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的代表是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北方文化是以实用理性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强调道德与伦理的价值取向,而按照刘士林先生的观点,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在价值追求上江南文化守持一种审美维度,而较少以伦理维度来评价人生。从东晋开始,江南区域范围内就有尚武到尚文的转变。另外,尚文及以商为重的观念,与北方以农为重的观念相比,也可看出江南文化的特性。如作为江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地区,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促使古代越国人讲求外向型的开拓,创制并遵守契约制,自古就有以商为主要支柱的传统。在现代社会,农桑文化的诗意本性就与契约制的现代商业精神结合起来。在长江三角洲农桑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江南文化(其核心是吴越文化中的诗性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到底能不能在实利观念之上的城市建构中起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她在其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正是建构长三角城市文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江南自然山水之美,更兼深厚人文内涵的诗性文化因独具自然人文秉性,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流光溢彩的一页。虽然当下在城市化进程浪潮中、在消费文明的侵袭下逐渐失去了她昔日的光彩,但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如果摒除喧闹的表象,其江南诗性文化品性的影子依然若隐若现。目前,在缺少历史文化内涵支撑的长三角城市集群文化发展中重构江南诗性文化品性显得重要而迫切。基于跨文化视野思考区域文化的建构,理性、成熟地看待江南诗性文化与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有助于解决思想观念上的某些偏差。  相似文献   

3.
珠江文化对珠三角高职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通过剖析珠三角高职教育概况、主要趋势及珠三角高职教育特色学院,引出珠三角高职教育的珠江文化特性:敏感性与浮动性并驾,实效性与消遣性齐驱,竞争性与兼触性共存,大众性与优越性互进,发展性与保守性相克.珠三角高职教育的启迪则包括政府导向、产业支撑和文化影响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马庆发 《职教论坛》2007,(10S):20-24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分布密度最大、地域范围最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连绵区域.随着国家将区域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国际成功经验表明.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长三角”现有高等学历教育院校296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41所(不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长三角”包含16个城市,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5强.财政收入占全国1/4.出口占全国的1/3,全国百强县半数以上都在这里,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长三角”就占了10个,而长三角城市群仅以全国1.1%的面积(10.96万平方公里)、6.5%的人口(8212.12万人),创造的GDP产出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随着“长三角”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Megalopolis)概念的提出和认识,“长三角”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是由附着于空间上的知识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对应了城市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制度资本的发育程度。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更能直接、及时体现“三大资本”程度。探索和研究“长三角”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发展模式,旨在适应和促进城市群发展和产业集聚与集群的趋势。使区域要素资源。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效能和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江南”在先秦及秦汉典籍中,泛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包括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魏晋南朝时则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已非单纯的地域概念,又是一文化概念。江南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又是晋唐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包括高职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化趋向.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儒家教育文化的思想内涵,批判地继承其合理成分,用以指导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践,使之达到其"应然目的".  相似文献   

7.
六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长足发展,南北文化交融,促使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提高,涌现出一批以儒学为宗的文化世族,主要有以吴郡陆氏、顾氏、张氏为代表的吴姓大族;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侨姓大族;以吴兴沈氏为代表的由“武力强宗”转化而来的文化士族。这些文化世族各具独特的家学门风,在经学、玄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多有建树,对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学术品位,促进中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江南文化的审美品格对南唐词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水形胜产生的美感,丰富的生活审美情趣,女子形象的审美提升及在人生政治冲突之外审美空间的开辟。  相似文献   

9.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沈姗 《文教资料》2012,(20):12-13
徐志摩的诗情浪漫、飘逸,是其日常情感积累的反映,也潜藏着他童年的生活经验;江南的地域文化对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徐志摩诗歌中的常用词汇、水性情怀、浪漫诗魂等都显示了他与浙西故土的不解情缘。  相似文献   

11.
建设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中国“十四五”时期教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尝试性提出“高等教育区域化”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战略思路,并将其与当前流行的“一体化”说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辨析和论证。考察梳理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发现其大致经历了合作期、协调期、协同期和融合期四个阶段,为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视角分析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瓶颈,发现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行政区割裂发展”“优质资源虹吸效应”“经费投入规模优势被平均化”等问题和特征。文章据此提出,可以通过政治性方法、组织性方法和功能性方法三种路径来促进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整个人类社会。在这一大潮的裹挟下,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机遇。长三角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化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反映,又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及世界全球化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按照经济内在发展需要,长三角经济圈扩容已势在必行。它不仅需要长三角内部的整合与一体化,同时还需要向长三角区域腹地与长三角外围海洋空间的内联外拓。这就需要在长三角区域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更大空间的经济体,我们称之为“6+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建构“6+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与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需要,也是融入全球化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联动改革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新世纪以来,在政府主导、社会推动、高校参与下,长三角地区通过举办教育论坛、开展校对校交流、签订教育合作协议等,进行联动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联动改革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人才、教育等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安徽高职院校应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尽责、尽力,并以此为契机,制定高职院校战略规划,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深度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抓住机遇,加快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新的世纪里,要保持长江三角洲地区稳健的发展态势,和增强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通过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带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6.
区域教育的合作有赖于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合力。长三角教育合作以政府行为为主要动力,珠三角教育合作以市场为推动力。一个区域的兴衰,不得不依托区域教育和各级政府的互通协力。实施区域教育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信息的沟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进程,还有利于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发展动力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语境下的高职教育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体系,还体现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珠三角高职教育的发展主要源于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城市化、社会管理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外部需求。同时,这种实用主义需求带来了高职教育内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内部管理体制结构性失衡、高职教育文化功利化位移、非均衡的内部分配方式及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困难,这种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内部困境,使珠三角高职教育正面临发展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8.
根据城市发展的内涵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在内的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测算了指标权重,得到了因子分析方法下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25个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并对各因子进行经济意义解释的过程中,分析各城市之间的差距所在,以便政府部门制定更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9.
由于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相似性,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也成为热门话题。这两个地区的旅游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珠三角稍逊长三角。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比较珠三角与长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发现珠三角在资源整合能力、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品牌与形象塑造能力、文化吸引能力这四个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尚有差距,建议珠三角旅游发展应该做到一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实行区域合作;二是加强项目管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三是加强品牌建设与形象设计,倾力打造"世界温泉之乡";四是注重文化魅力,把其注入旅游,加强海洋文化与温泉文化建设,以增强珠三角旅游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院的毕业生虽在知识技能上接近或基本达到了企业的要求,但却并不能充分融入到企业当中。究起原因,是实现了技能的对接,但未实现文化的对接。应从企业文化的视野观照高职教育,让企业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