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贵妃杨玉环在马嵬坡前香销玉殒,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遗事传说便盛传开来。而描写这一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著名的,诗歌如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小说如唐朝陈鸿的《长恨歌传》、宋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戏曲如元朝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朝洪升的《长生殿》等等。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已经被人写烂了的题材。  相似文献   

2.
黄永年先生在《说马嵬驿杨妃之死的真相》一文中提出“马嵬兵变”的真正后台是高力士,此观点一反旧说,令人耳目一新,目前在学术界比较流行。笔者未敢苟同,特撰文讨论,敬请黄先生及其他专家学人指正。一首先请允许澄清黄文涉及的两个问题: (一) 唐玄宗“西幸”是否“仓惶”?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西安与孙伏园等人“马不停蹄”地游览了不少唐代的遗迹了,按照他长篇小说《杨贵妃》的构思,唐明皇的“美人”杨贵妃应该到“马嵬”被处死,这是作品极为重要的情节。鲁迅既有自己既定的“腹案”,但为了更符合历史真实,他做了深入地史籍研究之后更力图到“马嵬”做实地考察。其结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辞海》“杨贵妃”条下说:“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小字玉环。……”(见新《辞海》1260面)关于杨氏籍贯,我认为《辞海》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杨贵妃确系山西芮城县西部,即唐时永乐县人。据清乾隆时编修的《蒲州府志·古迹》载:“杨妃村:在雷首山下(雷首山在今永济县南,芮城县西部,即中条山西端)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无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正唐村也。”唐永乐县,即今芮城县西部。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0年)撤永乐县,并入河东县(见《宋书·地理志》)即今永济县。永乐县并入河东县后,为河东  相似文献   

5.
张中宇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14-17,34
“隐事”说认为,马嵬事变时唐玄宗迫于形势,同意赐死杨贵妃,但参与其事的高力士和陈玄礼都是唐玄宗亲信,杨贵妃可能在夜间换装逃走,但已流落风尘,无颜回宫面见唐玄宗,因此“长恨歌》表达的不是死别之苦,而是生离之恨。但根据可信材料,陈玄礼、高力士固然有时间、也有条件让杨贵妃逃脱,问题在于二人是诛杀杨氏一族的具体策划者和执行者,结果又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安危,所以必定要确认杨贵妃之死才会罢休,而不存在协助杨贵妃潜逃的可能性。臆测性很浓的“隐事”说产生于疑古之风盛行的学术环境中,往往拘于字句百般搜求、穿凿附会,仅属于大胆假设而非严肃的学术立说。  相似文献   

6.
《马嵬(其二)》课后练习说:“《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没有提到同情,包括《唐诗鉴赏辞典》等资料也是这样鉴赏的:“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2版)但深入分析,既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同情唐玄宗的。  相似文献   

7.
唐玄宗李隆基(明皇)和杨玉环(贵妃)的故事,在马嵬惊变不久,就广为流传了.元稹“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只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灯影》)诗可证.元和元年(八○八)十二月,白居易在盩厔县写成“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长恨歌》,李杨故事,更有根有  相似文献   

8.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陕西兴平县西有个马嵬驿,相传晋人马嵬为避兵乱曾筑城于此,但那只是个普通的地方,到了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起,玄宗李隆基自长安西奔成都,途经马嵬驿,军队哗变,以为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是祸国殃民的根源,于是迫使玄宗处死了杨氏兄妹,演成了一幕历史上帝王与其爱妾生死离合的爱情悲剧,遂令马嵬这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咏叹的对象。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就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李商隐的《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也是被人千古传诵的名篇。历…  相似文献   

9.
关于唐肃宗灵武即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仅从“马嵬驿事变”入手,就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期对这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谬误之处,敬请多方指教。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直捣京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在叛军攻入京师之前,唐玄宗带领王公大臣仓皇逃蜀避难,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这就是轰动历史的“马嵬驿事变”。对于这次事变,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马  相似文献   

10.
一、[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马嵬坡”是。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D.此曲化用了李白…  相似文献   

