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认为《史记·项羽本纪》“很如羊”之“很”应释为“凶狠”,“羊”乃“芈”之误,指螳螂。  相似文献   

2.
“连语”,本作“謰语”。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曰:“謰语者,欢声相转而语謰也謱。”《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谓:“謰语,指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词,不能拆开来讲。……謰语现在通常称为联绵词或联绵字。”又谓:“联绵字,两个学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但我们观诸清代研究连语的集大成者王念孙、引之父子的著作,则不难发见连语并不等同于今之所谓联绵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谓:“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其举证如《严助传》:“今闽越王狼戾不仁。”颜师古注:“狼性贪戾。凡言狼戾者,谓贪而戾。”念孙案:“师古以狼为豺狼之狼,非  相似文献   

3.
《酉阳杂俎》一书中因传抄刻录中的讹误或使用俗语词等而造成理解困难的词语有很多,现就其中四个进行了考释:“五百人”乃“五百”,与“所由”同义,“仰占”指观察天象,“地”乃“酹地”之误,后被接受又常写作“酬地”、“地”,“貌寝”指样貌普通。  相似文献   

4.
王维诗《鸟鸣涧》中的“桂花”究竟为何物,历来说法不一。许多研究者认为,此乃虚写之物,而有的却将其解释为"月华",更有甚者认为“桂”乃“林”字之误,“桂花”应为“林花”。从相关史料和王维诗歌创作的风格来看,此处的“桂花”应指现实中的“春桂”。  相似文献   

5.
一、一词颠倒需更正节选入课文《五蠧》的第四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字二句对举,要么“薄罚”与“严诛”并列,要么“罚薄”与“诛严”相对。查其他版本,均作“罚薄”。显然教材颠倒误排。这一错误88年版教材  相似文献   

6.
“戾家”的“戾”的含义由乖张、暴戾而引申为违反。按照启功等前辈的考证,“戾家”意指外行的、无师承的、非专门的、不精通的人,“戾家画”可指为脱略常法、无师承、有违绘画法则的画作,是一种业余水平的绘画;钱选和赵孟颓将“戾家画”与“士夫画”想对应,“士夫”应指在位的文人官僚。从钱、赵有关“戾家画”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钱选在某种程度上是自觉地游离于“士夫”之外的一位士人,其说蕴含了“道”、“艺”关系的历史内涵,表明了钱选对“道”的超越,其价值格趣由传统的“重道”而转向艺术。钱选以这样的士人格趣并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启迪了后来的文人画家,从而体现了他在艺术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爰”在甲骨文中作 ,上 为甲人之手,下 为乙人之手,中/乃一棍状物。其本义当为援引。约在西周时,其拉引、援助之义便另加一义符写作“援”来表示,“爰”义则趋虚化。唐兰将本为“哥”字之金文岛误为“爰”字,不妥。“爰”作实词时主要意为“迁移”,犹“曰”和“到”,作虚词时主要用为介词、代词、连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8.
读了《教师之友》(小学版·1995·5)封三中的《“三味”三说》一文,我也想把自己对“三味”的理解说出来,以求指正。窃以为“三味”者乃“三昧”之误也。“三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我们不是有“静以修学”之说吗?取“三昧”作书  相似文献   

9.
史湘云是二百多年前问世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而“性美的戾换现象”则是本世纪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本文拟将这种性心理现象在史湘云身上的表现作一初步的分析。什么是性美的戾换现象?英人霭理士在其《性心理学》一书中作了明确的回答:“性美的戾换现象”,一称“哀鸿现象”,又称“服饰的逆转现象”,虽有时候和同性恋有些连带关系,却不能和同性恋混为一谈,性美戾换的人也是男女都有,但在服饰上,在一般兴趣上,在动作时  相似文献   

10.
英雄“转”     
学校,乃各路英雄学习比拼技艺之处,笔,乃学习比拼必用之物。笔之作用,大大的!可写作,可绘画,可咬,可转,为闯荡江湖必备武器。某日,某君将其笔置于指间,轻轻一拨,一按,顿时此笔在其指间上下翻飞,周围人眼花缭乱,更有甚者目瞪口呆。于是,“转笔”一词从此诞生,“转”之风狼烟四起,为各派所用。不久,大街小巷(仅限校园周围)操场教室,无处不有英雄“转”迹。有的,从小指转至食指,称“龙腾虎跃”;有的,乃双手各执一笔,同时开转,称“龙飞凤舞”,更有“三羊开泰”“四喜临门”,武功至极者,可使8支笔共置指间,同台献艺,井然有序,杂而不乱,转至旁人头…  相似文献   

