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育宽容的本质、意义及实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宽容就是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包容。它既包括对教育的宽容,也包括对教师的宽容和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宽容有利于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理解、尊重、欣赏和对话是实现教育宽容必不可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3.
宽容一直伴随人类文化发展而发展.它是人类美德之一,也融进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它是彰显现代民主的最佳方式,也是缓解政治冲突和矛盾的润滑剂。政治制度宽容的实现,需要政治以及各个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相互作用;需要建构宽容的法律制度;需要建构宽容的行政人员制度;需要建构宽容的经济、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4.
宽容是人们对待世间事物的一种态度,宽容教育就是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包容。在对宽容教育的概念进行厘定的基础上,对教师实施的宽容教育进行分类并分析对学生实施宽容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方式方法,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英国光荣革命之前,因宗教改革而产生的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矛盾与因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阶级与在宗教改革中获利的土地贵族之间的阶层矛盾,为宽容和平解决方案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光荣革命中,天主教国王与新教国会之间围绕着接班人问题暂时搁置了宽容和平的方案,但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之间却达成了宽容和平。光荣革命之后,天主教徒、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各方逐步接受了宽容和平的思想,用宽容和平方案以化解各方矛盾,从而最终使得英国政府获得了英国社会中绝大多数阶层的支持,成为近代以来最为稳固的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宽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容是人们对待世间事物的一种态度。教育宽容就是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包容。它具有历史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以及知识论等方面的依据。教育宽容既包括对教育的宽容,也包括对教师的宽容和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宽容并不是无限制的。从宽容的主体出发,教育宽容的原则是有理互利。从宽容的客体出发,教育宽容的原则是公正。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卓有成就的批评家,从《人的文学》开始了对"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构建,在《自己的园地》后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学趣味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宽容原则。周作人从文学的个性追求、文学批评主题、批评方法的主观性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几方面对宽容原则进行构建和阐释,充实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9.
宗教的宽容主张是宗教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世界三大宗教共有的。它所依据或引伸的平等、仁慈、和平、宽待 ,与社会世俗道德所提倡的精神相一致 ,是普世的道德。因此 ,宗教的宽容主张无论对世界的和平发展还是对促进社会的稳定 ,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学者在提倡宽容和宽容教育,然而,当今我国社会最需要的是法治、公正,而非宽容.中国自古以来缺乏法治与规则意识,强调退让、容忍,"中国式宽容"即纵容,即软弱、怯懦、隐忍,即冷漠.现今,我国社会还存在一定范围的利益冲突,一味倡导宽容,很可能阻碍法治与公正的实现,阻碍公民规则与法律意识的形成,且与"全面从严治党"以及"规矩意识"等相背离.提出置宽容教育于法治与公正教育的前提之下的"三水平六层次"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1.
12.
在当代伦理道德实践中,道德宽容已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对道德宽容的理论根据、基本内核、实现机制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道德宽容的全面正确理解,从而推动道德宽容的社会实践,彰显道德宽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标语化教学以及跨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课题。目前外语教学中缺乏实质性化内涵的症结,在于未超越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获得“交际真值”。为此,有必要明确化导入对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意义,确立化导入的基本原则并采用切实可行的导入方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一个由不同群体所组成的特殊社会单位,大学师生无疑是这个特殊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追求思想开放,学术自由。"宽容"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心态与行为准则,对于高校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里的宽容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指在学生非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纪律、品行等基本准则的前提下 ,对犯错误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给予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  相似文献   

16.
一、学生幸福的缺失 教育宽容的提出 笔者认为,幸福教育是一种源于生活而最终又回归于生活的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呵护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充满师生心灵沟通和对话的教育,是一种有动力性、意义性和终极价值的教育追求。所谓的动力性是指使学生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真、善、美的不懈地追求;意义性是指学生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终极性指学生个体通过教育获得最高的善和智慧,得到心灵的极大的愉悦。我们现实的教育实际情况和幸福教育的目标相差很远,这和我们的教育传统和现存教育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演变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求同”、“统一”、“标准”的心态,已成为人们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它盘踞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浸染在人们的观念、思想、言语、行动等各个方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集体“无意识”。我国现存教育体制和制度的僵化,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道尊”、“师尊”文化,使得一些缺乏宽容的教师在“师道尊严”的幌子下,使用专制、独断的方式来“教育”、“统制”学生。在教育现实中,有的老师甚至见孩子犯错误张口就骂,举手就打;有的声色俱厉、暴风骤雨、严加训斥、变相体罚、摧残心灵;有的失去信心撒手不管,任其发展,最后辍学,走向犯罪的道路。所有这些都是极端的不宽容做法,严重破坏了师生的和谐亲密关系,使学生失去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在这种情况下,宽容的“缺席”成了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成了教育实践中难以根除的痼疾。学生个体在受教育中,个性受到压抑,想象力受到抹杀,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没有自己的民主自由的空间,甚至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很难感觉在教育中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用宽容精神真心呵护学生的成长是进行幸福教育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7.
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是宽容研究领域必须注意的两类宽容,它们各自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立足于当代社会、当代多元的生活架构,从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二者所具有的不同的人性预设、不同的内蕴、不同的维系与提升手段、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适用历史时期这五个方面,厘清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各自的边界、支点、合法性以及历史语境,进而揭示宽容研究中不可将个体宽容与制度宽容语境错位,必须在一定的历史语境、社会语境中确定其各自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具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的心理特点。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工作中巧妙使用宽容原则,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宽容     
  相似文献   

20.
杨阳 《文教资料》2008,(7):102-103
宽容作为教师道德范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教师能够处理好师生关系所必须具备的德性.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到来与专制型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宽容的德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仍然有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做到对学生宽容这一点.本文从教育实践角度出发,具体探讨了教师宽容的必要性与其内涵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