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载体,而作为“现代的活的语言”白话文的发展,也需要继承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精华。“自读—提问—练习—检查—迁移”五步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元学习技能,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存在诸多弊端。我以为最主要的弊端有三:一、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上,繁琐的分析讲解占据了课堂,强调“分析”,忽视“感受”:强调“理解”,忽视“积累”;二、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以为“满堂问”便是“启发式”,课堂上无价值的提问占去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和发展;三、训练不能进课堂。要么练习在课外去完成,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还说 :“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因此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是身心活动过程 ,要动身必须动心 ,从外到里 ,里外结合 ,变外来刺激为内在需求的乐趣。有乐趣和没乐趣的体育练习差别很大。有实验证明 ,青少年学生参加有兴趣的球类活动时 ,血糖上升 ,肌力增强 ,精神饱满 ;而强迫他们做那些单调、枯燥、缺乏趣味的体育练习时 ,血糖下降、肌力减退 ,很快就会出现精神怠倦的疲劳症状。体育教学要掌握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为…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外语教学更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成果,需要学生“动”起来,配合教师做大量的口头练习。为此,教师应在课前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全面分析了解,精心设计大量问题,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教学“互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教师提问的概念提问是由教师发出,以期引起学生注意和反应的一系列信号和暗示的信息,同时给予反馈的过程。(鲁子问、王笃勤,2006)也有些学者认为,课堂提问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出相应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Kathleen cotton认为,在课堂环境中教师提问是指一种传达给学生学习内容的教学刺激或提示,并引导他们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相似文献   

6.
“五环双边”教学法是指在一堂课的始终以教师讲解为主,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一节课内指导学生“阅读、实验、议论、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帮助他们通过阅读课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练习作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从而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五环”即“阅读、实验、讨论、讲解、练习”;“双边”即每个环节有两个“边”称“双边”.  相似文献   

7.
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的一个战略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造思维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一、激发认识兴趣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多形式、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由“苦学”变成主动的“乐学”。物理教学中可利用实验、提问、情感…  相似文献   

8.
综合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要真正上好“综合性学习”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注意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注重实践,着力体验,让综合性学习成为促进学生知识和经验生成的酵库。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皮亚杰指出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使学生经常具备旺盛的求知欲和读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 ,利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满足学生求知需要的材料 ,采用新颖、生动能激发兴趣的方法 ,给学生的思考提供“用武之地”。从课前预习的问题设计到课间讨论形式的确立 ;从课后阅读练习的设置到课外补充阅读材料的选择 ;从对一篇课文学习的导入到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入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行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对老师的评价发生了显性的变化;课堂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出现,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未来的教育希望学生成为既会答题又会思考,既能接受又能创造的"高分高能者"。学生要能够深度学习,全面发展;教师要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可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课堂上密切相关、互为依存的有机整体。学生的深度学习依赖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帮助,教师的启发式提问是为他们打开深度学习大门的关键钥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而教师的提问也会在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下不断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中归因理论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间逻辑关系的认知过程,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影响着人的情绪、动机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与教师都是影响学生归因方式的因素,学生对其学习结果所作的归因影响着他们学习的情绪及成就动机。体育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或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浅议体育教学过程的自练阶段教师“反馈”用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的过程、学生都有转入以自练为主的练习阶段,此时教师辅导学生进行练习的“反馈”用语应能使学生产生自豪、增力的情感,给练习者一个努力有效的成就感,保护学生积极练习的“动机”;在学生自练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使用不良的“反馈”用语而使学生产生“沮丧”情绪、使学生产生“努力是费力而无效的”消极练习情感。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确实,干什么工作,都要研究自己工作的对象。教语文也是精心揣摩教法,而且必须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学习语文课的思想、心理、学法和习惯等。 但是至今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可谓呕心沥血,对教法的探讨可谓费尽心机,这当是好的。然而,他们对学生的研究却不甚重视。因而他们的教学或者是脱离学生实际,引不起学生兴趣;或者是一相情愿,“牛不喝水强按头”,牵着学生来学语文;或者是对语文教学,盲目进行,教到哪儿算哪儿,不了解学生方面的“反馈”无的放矢。自然,这样学生就不喜欢语文课,上课提不起劲儿,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中讲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积极的认识活动”。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所应注意的教学环节是很多的。而“课堂提问”就是这许多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这个教学环节呢?现就我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课堂的不同时间所提出的不同问题,由谁来回答更好”这个问题。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一、讲授新课前的提问由谁来回答《教育学》中讲到,在开始学习一个课题时,启发学生积极学习,诱导他们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并被认为是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创造机会。为此,前提条件应该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地学,主动地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自我”,创新一个“自我”。一、发扬民主,轻松学习。课堂不是战场,学生不是军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要让他们明白“我是主人”、“我要学习”,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努力做到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合作,共同探讨,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实质是“师道尊严”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永远“正确”位置,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这样的环境怎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怎能令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只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只会令他们成为“全盘接受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把这种教师的“核心”作用去掉,将学生和教师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教师应将自己放在学生位置,设身处地为着学生着想,这样,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就不会动辄训斥学生,...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敢于否定,追求思维的质量;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写作教学,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发散性、新颖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你要我们做什么 ?你要我怎么做 ?”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种被动、机械的模式下进行着学习 ,思想僵化、缺乏创新。反思我们的教学则不难发现 :这是因为我们给了学生太多的“必须” ,留给学生太少的“可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并领悟科学的本质。”探究是科…  相似文献   

20.
设疑就是创设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设疑贵在“巧”,“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地方,就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激起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热情,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设疑一般设在教学的开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结尾,教学的衔接之处,以及较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一、教学之初设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教学能从提问、设疑开始.那么,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愿望就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学习的自觉性也就越高。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