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是我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冲破黑暗,投身光明,从此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这一年,我生平第一次公开称呼"同志"!公开我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许许多多志士用鲜血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诞生在这一年.  相似文献   

2.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3.
爸爸: 我好久没这样叫了,好久了.张开口都是陌生的,好像有一个长久的死寂的冬天,把这两个温情的字眼淹没了.从我的八岁到我的十八岁,我都没有开口叫过.整整十年. 十年.我一想起都觉得这是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漫长.回首凝望的时候感觉怎么也望不到头.  相似文献   

4.
1978年,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寝室的前面有一棵大树,树高丈余,枝叶浓密.这棵大树,我叫不出名字,但我喜欢这棵大树的美丽,尤其是夏季,那浓密的枝叶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看上去就像是灿灿红霞.这棵大树的叶也很好看,细细的,绿绿的.每天早晨,我都要来到这棵大树下读书,有时读英语,更多的时候是读唐诗,读宋词.  相似文献   

5.
我要向你吐露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的生活郁郁寡欢、杂乱无章.它像一个蒙着灰尘、布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对它里面的人和事,我的心里早已忘却了.你来的时候,我十三岁,就住在你现在住的那所房子里.现在你就在这所房子里,手里拿着这封信--我生命的最后一丝气息.  相似文献   

6.
我1960年从事档案工作,在兰台园地里耕耘了38个春秋.1994年8月30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被淮河医院确诊为直肠癌,这残酷的判决,将我推入痛苦的深渊.  相似文献   

7.
<越王勾践>的本子张敬写了10年,是十年磨一剑.而我则是驭剑之人——要驾驭好2500年前的这一历史故事,更要让陈宝国这样超一流的演员演好这一慷慨悲歌的角色.开拍时我说过,如果拍不好这剧,今后我不再拍戏.经过108天的努力,我感到对得起编剧、演员和历史.  相似文献   

8.
无法哭泣     
潘虹 《湖北档案》2016,(1):28-29
潘虹日记 (1994年)4月21日 星期四 26年了,每到这一天,我总觉得冷.这来自心底来自骨髓的寒意,是26年前,我第一次迎面遇见死亡时,他留给我的. 前天,是父亲的忌日.可真正让我感知到死亡的,是26年前的今天,在龙华火葬场门口. 雕龙的烟囱,高高的矗立在阴霾的天空下,时不时"轰"地一下,冒出一股浓浓的黑烟,在料峭的春寒里,逐渐飘散,变淡. 我呆呆地看着它,感觉着死亡.这就是所有人的最后归途.这不是童话故事里那条通往天堂的道路.童话里的天堂路是开满了鲜花,是美丽的,而这烟囱如此丑陋.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沉默. 因为我是一名档案工作者.我爱上了这一工作,无比豪迈的档案事业,且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0.
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我不是1957年打成右派的,是1958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划右派还要有"指标",这也有点奇怪,这指标不知是一个什么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1.
许维 《新闻实践》2013,(11):15-16
首先,我要感谢《新闻实践》杂志向我约稿,这并非因为我有什么牛逼的头衔,我猜测是编辑看了我的微信公众号以后,觉得这个人好像还有那么一些想法,于是就找到了我.这就是新媒体优势的一个小小体现,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12.
在隐秘的历史深处,总有一根线,连接了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时空.这根线便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暮春四月,当我坐在安徽省高等法院的档案阅览室里,翻阅面前二尺多高的案卷卷宗时,我被这根线牵引着,思维游走在40多年前的某一特定时空.通过这些卷宗,我在寻找一位布鲁诺式的人物——石仁祥.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我,对当年这桩轰动一时的公案早有耳闻,这使我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在逐页阅览这份黄纸黑字的卷宗,"零距离"触碰这段历史时,我的心仍抑制不住地颤抖.  相似文献   

13.
我一直坚信:新闻无处不在.我一直在努力:随时随地抓新闻.2011年12月初,我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之约,到海南省海口市讲课.除去讲课只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就是这一天,我还采写了两篇稿件.2009年,我路过甘肃省甘谷县,到火车站时被告知:火车将晚到一个小时.在车站干等一个多小时?我不甘心,就到车站周边转转.就是这一转,让我回去写了两篇稿件:《甘肃省甘谷县一处珍贵的古民居亟需保护》《民居简朴吉风存》.这两次经历,对我来说,不过是“故伎重演”“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14.
一些年轻的通讯员朋友问我:新闻是什么?我说:新闻是一条路.对于新闻这条路,我有四个方面的解释.新闻是一条出路.有一句法国谚语:“新闻是通向一切的途径——只要你能够跨越得过去.”我对这句谚语的体会很深.  相似文献   

15.
我记得,有一天傍晚,我跟您和母亲在一起散步,是在现在的世界银行附近的约瑟夫广场上,我谈到那些饶有趣味的事情.我说话时露出愚蠢而又自鸣得意的神色,我态度高傲、冷静(这是假的),并且一如平日我同您谈话时惯有的常态.我言语冷淡(这是真的),说话结巴,我责备你们,你们一直让我懵懵懂懂,因此不得不由同学来照顾我.  相似文献   

16.
永远忘不了1977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我三十而立,这一年8月我生下了小女儿,这一年家里三姐弟同时备战高考,这一年我周围的高龄考生全部落榜,这一年有太多的艰辛故事…… 我是66届高中毕业生,是年龄最大的老三届.那时候,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去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1969年1月,在一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热烈口号声中,我奔赴遥远的海南琼海建设兵团,在那里割胶种地、生儿育女.那个曾发誓要当一名杰出的“物理工程师”的我,只好默默地将这个奢侈的梦想珍藏在心底.  相似文献   

17.
我迟迟没有写下这些总结回顾的文字,皆因为怯于面对这套并不丰盈的“文存”.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那恍在眼前却又分明逝去的日子,就在这一字一句的接力中,化为了昨日的晨露.我似乎不敢想象,我已经到了倚门而立,细数过往的年龄了.我也感到惶惶,挑来选去,能让自己满意的文字,就是这百余万字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这回请允许我说到自己的"本行"--作为一名新闻评论课教员,我如何帮助学生接近评论写作,以及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我想,这对于评论课堂之外的评论初学者,也可能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买书     
朱自清 《出版参考》2004,(29):30-30
买书也是我的嗜好,和抽烟一样.但这两件事我其实都不在行,尤其是买书.在北平这地方,像我那样买,像我买的那些书,说出来真寒尘死人;不过本文所要说的是既非诀窍,也算不得经验,只是些小小故事,想来也无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