11.
《碧城三首》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比较难解的名篇之一。影响较大的解释有如下几种:一是认为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二是认为讽刺入道公主;三是认为诗人写自己的恋爱故事;四是认为讽刺唐武宗。持第一种说法的,有许昂霄、朱彝尊、钱木庵等。对这种说法持反对意见的,主要有冯浩、张采田等,冯浩说:“若以武皇(按诗的第三首尾联有“武皇内传分明在”句)为定指明皇(唐玄宗),则杨妃之事,先后诗人彰之篇什,即本集中明讥毒刺不一而足,何独于此而必隐约出之哉?”冯说极是。唐人写李杨事本不回避,诸如刘禹锡的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鉴赏作为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自2002年由客观选择题型改为主观问答题型以来,尚未出现把几首相关的诗歌放到一起来考查的情况。为此,笔者以郑畋的《马嵬坡》和李觏的《读〈长恨辞〉》为例,就古典诗歌的比较鉴赏略作分析,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益。【赏析题】阅读郑畋的《马嵬坡》和李觏的《读〈长恨辞〉》,先分别就郑诗第二句、李诗第一句作出字面理解,然后就李诗中“倍沾襟”和“不动心”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郑诗与李诗的不同之处分别予以简析。马嵬坡唐·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读《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备“第七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我和南京的高云进行了合作。我之所以选择与他合作,是因为高云先生的古代连环画画得太好了,特别是大场面表现得极有气势。我们一拍即合,选择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马嵬坡的故事情节,取名为《魂系马嵬》。大的构图基本上是由他来搞,我负责进一步的深入和最后制作。我们吸取了唐《李重润墓壁画》的色彩感觉,以红调子为主,也符合御林军的着装。但是这个红很难表现,既要统一又不能单调,只用纯朱砂并不和谐,我也用了朱砂代用品分出层次,人物形象也是通过写生而区别不同的个性。最难处理的是杨贵妃,按唐人的审美,杨贵妃应当较胖,小眼睛,但真若这样表现,今天的人一定不认可,所以我仍在这中间找到平衡点。更重要的是我表现出她那无奈的凄凉,眼睛里噙着哀戚的泪花……这张作品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得了银奖。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的《为程筠作归真亭》诗中,有“会看千字诔,木杪见龟趺”句,有人议为不当。囚为“龟趺”是刻成龟形的碑坐,怎么会出现在树杪呢?如王直方在其《诗话》中说的:“龟趺是碑坐,不应见于木杪也。”但叶梦得颇不以为然,他在《石林诗话》中说:“学者多议子瞻‘木杪见龟趺’,以为语病,谓‘龟趺不当出木杪,殊未之思。此《题程筠先墓归真亭》也。东南多葬山上,碑亭往往在半山间,未必皆平地,则下视之龟趺出木杪,何足怪哉!”何薳在《春渚纪闻》中也认为“木杪见龟趺”是合情合理的,指以为病者,实系“误疵坡诗”。他还举出杜甫《北征》诗中“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句进行反驳说:“岂亦子美之仆,留挂木末,如猿猱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凡是亡国之君,大多耽于女色,而且亡国的责任不在帝王本身,在于“女人是祸水”。远在先秦,便有夏桀的妹喜、殷纣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等。但是,这许许多多帝王由于风流韵事以致误国的故事,都赶不上唐玄宗与杨贵妃。早在天宝初年,唐玄宗与太真妃(后封贵妃)杨玉环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花,李白便奉命写下《清平调词》三首,歌咏过杨妃的美丽。其三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相似文献   

16.
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材作品的主题矛盾是指:一方面揭露唐玄宗荒淫腐败、招改动乱;一方面歌颂唐玄宗对爱情的忠贞专一、生死不渝。同样,杨贵纪亦既是淫乱内宫、酿乱祸国的罪魁,又是被迫自缢、矢志钟情的“情痴”。造成上述主题矛盾与形象割裂的原因乃在于事理逻辑的背谬与生活真实的失真。而作为马嵬坡事件的真相,唐玄宗并非无力保护,乃在于主动赐死,以阻止安禄山的追击。  相似文献   

17.
唐人作诗无忌讳,李隆基和杨玉环就是中晚唐诗人最喜欢的八卦素材。白居易的《长恨歌》连人家“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山盟海誓,都要“窃听”,形诸笔墨,被于歌弦;唐宣宗李忱也不以为忤,自居易死后,他写诗悼念时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把将他祖先绯闻远播异域视为白居易创作的重要成就。老杜对待这桩本朝第一八卦事件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他严肃地指出,唐玄宗虽然犯了错误,还是好同志,觉悟不太迟,总比桀纣要强一点。因为严肃,所以无趣。郑畋的《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虽然见解也很无趣,但是插了一句景阳宫井的八卦,总是稍微好一点。  相似文献   

18.
别糟蹋历史     
眼下某些历史剧胡编乱造、不尊重最起码的历史事实的作法,让人实在不敢恭维。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是赫赫有名的马上皇帝,是他,铭贞观盛世于史册,立大唐声威于寰宇。然而洋洋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唐太宗李世民》却让他变成了石榴裙下呻吟的情种。又如,有一部写杨贵妃马嵬坡未死,东渡日本的电视连续剧,作为传说,写玉环东渡无可非议。令人惊奇的是剧中唐玄宗说他儿子起兵勤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几百年前的盛唐皇帝却能讲几百年后北宋文人欧阳修《醉翁亭记》里面的名句,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是作者的无知,还是故意颠倒历史呢?诸如此类的还有…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自夸吧,唐玄宗曾说过一句十分得意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此语不假。这唐玄宗也果然有两把刷子,登基之始,废寝忘餐,励精图治,确实把天下治理得“胖乎乎”的。至于后来迷恋贵妃娘娘,重用杨国舅,导致安史之乱,天下也便一下子变得“瘦骨嶙嶙”了。于是,即便是在声色犬马、心旷神怡之中发了福,他的这句名言,也只得改为“吾貌虽肥,天下必瘦”了。  相似文献   

20.
<正>李白文学家,诗人写作浪漫主义,读作"夸张傲娇"太师捧砚被传成贵妃捧砚,莫名多了一则桃色新闻因为会小语种而被唐玄宗赏识,可见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太师捧砚,力士脱靴唐玄宗时,渤海国的使者带着国书来到了长安。他国使者来朝,是宣扬国力的大好时机,唐玄宗自然是要接见的,还命翰林学士当众宣读国书,以彰显上国气度。没想到,那国书上的文字竟形如鸟兽,翰林学士分毫不识。唐玄宗当即召来百官相问,没想到,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识得。本想宣扬国力,最终却丢了面子,唐玄宗震怒。当时在翰林为官的贺知章下班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正在他家中做客的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