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迁想妙得"说的剖析,阐述了画家主观意识联想在表现客观对象过程中的作用,"进入角色"创获心灵深处的感悟,从而使艺术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体现出绘画的创作构思和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2.
“思与境偕”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提出的中国诗论的一个命题,“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论中的命题。这两个命题分别探讨了在中国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艺术想象的特点,体现了诗歌和绘画在想象技巧上的不同,以及在艺术理想上的共通。“思与境偕”要求诗歌创作中的想象收得更紧一些,而“迁想妙得”要求绘画中的想象放得更开一些。这表明了想象不是无法控制的心理活动,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和操控的心理能力。“思与境偕”的目的是营造“意境”;“迁想妙得”追求的是“传神写照”。在强调意与境、形与神的融合方面,二者产生了共鸣。诗、画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想象方式,最终却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顾恺之首先明确提出"传神论","神"成为顾恺之绘画创作与品评的标准.对如何掌握描绘对象之神,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之法,还明确提出了传神则要"以形写神".苏轼的传神论是在顾恺之基础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一个人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某一对象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思也放到了对象里面去,跟随着对象进行心理活动,常常将没有思想、没有情的自然物,视为具有情思的人,这就是所说的人类的移情现象。中国绘画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注重了人类的这种移情作用。如画理上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笔先”等。这里的“心源”“迁想”就是移情作用,“中得”“妙得”就是得到了“意”,这是移情作用的结果。通过笔墨传达出来,就是所谓“笔意”。  相似文献   

5.
李彦仁 《成才之路》2010,(18):51-51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这一原则性画论对后世作画影响颇深。绘画是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以形为基础,但它却不能停止在形上,还必须更进一步追求它的神,如果只是有形没有神,那也就用不着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了,"迁想妙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写形"达到"传神"。对自然界的事物来说,不一定所有的事物统统以形写神就能迁想妙得。例如棱柱、圆柱、  相似文献   

6.
《文山学院学报》2016,(5):105-108
汉末佛教的传入使中土士人的理论思维在"冥神绝境"的幽玄之域得以升华,在与玄学的交织互渗中荡涤出一片审美精神自觉的新天地。形神之辩在涵融玄佛的思维成果中进一步将魏晋士人推向存在本真的境遇。东晋画家顾恺之"传神写照"与"迁想妙得"画论思想的提出尤显对佛教圆融虚灵之精神极境的无限追求,反映出顾恺之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与佛道底蕴的自觉体认。  相似文献   

7.
顾恺之所著三篇画论之《论画》,对魏晋两代的画家如荀勖、卫协、戴逵等所作的21幅画逐一点评。首段,根据当时的绘画发展现状将中国画分为四大类,并提出重要的论画标准--“迁想妙得”:“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相似文献   

8.
<正>肖像画专指描绘人物形象的画作,有"传神"也有"写真",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肖像画多是写意的,初中生的美术肖像画大多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迁想妙得,或涂鸦或传情,用得最多的是剪法,总是试图在最小的空间内呈现最多的述说,表达初中生的独特情感。一、三幅画,一片情在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关人物肖像画的教学内容很多,如  相似文献   

9.
画胸中竹     
北宋大画家文与可擅长墨竹,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迁想妙得、气韵灵动。权倾朝野的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迁想妙得”说的剖析。阐述了画家主观意识联想在表现客观对象过程中的作用,“进入角色”创获心灵深处的感悟。从而使艺术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体现出绘画的创作构思和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空间性、想象性和不确定性,正由于音乐的这种特征,为学生提供了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大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创作>课程教学通过对传统"诗教"方式进行"扬弃",把传统"诗教"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弥补传统教育上的政治教化的目的,并通过诗歌品读欣赏、亲身创作的感性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其审美、创造、想象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理解审美创造的实质,就需对审美创造活动的一般过程进行动态的描述。初始阶段是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的出现,实现阶段是审美想象和审美意象的形成,物化阶段是创造技巧与审美创造的完成。此三阶段是递进的,又是综合交织的。任何简单的理解,都不利于把握创造过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穆时英小说不仅深受日本和西方文学的影响,更突出表现在深受当时刚引进的电影文化的影响。在小说与电影的交融中,想象力、心理分析与电影镜像作为美学因素构成了穆时英小说的镜像思维特征,同时也是“新感觉派”小说特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以物为基础,以“我”为主导进行的。审美意境是在意的作用下对世界万物各种矛盾的选择、陶冶和浓缩后形成的新生命。审美意境或造成悬念,或欲露故藏,造成神秘感,给人以想象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古诗十九首》中有一个“未定的无人区”,即意义上的空白点,使文本中体现出朦胧空白的审美张力。虽说《古诗十九首》的各篇章都很短小,然而其中所营造的意境却有着无限想象的艺术化境,体现了广阔多极的精神空间,是创造主体的创造与接受者的再造想象相互融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新批评派的有机形式观由“独立自足性”、“有机整体性”和“对立调和性”等概念组成。从渊源上讲,它是对传统的有机形式论及其所包含的对立调和思想的再度申说和改写。从哲学美学上所讲的想象力的对立调和到艺术创作中想象力的对立调和,再到艺术接受中心理情感的对立调和,最后到文本结构方面的对立调和,新批评将作品变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具有对立调和意义结构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将传统美学和文论中丰富的“有机形式”论思想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艺术理论建立在其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综合康德对艺术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一句话:艺术是天才凭借创造性想像力建构审美意象或审美理念的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简言之,艺术是主体创造心理因素的自由游戏.在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中,想象力、知性力、理性力和鉴赏力发挥各自功能,处于一种整体性的合目的自由的协调状态,主体产生美的愉悦之情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画审美创作的基本特征与文化观是:"虚"大于"实","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于"概念",大巧若拙,言不尽意.  相似文献   

20.
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怀旧与回忆有同有异,在审美创作、审美接受和审美情感三个层面上,怀旧体现了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的独特性。怀旧是一种建基于回忆之上的价值甄别和想象构造,是一种想象的文化记忆,怀旧感是伤感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