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道语文趣题:你能连用5个“和”字写一句话吗?面对此题,怕是绝大多数人会说:这不可能。可此题却的确有答案。这句话就是:人和和和和和车之间的距离大了。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该怎么理解?请听我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拇指的作用     
有一次,在课堂上讲评习题,我说:“最后一道题大家做得都很好,连小明同学的答案也是对的。既然同学们都懂了,这题我就不多讲了。”话刚讲完,我就看到小明一脸的沮丧。事后,我意识到自己这样的赞许之词实在欠妥,无意间反起到了贬低的作用。小明会这样理解:在老师眼里,我还是最差的学生;这次能做对,只是侥幸而己。我必须补救,不能因为这句话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天课堂练习后,我伸出了大拇指对小明夸道:“小明同学,真棒啊!最后一道难题你都做出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听到我真诚的称赞,小明脸上露出了很久我未曾见到的笑容。一位教育家讲得好,…  相似文献   

3.
线人     
“妈,我想换个班!”我把碗里的最后一粒米扒拉进嘴里,终于鼓起勇气说出这句话。妈只顾盛汤,看都不看我一眼。“为什么?说来听听!”还是爸把我当回事儿。“班里同学给我起外号叫我线人!”“什么?什么是线人?”妈听到一个新词,顿时来了兴趣。“线人就是……”我嗫嚅着。“唉!你妈不看电视,不懂!线人,香港警匪片里管在黑社会卧底的或通风报信的这类人就叫线人!跟特务、间谍意思差不多!”“谁这么叫你?”“汪尧!”我脱口而出,再掩嘴巴已经来不及了。“你看!你看!难怪人家叫你线人,你刚才就是线人!”爸拍着我的脑袋,笑着…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二册《小麻雀》的课文与“思考和练习”两者是有矛盾的.请看课文的结尾:“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而“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却说:“根据课文最后几句话,你认为小麻雀后来是死了还是活下去了?作者说它‘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你认为它明白了什么呢?试把小麻雀想说的话写出来.”课文上明白地写着:“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这里是不肯定的语气,有猜测的口吻,而“思考和练习”里却说:“你认为它明白了什么呢?”这句话与原文的意思是不相一致的.根据“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意思,认为小麻雀后来肯定是活下来了:因为它活着,所以明白了什么,还要求把小麻  相似文献   

5.
××: 上一次跟你讨论了推敲字句的问题,今天,还想就送个问题谈几点。文章的字句跟它所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关系,上次说过,应当是一致的,也必须是一致的。此如,我们在课本里读到这样一个句子:“董存瑞是杰出的战斗英雄。”这些字学生是认识的,而学生如果知道一些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不管是从小人书里知道的,还是在电影里看到的,当他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些过去已有的印象就会立即涌上心头;他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种种具体英雄事例跟这句话联系起来,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因为这句话跟那些事实是一致的。有的句子学生不懂它的意思,常常是由于他们没有某种具体的知识。比如,在课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大雪山上的空气非常稀薄。”这句话里的词一个个拆开来,比上一句容易懂得多;可是连成一句就不好懂。稀薄的空气是怎么一回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老师,你不尊重我。”3×40=8×15这个等式一共可以被改写成8个不同的等式。练习时,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集体交流,把这8个不同的等式都找了出来,我把它们一一写在了黑板上。接下来,我想引导学生把这类题的规律找出来。“这类题的规律是……”我的话未说完,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不情愿地把这只小手的主人叫了起来。“老师,我认为这道题还可以改写成3:410……”我一听有“410”这个数,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原题中没有140这个数,所以你说得不正确。”话一说完,我就示意让他坐下。可是,这个学生好像不明白我的意思,仍旧站在那…  相似文献   

7.
严伯春 《师道》2006,(7):28-28
上课了,我直接点名学生读题《观书有感》。“知道作者吗?”“朱熹。”“还记得‘熹’的意思吗?”“早晨的阳光。”“用‘熹’组词。”“晨光熹微。”———这是刚在前面《游天然动物园》里出现的词。我说:“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心里照得亮堂堂呢,现在我们来读诗。”学生一个个或沉静或略带夸张地朗读起来,在学生们把诗读通顺之后,我和学生交流起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我问学生:“知道诗写了什么吗?”“池塘。”“什么样的池塘?”“是很清澈很可爱的池塘。”“你说得没错。再读读诗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可爱…  相似文献   

8.
记得小学时,老师总爱问什么“中心思想”啦,“文章的大意”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到了中学,就换成了“这句话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这个词与那个词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多得不得了,哪怕是一个极普通的词,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最后一句是“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在这里就不多写了”。在我看来,这百分之百是废话,可我们亲爱的老师不这样想,她把这句话提出来,又问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我说是老师说不是,接着就什么铺垫烘托对比之类,一大堆。考试时,总会有些题问哪个标点是错的。我们选出来的,老师说是…  相似文献   

9.
神奇的off     
Off这个词大家都学过了吧?除了课本上教的,它还在好多地方有用武之地呢!首先,我们来看看Hands off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把手拿开”。你有没有偷吃过妈妈煮的好吃的东西?那个时候,妈妈肯定说过你:手拿开!这个hands off就是英文里“把手拿开”的表达啦!如果有人把手搭在你肩上,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你也可以警告他说Hand off.我们每天晚上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要上床去睡觉了。”没错,就是这句话。上床睡觉我们常说go to bed,其实,一个off也可以表达这个意思。我们可以说I am off to bed right now.看看,是不是非常简单呢?神奇的off!云南昆明@章丘  相似文献   

