次不清、结合不紧密。在经济信息学里,经济与信息密不可分,两者要紧密结合,经济是信息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健康信息学领域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然而该领域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依然匮乏,文章通过梳理国外基于实证的健康信息学理论应用研究现状,试图搭建系统性的健康信息学研究理论框架,从而为健康信息学研究范式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数据库中检索健康信息学领域基于实证的理论应用研究文献共91篇,使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分析研究的理论来源、类型、应用对象,研究主题等,从而聚类和凝练出健康信息学理论应用的框架。[结果/结论]健康信息学理论研究集中在对相关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理论的应用上,缺乏对基础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对于理论应用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逻辑性。本研究通过凝练一个包含四元素(用户、信息、系统、环境)的理论应用研究框架,对现有健康信息学理论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整合,为健康信息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 医药信息学 1.1 医药信息学的由来 当代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是交叉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医药信息学就是这种新型学科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新兴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计量学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文章在学科信息学的学科体系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网络信息学”。从网络信息学兴起的背景出发,概述了从网络计量学到网络信息学的发展过程;明确了网络信息学的概念内涵、数据基础以及关键理论方法技术;重点剖析了在网络信息学框架下,重要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发现、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评价等四个方面的知识发现前沿与进展。并由此提出,网络信息学利用新兴前沿信息技术挖掘网络大数据以揭示有价值的知识,是网络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学科,也是网络信息研究新范式的支撑学科,但其发展也存在诸如网络大数据质量的控制、专门技术工具的发展等方面的关键问题。随着网络信息学的深入发展,未来网络大数据知识库、网络信息学专门技术工具及其应用领域都将得到蓬勃发展,网络信息学也或将成为学科信息学的领头学科。  相似文献   

8.
信息学正在与健康科学产生更多的关联,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健康信息学。2021年10月,“健康信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健康信息学的概念定义、内容框架、社会需求、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新冠疫情防控与健康信息学、健康信息学学科建设等主要议题展开讨论。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健康信息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与会专家的讨论,阐述中国健康信息学在起步阶段需要厘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健康信息学是什么,由哪些内容构成,发展过程如何,中国的健康信息学要如何发展。研究发现:①与大健康时代的健康概念相对应,健康信息学是一个大的学科群,它囊括了将信息学应用于健康、生物、医学领域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学科,可以称之为大健康信息学或者生物医学健康信息学(BMHI);②大健康信息学与多个学科有关联,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包括众多的子学科,这些子学科秉承信息学共有的理论概念、方法技巧、技术手段,它们互有区别但又相互关联;③健康信息学研究从传统的聚焦解决临床医学中的信息问题,拓展到关注公共卫生中的信息问题,再拓展到关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信息问题;④在大健康时代,在健康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机遇期,应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提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健康信息学,推动大健康信息学发展成为教育部交叉学科类别中的一级学科。图2。表2。参考文献47。  相似文献   

9.
经济信息学是信息学与经济学广泛交叉、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兴起植根于信息时代背景,适应了社会经济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二战”以来诞生的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s)群中,经济信息学是发展较为迅速并受到广泛重视的“热点”分支学科之一。我国自1980年以来才开始这个领域比较系统的研究,以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信息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并己出版了几本相关的著作。但从总体上来看,工作描述性研究居多,…  相似文献   

10.
张广钦 《图书馆论坛》2002,22(4):125-126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并分析了邱均平教授主编的《市场经济信息学》一书的内容、特点和创新,进而作出客观的评价,认为该书第一次从理论、方法、应用等三个方面全面地构建了经济信息学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信息学与信息管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便准确把握二者的共性和个性,提高对学科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While ISSI was founded in 1993, Scientometrics and Bibliometrics are now at least half a century old. Indeed, the field can be traced to early quantitative studi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the 1930s, it evolved to the “science of science.” The publication of J.D. Bernal's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in 1939 was a key transition point but the field lay dormant until after World War II, when D.J.D. Price's books Science Since Babylon and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 were published in 1961 and 1963. His role as the “Father of Scientometrics” is clearly evident by using the HistCite software to visualize his impact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impact of the journal Scientometrics on the growth of the field. Scientometrics owes its name to V.V. Nalimov, the author of Naukometriya, and to Tibor Braun who adapted the neologism for the journal. The primordial paper on citation indexing by Garfield which appeared in Science 1955 became a bridge between Bernal and Price. The timeline for the evolution of Scientometrics is demonstrated by a HistCite tabulation of the ranked citation index of the 100,000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3000 papers citing Price.  相似文献   

13.
从引文分析看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利用档案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来研究档案学借鉴图书情报领域相关知识情况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学科交叉部分进行词频分析,把握图情档三学科关注的共同问题。从而体现出信息化战略背景下,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4.
15.
图书馆学情报学特征方法浅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述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特征方法,并说明了它们对完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evolution of documentation scienc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s studied. It is indicated that modern documentation science is close to its transition to a new type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which is called post-non-classical rationality. The specificity of post-non-classical rationality in a document research is analyzed. It is suggested that one apply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for the elaboration of a general document theory.  相似文献   

17.
18.
科技论文科学美的特征及其在交通科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德华  宋冬南 《编辑学报》2006,18(3):176-178
分析科学美学真与美的关系,探讨科技论文科学美的基本特征及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中对科学美学的运用原则,介绍科学美在交通科学技术中的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20.
What science does, what science could do, and how to make science work? If we want to know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we need to be able to uncover the mechanisms of science, going beyond metrics that are easily collectible and quantifiable. In this perspective piece, we link metrics to mechanisms by demonstrating how emerging metrics of science not only offer complementaries to existing ones, but also shed light on the hidden structure and mechanisms of science. Based on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science, we classify existing theories and findings into: hot and cold science referring to attention shift between scientific fields, fast and slow science reflecting productivity of scientists and teams, soft and hard science revealing reproduci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e suggest that interest about mechanisms of science since Derek J. de Solla Price, Robert K. Merton, Eugene Garfield, and many others complement the zeitgeist in pursuing new, complex metrics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We propose that understanding and modeling the mechanisms of science condition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etr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