11.
能愿动词的否定用法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产生偏误的多发地带,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能愿动词否定用法的偏误多出现在4个方面,即能愿动词句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误用;否定词在能愿动词句中的位置出现偏误;能愿动词否定句语义理解的偏误;能愿动词的否定与可能补语的否定式相混。其中,能愿动词的否定与可能补语的否定式相混偏误率最高,尤其是在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2.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期使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羊”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意保持一致,其构形笔意义类大致有四类:一是表示“羊”的种类名称;二是表示“美、善”之意;三是表示“地名或姓氏”的用字与“羊”有关联;四是表示与“羊”相关联的动作行为;五是与“羊”义无关联的(用作声旁的,构字部件与“羊”字形体相似的).通过考察分析,得出“羊”字的构形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过程中,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通过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形成一个同义三音节的虚词。该类演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AB+AC→ABC,如"便则道"、"一壁厢"、"依然原";第二类是AC+BC→ABC,如"久已(以)后"、"起为头";第三类是AB+BC→ABC,如"多敢怕"、"只除非"、"只除了"、"只除是"等,这是同义词叠加整合再词汇化的结果。以往对单音节词同义连言形成的双音复合词的研究较多,而对江蓝生先生提及的"同义词的叠加和词形的整合"现象研究较少,基于此,力图以侧重语言事实的描写,而对词汇层面的同义词概念叠加和词形整合现象提供文献用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有些辞书及注释书当中,对《尚书》“念终始典于学”中“典”的词义存在错误的解释。有必要加以讨论,澄清认识。出现错误训释的原因:一是引证不当,产生错误理解;二是忽视了语法特点。我们认为“念终始典于学”中的“典”是指“经籍”、“经典”。整个句子应译为:念始念终不忘学习经籍。  相似文献   

15.
在讲解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其中的个别注解经过反复推敲,终觉可使更加完美。《韩非子·五蠹》"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中,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当为当时常见之现象。"以"是解说这句话的关键,当释为连词"因为"。  相似文献   

16.
“调侃”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富含哲理的褒义词。“自、鼻”系同一个字,“自”是“鼻”的初文;“皇”是王之始者;秦始皇因“辠”与“皇”形似而改“辠”为罪字,系“改字之始”。  相似文献   

17.
从《西厢记》中的人称代词,归纳出它的人称代词系统:第一人称用"我"、"俺"、"喒"、"咱",第二人称用"你"、"您",第三人称用"他"。"我"和"俺"对立主要体现在作不同的句子成分。"您"字已经出现了单数的用法,但是还没有完成表敬称这一转变。元代北方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只有一个"他","们"字在书中用得极少。  相似文献   

18.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舒兰市职业高中实施了“唤醒教育”,提出了“自我约束、情感拉动、典型引导、激励改正、设计目标”二十字方针。具体措施有:(1)创建实施“唤醒教育”环境,让“唤醒教育”理念根植于师生的内心;(2)把握“唤醒教育”与具体工作的结合点,绽放“唤醒教育”爱的火焰。“唤醒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1)消除了大批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重新再来”的勇气和学习兴趣;(2)增强了“爱和责任”意识。(3)唤醒教育的实施消除了社会上对职业高中的疑虑。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的汉语书面语语料进行认真分析,发现泰国学生在汉语离合词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偏误现象,其类型主要表现为助词"了""着""过""的"的残缺、离合词修饰宾语时的错位、离合词用于被动句、离合词扩展形式错误、插入成分错位等。分析以上偏误成因,可概括为母语的影响、目的语的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教师教学因素等四种。针对此,文章也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加强离合词本体研究、凸显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存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克服学生对离合词的畏难心理等。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王熙凤判词当作如是解:(1)"凡鸟偏从末世来",则此凤为"假瑞",谐"贾瑞"二字;(2)"都知爱慕此生才",暗讽王熙凤有才而无德、无识;(3)"二令"即皇帝抄家之命;"三人"合为"夾"字,"夹木"即枷锁、夹棍等刑具,暗示王熙凤遭受刑辱之事;(4)"哭向金陵",系指王熙凤死后魂返警幻案前,归入"金陵十二钗"正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