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郭子森 《甘肃教育》2011,(13):40-40
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虽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二者关系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科教学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2.
王元智 《陕西教育》2001,(11):26-26
“以 教师 为 主导,以 学生为 主体”这 是我们 每一位 教师在 课堂教 学中应 遵循的 原则。那 么,怎样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主导”与“主体”的作用,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呢?我以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突出“四个特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四种意识”。 教师主导作用的四个特性:一是突出思想性。教师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摆  相似文献   

3.
一、正确的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两句口号,我们喊了许多年,至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质疑:教师和学生一个是“主导”,一个是“主体”,究竟谁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当前,“主体主导说”(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中小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试图阐释“主体主导说”并非科学论述。“主体主导说”的理论根据是: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真理、获得真理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这个认识主体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些“理论根据”站得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注重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注重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性。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落实到教学中时,课堂教学就会有高质量。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落实到位,怎样才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呢?本文试就“教师主导的内容”“落实学生主体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但能否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如何去“导”。为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电教手段,使课堂由教师以讲为主转向以导为主,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是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据笔者所知 ,由于有的教师对于这一原则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 ,缺乏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观 ,只孤立地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面 ,而忽视了这一原则的另一面“以教师为主导”。结果 ,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主导” ,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呢 ?  一、教师对“主导”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这里的“主导”决非简单的课堂纪律的管理和纯粹的“传道授业” ,而应该也必须…  相似文献   

8.
郭方 《成才之路》2009,(8):45-45
一、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感情的波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否“融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 在推进新课程的进程中,我们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句话耳熟能详,然而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确实是一件难事,因为二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体。  相似文献   

10.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但能否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如何去“导”。为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我广泛运用电教手段,使课堂由教师以讲为主转向以导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教师既然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先导,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去理解教育教学的精神本质,怎样调适自己与新课程相和谐,从而使自己融入其中,成为课程改革过程的内在驱动力,是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这既要求老师转变角色,又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做主体和主导老师针对传统教育的教师角色,在素质教育探讨之初,有人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口号,现在,我们要问教师何以才能成为“主导”?在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急剧增多,知识产业节奏加快的今天,一个教师能静态地去主导学生这个主体吗?教师殚精竭虑地去钻研“主导”之法,而不去主动夯筑主导之基…  相似文献   

12.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形成广泛共识的背景下,对这一理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是前提,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人格塑造方面发挥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教师应当研究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学生平等对话、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教学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本。在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中,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统一于教学活动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改革大势所趋.从传统教学模式走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改革的希望音符.我们要研究“主体”与“主导”地位的差异,要研究二者的“互动”效果.要让学生从“满堂灌”的氛围中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和“氧气”,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安插前行路标.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是在语文课堂上,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一直是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仿佛不如此就不像在教书。尽管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已提出多年了,但许多教师就是不知如何去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课堂教学仍是以“我”为中心,按备好的教案一步步逼学生就范,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  相似文献   

15.
谈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校长、教师们耳熟能详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实,如果用哲学的思维来分析推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的话.不难看出该说法是有逻辑性错误的。因为,主体对应的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导;主导对应的应该是被主导而不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把鲜活灵动的教师给固化了,导致许多人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绝对不能成为教育的主体,为什么?则没有人能够阐述清楚:“学生为主体”这一说法,导致许多人认为:学生只能是主体,绝不能成为客体。“学生为主体”这一说法也把充满灵气的学生这一角色给极端化了,至于学生为何只能成为主体而不能成为客体?又如何成为主体?理由是什么?这些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导读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来设计教学的。因为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地位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绑绳解开了,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众说纷纭”的场面;因为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既不能包揽专行,又不能听之任之,所以时时存在一个对课堂现象如何反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主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改革为我国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需要对教学主体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观点进行重新的认识。在“主导主体”观的指导下,结合新课改的新要求,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科研选题的肥水沃土。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大道理虽然都明白,可是具体操作起来就有了差异,有人把教师为主导变成了“满堂灌”,有人把学生为主体变成了放任自流,结果是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入歧途。究竟怎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是需要我们化学教师深入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主体的讨论当然要明确谁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史上对此问题的回答基本限于教师和学生二煮之间,而且,一直观点鲜明,争执尖锐。许多学者把教育主体观作为教育史上两大派别分野的标准。这两个派别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由此可见教育主体问题在教育理论中的地位。中国教育理论界自批判了凯洛夫教育学体系之后,就没有人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观点了,但也无人公然向杜威学说表示亲善。当代形成的最具中国特色并通过教科书得以传播的正统观点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 这个立论似乎已将教育主体表明了,可是,“主导”的补充又使主体附上了一层富有弹性的“辨证关系”。据教育学教科书讲,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一个巴掌拍不响,学生能否成为教学过程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