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学界多是研究其民俗特征,而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却少有提及。实际上,汪曾祺在新时期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女性形象群,而这主要与汪曾祺对民间与都市两种视角的选择息息相关。汪曾祺从浸入式角度书写故里女性,以高邮水乡文化和风俗环境为审美参照,基于其童年经验,塑造了具有原型人物特征的女性,表现出女性和谐自然的美好品质,展现了都市文化对高邮乡土的渗透。汪曾祺的民间与都市联袂的视角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成长起来的丁玲,开笔描写的竟是一个充满色情的都市。丁玲在其处女作《梦珂》中塑造了一个在这个色情都市里冲突挣扎的女主人公梦珂的形象,作品既描写了半殖民地都市女性的苦闷,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尚未卷入革命中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市"新青年"的形象。从女性的角度批判了半殖民地都市的色情文化,以及这些都市男性对女性的欲望逼迫。  相似文献   

3.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与其译作《色情文化》在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存在着血缘关系。本文从女性类型、女性性格与体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女性社会性别角色认同、自我建构方面,现代型都市女性被“性物化”。呈现出可消费性特征,这是由资本主义都市消费文化的“吃人”造成的。由此,应该肯定刘呐鸥的著、译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子越剧在战时上海的发展是女性在现代都市公共空间中历史性崛起的一个标志,表达了女性群体所关心的问题和对生活的渴求.并引起一般民众的共鸣.但是,孤岛和沦陷时期日军对上海的统治对女子越剧的发展和女性文化的兴起并不具有历史性的作用,有决定性意义的反而是日军统治没有阻断或改变都市移民、都市文化现代化,以及女性参与社会这些较为长期的进程这一事实.而日本占领军的高压统治.却成为一种催化剂,使得一直遭受男性精英批评和轻视的女性流行文化历史性地走向了前台,使女, 、性和女性文化第一次占据了都市文化大舞台的中心位置.女子越剧在战时上海的兴起无疑为我们探讨战争、沦陷与都市文化空间中女性的崛起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邱华栋的都市新小说创造了一系列富有现代都市特色的女性形象。这些系列形象把都市女性普遍化为“新美人”内涵的文化符号。作家在这些小说中用单一的情节、男性的话语为都市女性塑像,即使这些系列形象具有明显的符号化嫌疑,又缺失了作家应有的深度思考和对个体的尊重。本文将对其小说的情节设置、叙述方式、话语表达进行分析,以探求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重庆都市地名的文化特色与城市形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聚落文化的典型差异,都市地名和乡村地名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在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平原城市,由于自然地貌,街区布局有很强的同一性,街道与居民区的命名规则呈现高度类似的特征,然而,作为都市少数派的山地城市,聚落地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而这种地名的文化色彩又强烈地塑造了该城市的国内国际形象,对成都-重庆都市地名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地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色彩,具有典型的自然特性,具有较强烈的乡村气息,这些地名特征已经塑造了重庆的地名文化,重庆的对外形象,并正在影响和继续影响着重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苗馨月的长篇小说《都市街灯》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诸葛萍、韩梅、柳文慧、苏香梨四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都市下岗知识女性的生存环境及在面对金钱时表露出来的种种欲望.  相似文献   

8.
商业文化的发展使城市小说创作成为当今文学生机蓬勃的生长点。河南城市小说作家创作更接近文学的责任感和作家的社会良知。但是河南城市小说创作还处在初创期 ,在传统文明与现代都市文化的认识、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塑造了复杂的女性形象,其女性观集赞美与批判于一体。这与他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心理有关。这种矛盾性不仅导致其女性观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其小说美学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沈从文以城乡互为视角来结构小说,矛盾的女性观使他对乡村的赞美是矛盾的,作品的张力使他在批评都市时的态度是犹豫的,这也造成了他小说叙事维度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10.
盛可以塑造了都市中独具"冒犯"气质的女性。但她们却在虚无的底色中作着寻找依托的努力:她们在婚恋悖论中追寻婚姻,在情欲纠缠中又对情表示执著,在非常态的磨砺中体验爱情,在世俗挣扎中进行精神的飞升——从而体现出继卫慧棉棉笔下女性形象解构风之后的现实主义回归。在陈染梦呓与卫慧狂欢之后,盛可以、缪永、欧阳静茹等作家在女性形象塑造上重回传统道德的努力,标志着中国文化回归传统、寻找规范的人文走向。  相似文献   

