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优美壮美说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的优美壮美说,引进和阐发了西方近代美学中美与崇高的理论,并把它们与中国古代文论“境界说”结合起来,在我国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崇高”的本质,成为中国美学由古代和谐美转入近代崇高阶段的重要理论标志。鉴于国内对这个问题还未展开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就王同维优美壮美说的渊源、发展和它的历史地位及价值等方面做一初步探索和评说。  相似文献   

4.
我们把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性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分为优美和壮美。那么,优美和壮美有哪些区别呢?首先,二者的审美特征不同。所谓优美,一般是指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而壮美具有与优美完全不同的特征,它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美学著作中,对优美的特征作了具体的界定。他说:"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  相似文献   

5.
一、崇高与优美和谐统一崇高与优美的和谐统一,是迟子建小说最外在的美学特征。崇高,常以巨大、悲壮为特征,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美。迟子建小说中,触目可见苍茫的林海,沉睡的荒原,冬季漫长的大雪,奇谲瑰丽的晚霞,浑厚的河流和野性的风,与这些壮美的景物相伴而生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和永无止境的“死亡”。迟子建毫不隐讳地将这里被扭曲和不完美的生活剖析给人看:这里善良坚忍的成人充满原始的暴虐和粗鄙,这里纯真寂寞的孩子用破坏、伤害的方式表达对温暖和爱的期盼……然而,这里却从来也不缺乏人性的高贵和生命力的鲜活,只不过在…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种特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特色。“花儿”音乐是西北人民的心声,抒情细腻的优美、高亢嘹亮的壮美,优美和壮美二者兼备的刚柔并济之美使不同风格的“花儿”音乐呈现不同的美。本文以“花儿”曲调为例,解析了“花儿”旋律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熊康 《儿童音乐》2016,(3):51-53
音乐教育就是美的教育.高中音乐教学尤其注重把音乐的美导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赏析世界不同音乐风格的同时,领略到音乐的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其中,悲剧美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美中表现对美的肯定.而音乐的悲剧美作为整个艺术悲剧美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大千世界,无处不无美的存在.一切美的事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它们的美,就客观的审美范畴而言,美学家将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分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几个不同范畴。崇高与优美是美的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崇高也称壮美、阳刚之美,属白马秋风塞上式的美;而优美一般称之为秀美、阴柔之美,属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我们以阴柔,阳刚之美考察文学,亦可发现文学中同样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美的形式。《诗经·蒸民》中就有“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它虽不同于今天  相似文献   

9.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音乐以优美、壮美、悲剧、喜剧多种形式呈现,给人带来快感、触动、颤栗等体验。对多种形式音乐美感的体验,可滋养人的情感能力和强化人格优势,进而塑造人格;诸多脑研究证明音乐欣赏和乐器训练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与认知发展;不仅如此,从审美的神经机制和生理反应来看,音乐欣赏中的美感体验还具有临床上的放松与干预功能。音乐美感体验的诸多重要功能启示我们未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重音乐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扣人心弦,温润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正李斯特曾说过:"如果说音乐被人们称为最崇高的艺术,被唯灵论者提到上界,认为唯有音乐才配作上天的艺术,那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入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从小就喜欢音乐,音乐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深深体会到音乐对人的重要性。而今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仅仅体会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把音乐与教学联系起来,让音乐在教学中实现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美有多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日常生活中的美和艺术美,主要是从它们存在的领域以及与人的关系来区分的。如果从美的形状以及使人产生的不同美感来看,美可以分为壮美、秀美、悲剧和喜剧。壮美也就是崇高、雄伟、雄壮、伟大、刚性美,一般称崇高。我们以为称壮美比较合适,崇高一般是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和事说的,对自然事物一般都不宜用崇高这个词。例如我们可以说:“鲁迅很崇高”,“董存瑞是崇高的”,而不宜说:“庐山的瀑布很崇高”,“这只狮子是很崇高的”。而壮美可以通用于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  相似文献   

12.
吴英 《海南教育》2014,(22):16-17
李斯特曾说过:“如果说音乐被人们称为最崇高的艺术,被唯灵论者提到上界,认为唯有音乐才配作上天的艺术,那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入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从小就喜欢音乐,音乐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深深体会到音乐对人的重要性。而今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仅仅体会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把音乐与教学联系起来,让音乐在教学中实现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学是当代大学生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密切相关;音乐教学对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音乐情趣、陶冶大学生崇高优美的情操、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从乐一教学、歌唱教学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当代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优美与崇高是美学领域中一对重要的概念.其最根本的美学特点,一为和谐,一是激荡.人们在欣赏优美与崇高的对象时,其心理感受和精神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优美,在优美的艺术中体验优美的人生,但我们也需要崇高的激励,尤其是以悲壮表现出来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5.
音乐深奥微妙、可感不可见,通过听觉给人纯净的美感和想象。音乐和绘画是基督教文化的常设要素,基督教音乐抒发情感,赞美神圣,给人既崇高又优美的艺术享受,充满宗教意味又不止于宗教领域。基督教音乐无法脱离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变化的。本文论及基督教音乐的两个方面:(1)基督教音乐的社会文化启示。(2)基督教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多样化的交集。  相似文献   

16.
《西地平线上》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其文以风景壮美、富有震撼性以及启示性崇高美著称,它不仅触动了人的心灵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聆听天籁”的专题重在强调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感悟寄情描写、体味自然情感。因此,本文教学首先更抓准思考的切入点,深化学生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和精神素养。  相似文献   

17.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相似文献   

18.
独对优美     
我常常闭着眼睛独对优美的音乐。闭着眼睛,是让我将看过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让我将听过的东西听得更纯净。优美的音乐似乎都在述说着什么,净化着什么,继而包容和消弥着什么。当命运的西风灼伤我的面庞,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听听音乐吧!于是我仿佛看到贝多芬熟练的手指敲击我心灵的门环,看到漠漠风暴和浅浅清泉的撞击,看到船在海浪中挣扎,拼搏,最终在伤痛中抵达岸边。倾听《命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命之船,是由生活目标的高大篷帆支配的。人只有为一个伟大的目标而生活,才会在生命岁月的大海中乘风破浪,开辟出一条辉煌的航道!”多么深刻而好懂的哲理啊!是的,命运的航船一旦失去目标,怎能不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触礁呢?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谱写出优美动人的乐章。  相似文献   

20.
关煜 《文教资料》2009,(13):51-53
崇高不仅是美学的范畴,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本文以中国古典音乐《葬花吟》和西方贝多芬经典交响乐《命运》为例,分析了音乐中的“崇高感”即“高峰体验”的产生、存在及其表现方式,从而展现了作为西方传统美学范畴之一的“崇高”的不同境界,以期体现其多层面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