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晚清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起点,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受西方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出现的新的文学形式。与同时期语境中的许多新事物一样,其在承载时代责任、因袭传统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呈现出西方和现代的某些元素和端倪。  相似文献   

2.
苏芳 《现代语文》2004,(11):44-44
晚清的四大小说杂志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新小说》主编为梁启超,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改在上海出版,1906年元月停刊,共出24期,连载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等名作,对于促进晚清小说繁荣局面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绣像小说》  相似文献   

3.
晚清出现的一批取材于未来"新中国"想象的乌托邦小说,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些相近的主题特征。视君主立宪制度为中国走向富强的完美政体、科教兴国尤其是科技强国的治国方略、黄/白对立的种族冲突模式、实现世界永久和平乃至天下大同的高远理想,是其较为明显的主题特征。  相似文献   

4.
晚清乌托邦小说创作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将此阶段的乌托邦小说与当时的域外小说进行比较,便可发现晚清作家的这部分作品受到了西方乌托邦小说和日本政治小说的共同影响,其中又以《回顾》的影响最大。在列强环伺、国运衰微的特定历史语境中,《回顾》中的“拟乌托邦”思想由于切合了晚清知识分子急切渴望翻转现实的心态而在晚清知识界引起广泛关注,其创作模式更因此而成为一时圭臬,对晚清乌托邦小说的时空结构、叙述方式皆有决定性影响。而由于日本政治小说对晚清作家的直接影响亦同时发生,客观上便使得当时的政治小说、理想小说、科学小说等文类概念相互混杂。  相似文献   

5.
戊戌时期,维新派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热潮。维新派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借助报刊媒介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报》,围绕废缠足、兴女学这两大主题,刊载系列文章进行舆论引导,并在实践中支持湖南不缠足会和女子学堂的创办。《湘报》凭借其较大的发行量,扩大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范围,在当时湖南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植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与历史背景,《湘报》关于妇女解放话语的构建亦具有政治化和男性化两个鲜明的特色。这两大特色的形成,对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被视为晚清狭邪小说的《风月梦》《青楼梦》《海上繁华梦》,在文学价值上无法与《海上花列传》比肩,但如果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就能发现它们承载了共同的吴地地域传统,又贴上了扬州、苏州、上海各自的城市标签,已超越普通的狭邪小说,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晚清西学东渐促进了西医东来的进程素.有近代社会史料宝库之美称的<点石斋画报>,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展现了晚清西医东来以及民众医疗观念渐变等社会现象,揭示了西医逐渐立足中国并向中医的一统地位挑战,以及中医开始缓慢分化演进的历史现实,以社会大众的视角记录了近代中国在民众医疗卫生事业上的科学化与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与早期传教士小说相比,<中西教会报>"喻道要旨"栏下的基督教小说,以其自有之特色,成为基督教传道播教的有效手段.传教士小说虽然参与了中国近代小说的进程,但并不能"主导"或"引导"其发展,中国近代小说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晚清政治小说以全新的时空想象,设计国家未来发展模式,这种想象在时间上着眼未来,空间上着眼世界。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走向世界。传统农耕社会的理想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晚清政治小说国家想象超越这种小农的社会乌托邦。政治小说的直接功利性超过了它的艺术性,政治小说本身代表上层知识分子的集体愿望,没有贴近普通民众的想法,因此没有实现新民启蒙的最初目的。  相似文献   

10.
郑大华先生的《晚清思想史》一书对主题一以贯之,内容言简意赅,引用流畅得体,夹叙夹议,即还原了历史,又常引人深省。对如晚清思想史的逻辑起源、研究主题的探讨等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当然书中也存在如合力论等存在争议的问题。但是,从全书来看,《晚清思想史》不失为一部颇有见地的思想史著作。  相似文献   

11.
在“国族话语”与“社会变革”这一特定的历史心态文化语境中,清末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借助将现实置于虚幻之中这种鸟托邦想象展开“中国梦”叙事与抒写。  相似文献   

12.
晚清小说对"戏拟"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表达出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的转变,其中蕴含着小说在价值观念、美学特质等多方面对传统的消解,对时代话语的文学表达,也是晚清小说家力图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尝试新的叙事方式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3.
学堂乐歌是近代中国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形式。以此开展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教育标志的学堂乐歌教育。在效仿西方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相比。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代表的新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手法与乐器使用、教学机构与科目西化、专业音乐教育家培养等“硬件方面”的发展更具时代性。对清末民初新音乐教育形式——学堂乐歌教育在产生与“硬件方面”创新之处的研究,影射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等“软件方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测候丛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气象学的译著。通过分析译书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版本,梳理《测候丛谈》的内容和结构,详述了书中有关气象原理等方面的内容并分析其特色,指出《测候丛谈》在我国气象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实行了教育“新政”。通过教育“新政”,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体制走到了尽头,产生了近代新式教育体制,形成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晚清政治小说作家多分布于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且率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闽粤、江浙和湖广三地。一方面,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影响,自觉地肩负起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使命。从事政治活动是晚清政治小说家主要的社会存在方式,小说创作不过是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一种手段.但却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并对后世文学创作政治化倾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近出版的《晚清史研究》是郑剑顺先生奉献给史学界的一部力作。该著在理论胆识、学术创新、史料整合方面有独到见解。由于所引史料翔实,且在研究范式方面大胆创新,提出不少重要的学术观点,使该著显现出众多"学术火花"和"思想亮点"。  相似文献   

19.
清末湖南新政是湖南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一环,由此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学者大多偏重于对教育改革和新政推动者的研究:教育改革方面涉及到学堂体制、实学教育和法学教育等方面,而新政推动者方面则侧重于官员、士绅阶层以及立宪派。分析表明,现有研究成果多是宏观上的论述和分析,个案研究相对稀少,对新政时期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尚显不足。  相似文献   

20.
以清末实业政策和新教育的产生为背景,铁路教育和铁路学堂开始兴起。铁路教育以派员留学、普通学堂开设铁路课程或附设铁路班、兴办专门的铁路学堂等形式进行。至清倾覆,包括铁路技术、铁路管理和铁路外交等学科的铁路教育体系粗略形成,最初的一批铁路人才得以培养,铁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但由于学堂隶属关系变化频仍、经费困绌、师资短缺等原因,使清末铁路教育的发展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