11.
畲族民间文学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歌颂了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畲族女性,充分反映了畲族女性在本民族文化历史上的作用,体现了丰富的女性文化特征。试从女性视角对畲族民间文学进行研究阐述,全面地概括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特征,对研究畲族传统文化特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某种意义上说,茅盾作品中的都市新女性形象创作填补了文学史上的空白,其笔下的时代女性沐浴着"五.四"文化运动之后开启的新思潮,以迥异于传统女性和初具现代思想萌芽的准现代女性的鲜明个性特征,尤其是获得了社会话语权而具有典型意义。回顾传统女性形象带来的审美疲劳,结合茅盾特有的都市认同感、对寡母的崇敬和其所持进步女性观、中西合璧的文学素养,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茅盾能将时代女性纳入审美视阈。立足对《蚀》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茅盾对时代女性毫不掩饰的偏爱和男性作家少有的宽容,总之,茅盾笔下的女性系列形象因其最具文化内涵、认识价值、研究深度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以其独特的寒地黑土文化为依托,依靠其诙谐幽默的语言、典型的民俗文化,塑造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女性形象,这对传播地域文化,对大众了解东北农村、了解东北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通过对东北农村题材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可以发现她们在展现东北女性特有的性格特征的同时,在人物塑造上,还存在一定的缺失,找到女性塑造上存在的不足,对于丰富和完善东北农村剧中女性形象和提高东北农村剧的整体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女性形象在目前我国电视广告中占有很大比例,但这些女性形象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主要定位于美女和家庭妇女两种角色,体现出了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电视广告仍然是以男性视角来塑造女性形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的结果。因此,我们呼吁电视广告树立人本广告观念,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目前,网络都市爱情小说数量颇丰,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当代都市爱情乌托邦色彩的"强女弱男"型,其中"强女"与"弱男"体现了复杂的审美期待视野和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又写出了"暧昧性"这一异性交往中新型的人际关系;二是表现当代都市生存困境下扭曲的"有性无爱"类型,既写出了当代都市生存环境的非生态性,又写出了人物类型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转变;三是最具当代文化标签性的"网络爱情"类型,既写出人物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分裂,又塑造了具有小说理论创新意义的语境化的人物形象。总之,网络都市爱情小说中的主体性悲剧为当代主体的生态性文化建构提供了反证,具有极强的现实反讽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欣小说以描写南国都市生活和都市女性为主,其关注当下生存的创作主题,着力刻画都市平民的形象塑造,以及富于个性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折射出岭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内涵,这使其作品在都市文学和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与女性书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女性对新价值观的呼唤、女性情怀的抒发以及女性书写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三个维度,探析中国1927-1949年流行歌曲的女性主题这一内涵.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对时代女性的书写,开拓和建立了流行歌曲与城市女性互相言说的一种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对都市文化走向性别双性化文化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双性别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创造了一个"双性和谐"的都市文化空间,并积极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元代戏剧中塑造了为数众多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继承了之前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具有的众多关德,同时又具有其时代特点,诸如节义女性的大量出现,更多的下层妇女开始登上舞台,人物塑造的类型化,以及女性世界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元代戏剧中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群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作家张欣和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虽然都将视域放诸都市职业女性的爱情、婚姻与事业上,但由于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二者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爱情追求上,张欣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理想爱情是以结婚为前提的,而林真理子笔下的女性则并不拘泥于婚姻形式,只是希望有一份理想的爱情;在事业的选择上,张欣塑造的女性将爱情作为事业成功的一个阶梯或敲门砖,而林真理子塑造的女性没有也不需要将爱情作为事业的交换条件;在女性自我实现的途径上。张欣让女性通过回归传统女性的坚忍、宽容、顺从等美德来求得自我的实现。而林真理子则让女性认识到只有女性的独立和成功,才是实现自我的捷径。  相似文献   

20.
敦煌变文中涉及女性的作品有17篇左右,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约20余个,不但塑造了关轮美奂的女性形象,也描摹了一系列丑女形象,独特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特定的宗教目的和宗教文化特征,同时也表现了特殊的审美及审丑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