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中国近代史各个领域研究的开展和深化,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也日益热烈,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史研究。就目前来讲,这个问题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三次高潮说”;二是“四阶梯说”;三是“双线说”;四是“民族民主运动说”。这四种说法,从不同的着眼点出发,对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和估计。本人不揣冒昧,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也做一点思考和分析,恳望史界师友斧正。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线索研究历史,应找到一条符合客观实际的基本线索,这条线索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对其他事物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掌握这条基本线索,对于研究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才能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正确认清历史主流和各种历史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存在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以及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前者是列强通过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实现的,后者以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为标志。另一条线索则是国家的近代化,即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两条线索并行于时。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这段历史代表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包括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在头绪纷繁、瞬息万变的历史现象中,确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不仅是学习和论述历史的方法问题,而且是直接涉及对许多重大问题以至整个历史内容的评价问题,有必要进行些研究和讨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史学界长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粗略估计,不下十余种。真乃“源殊派异,无所适从”。究竟根据什么来确定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怎样表述更为精确?下面提供一点刍荛之见。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就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三次高潮”、“四个阶梯”、“两个过程”、“近代化”等不同的说法;去年8月在湖南召开的“中国近代史宏观问题讨论会”上,有人还提出了以“独立和近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主张。历史基本线索是历史主要内容的体现。历史作为既往的存在是永不再变的客观事实,不能由人们的主观加以改铸,历史的基本线索当然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历史是包罗万象、异常复杂的,人们认识和记述某个时代的历史,总是在大量史事中选择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件、制度、思想、人物等等,用以构划出该时代历史的概貌和发展规律,不会,也不可能包罗无遗地什么都写都  相似文献   

7.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客观历史进程的概括和抽象,也是史学著作体系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在80年代,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研究堪称“显学”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许多重大问题的重新认识,也直接关系到中国近代史著作新体系的酝酿和确立。 早在50年代,史学界在讨论近代史分期问题时,多少也涉及到了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当时胡绳提出;“要解决分期的问题必须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是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时,主要的任务是在说明什么,以什么来做基本的线索”,主张要解决分期问题,必须先找出基本线索,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只有先找到基本线索,才谈得上对它分段,也才谈得上中国近代史著作与教材体系问题的解决。 因而到了80年代,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于1984年和1987-1988年两度出现高潮。归纳起来,其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分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依据作为历史线索的三个基本条件,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提出了以“一条主线,两种转变,两个时期,三大板块”来理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处理其分期及编写体例的新论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使初中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性的了解和掌握,教学中,我抓住主要线索,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斗争的历史。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开始,到太平天国运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再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抗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随着外国的入侵,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华先辈们,不仅仅从行动上奋力抗争,而且还从思想领域来苦苦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魏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这是关系到如何理解和概括中国近代历史的本质、发展趋向和规律,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大问题。自1954年胡绳同志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①一文中,提出“三次革命运动高潮”说以后,史学界虽然也有过争论,但在较长的时期中,多数同志接受了这一观点。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活跃和深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索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使人深受启发。胡绳同志在他的名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序言中,再一次重申了“三次革命运动高潮”说②。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未指明究竟什么是基本线索?什么是进步潮流?未能弄清基本线索与进步潮流之间的关系,甚至误把进步潮流当作基本线索加以论证,以致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思想活跃,异彩纷呈,这当然是好现象。但是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看法,引起了讨论。有一些是学术界的正常讨论,其讨论情况对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是有意义的。本文不是专门对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综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梁景和先生新著《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一书,史料丰富,结构严谨,叙述清晰,第一次廓清了20世纪后半期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论辩的体系与脉络。书中的整体分析与个案点评以及研究思路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与创新性,也显示出作者治史的公正立场、敏锐眼光与卓越见识。虽在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现代化”论等问题上似着力不足,但瑕不掩瑜,该书仍是继续探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及其论辩不可回避的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5.
一、110年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应该是资本主义的酝酿、发生和发展我为什么要持上述观点呢?早在1958年我就撰文指出,不真正懂得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规律,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近代发展的规律。根据我几十年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验,我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社会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最主要也是最重  相似文献   

16.
求索 《考试》1999,(11)
中国近代史后期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30年的历史,与近代前期80年的历史相比,从社会性质观察,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革命进程观察,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进步的历史潮流。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终于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革命运动(1919年5月——1927年7月)从1919年5月到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阶段。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新的政治力量不断壮大,终于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第一阶段中心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近代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认识与理论,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然而对于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却十分曲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多将反帝反封建革命作为我国近代史主线,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对于近代史分期的认识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新时期建设中,学者从新颖的角度更为客观理性地审视近代历史进程,并获得"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进行近代历史进程基本线索认识与再思考,对于客观认识历史,科学把握未来存在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容闳的一生谈中国近代史线索古浪县二中杨兴仁,孙志远历史不能再现,也无法通过试验展示在学生眼前,这就使历史教学的形象化陷入了困境。但许多学生对古人的生活经历颇感兴趣,抓住这个特点,以历史人物为突破口,把特殊的人和一定的历史阶段、历史过程融合起来,是实...  相似文献   

19.
1986年9月1日至5日,中国先秦史学会、北京历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青海师大、北京师大、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等单位,于北戴河联合主办“中国奴隶制问题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代表50多人,有老年专家教授,也有高校中青年教师,以及科研部门、出版社、解放军中的史学工作者.会议收到论文30多篇,讨论中心问题,一是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二是中国奴隶制何时形成与解体?如  相似文献   

20.
由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安徽省历史学会、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合肥市社联、合肥市历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6日至9日在合肥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及新闻出版单位的60多代表参加了会议,提出学术论文30多篇。这是解放以来第一次举行的全国性的李鸿章学术研究讨论会。会议围绕着李鸿章与中国近代经济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会议代表对李鸿章举办近代工业,促进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但具体评价意见却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同志从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走向世界、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