10.
Here you are     
同学们,当你把东西递给别人时,常说:“Hereyouare.”这里,“Hereyouare”是“给你”的意思。这句话还有别的含义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Hereyou/weare原意是“这就是你们(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或要到达的目的地”。在不同的场合用这句话,它就表示不同的意思。如:当几个朋友一道乘车,车进站停车时,乘务员对他们说:“Hereyouare”,意思是:“你们到站了。”如果他们当中有人说:“Hereweare”意思是:“我们到达目的地了。”如果你上车时或进影剧院时对检票员说:“Hereyouare”,意思是:“你要检的票在这儿。”如果在商店里营业员对顾客说:“Here…  相似文献   

11.
白发的老医生对我说:“可喜你已大好了。城市于你不宜,今夏海滨之行,也是取消了为妙。”这句话如同平地起了一个焦雷!学问未必都在书本上。纽约、康桥、芝加哥这些人烟稠密的地方,终身不去也没有什么。只是说不许我到海边去,这却太使我伤心了。我抬头张目地说:“不,你没有阻止我到海边去的意思!”他笑说:“是的,我不愿意你到海边去,太潮湿了,于你新愈的身体没有好处。”我们争执了半点钟,至终他说:“那么你去一个礼拜罢!”他又笑说:“其实秋后的湖上,也够你玩的了!”我爱慰冰,无非也是海的关系。若完全的叫湖光代替了海色,我似乎不大甘心。…  相似文献   

12.
快活林     
一题数解老师:四减四等于几?学生:等于八,老师。老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你把课桌的四个角砍掉就明白了。责任老师:莫里茨,你来说说,“责任”是什么意思?莫里茨:假设我的裤子有两条背带,现在断了一条,那么所有的责任就在另一条背带上了。·快活林·造句“给我造个句子,在这个句子里必须有个‘糖’字。”“父亲在喝茶。”“‘糖’字在哪里?”“在茶里。”多听少说小明:“为什么耳朵有两个,嘴巴才一个。”爸爸:“这是叫你多听别人劝告,自己少说一些废话。”快活林  相似文献   

13.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14.
三土同学     
《灌篮高手》里有个三井,我不太熟悉。与身边的三土同学倒是很熟。三土名字叫“垚”,很多人不会念,就直接问:“谁叫三土?”“垚”是“山高”的意思,我问她为什么不叫“高”,她说那太浅显。不过,按照张爱玲小姐“名字往往代表一种需要,一种缺乏”的理论,这名字起得还挺贴切,因为三土同学个子的确不高。  相似文献   

15.
有 一 位 教 师 在 课 上 拿 起 一 杯 水 ,然 后 问 生 :“ 谁 知 道 这 杯 水 有 重? ” 学 生 有的 说20克 ,有的 说500克。教 师则 说“ 这 杯 水 的 重 量 并 不 要 , 重 要 的 是 你 能 拿 久 ? 拿 一 分 钟 ,各 位 一 觉 得 没 问 题 ; 拿 一 个 时 ,可 能 觉 得 手 酸 ;拿 天 , 可 能 得 叫 救 护 车 了其 实 ,这 杯 水 的 重 量 没 变 ,但 是 ,你 拿 得 越 久 , 觉 得 越 沉 重 。 这 像 我 们 承 担 的 压 一 样 。 如 果 我 们 直 把 压 力 放 在 身 上 到 最 后 ,我 们 就 觉 压 力 越 来 越 沉 重 无 法 承担…  相似文献   

16.
付慧清 《江西教育》2004,(18):32-32
说起“没问题”,我便想起了老师们下课前常对学生说的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17.
有一只很会叫的驴子,它大叫一声,声音可以传出三里路远。一天,驴子遇见了千里马,便走上前去说:“千马里,你有没有胆量和我比赛?”千里马问驴子:“是比赛赛跑,还是比赛跳跃?”驴子摇着头说:“不,我们既不比赛跑,也不比赛跳,而是比赛叫。”千里马摇摇头说:“这种比赛又有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8.
谁起得早     
一天早上,太阳出来了,小鸭子还没起床,鸭妈妈说:“小鸭子,你应该起床了,蜜蜂姐姐都在采蜜了。”小鸭子在果园里找到了蜜蜂姐姐,就说:“蜜蜂姐姐,你起得真早啊!”蜜蜂姐姐说:“我起得不早,喇叭花起得才早呢!”小鸭子听了就去找喇叭花。小鸭子在花园里找到了喇叭花,见喇叭花开得非常美丽,就对喇叭花说:“喇叭花,你起得真早。”喇叭花说:“我起得不算早,公鸡起得比我还早。”  相似文献   

19.
课外活动     
一、句子的重音在哪里?由于说话的环境不同,着重点也不同,常常把句子里的某个词说得重一些。在语音学上把这叫作“逻辑重音”。请将“我不会写诗”这句话的前边或后边加上一句话,使人一看就知道这句话的哪一个词应当读重音。  相似文献   

20.
小黄莺今天的作业是写一篇作文。它高高兴兴地写着:阳光灿烂,我们唱着歌准备走山。……啄木鸟医生给这句话画上了病句的标号,并把小黄莺请来,当面告诉它这句话错在词与词之间搭配不恰当。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有习惯的,不能乱弄。像小黄莺写的这句话,向山上走,可以说“上山”,也可以说“登山”,但不能说“走山”。所以,按习惯来搭配词语,是我们消灭病句的一个有效方法。病句1这学期,我的学习成绩不断改进。请你填上病因:请你修改过来:病句2老师的话受到同学们的注意。请你填上病因:请你修改过来:病句3多读课外书,可以丰富知识和作文水平。请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