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8年"两会"之后,中国政府抛出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方案,实行了大部门体制,此次改革主要针对政府内部存在着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等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因素而进行的。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不能模仿西方"大部制"模式,应该走中国特色的"大部制"之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基本确立了以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现代服务型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并已取得一定成就。随着改革的深入,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内容的大部制改革面临诸多困境,利益格局未能有效破解、部门重组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等,导致大部制改革进程缓慢。通过分析我国大部制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阻力,分析其原因,并借鉴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经验,创新改革制度设计,推进和完善改革所需法律法规,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破解大部制改革困境,为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方大部制改革的动因是减少行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将党政或政府的一些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合并,从而精简机构精简人。陕西、湖北、广东等省一些县区开展了相似的大部制试点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改革后新的政府部门和机构与上级政府的部门和机构不对应,导致运作成本超过了原有结构产生的成本,以至于后来大多回归到原有体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环境压力、路径依赖和利益补偿共同决定了地方大部制改革的行动逻辑;地方机构改革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使改革生成的制度持续运转。这也就决定了机构改革只能采取边际递进而非另起炉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路欣 《华章》2010,(21)
从我国当前情况看,政府机构作为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的重要角色,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大部制改革为机构改革开拓了一条新路.目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成为了地方大部制改革的焦点.本文从"顺德模式"中探寻大部制改革给政府机构改革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探索大部门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两会”后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正式拉开了该项改革的序幕。这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大举措,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行政效能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各级政府应该在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循序渐进地推进和深化大部制改革。同时要注意超脱部门利益,建立综合协调监督机制.自上而下地逐步配套跟进更深更广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一轮的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着,这是大势所趋,但同时,地方政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分别提出了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综合协调各方利益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部制: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治道变革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大部制成为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大部制是部门之间的整合而非叠加,是关注民生、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明确和强化。但治道变革的顺利推进,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在推进过程中应立足长远,逐步推进;转变“官本位”思想,树立为民服务理念;推行大部门制下的决策民主化和和严格的行政问责制。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实现政府职能结构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目标。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集中反映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要求。因地制宜、职能适应、有机统一、社会协同等原则确立了对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实践的指导框架,引导并规范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方向。在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中,尚存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实施上的不足之处,需要加深对改革基本原则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大部制”视角下民族地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及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是十七大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的课题。民族地区乡镇应充分认识推行大部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顺应大部制改革趋势,推动民族地区乡镇机构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公共管理中存在着政府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易费用问题。我国现存的公共管理交易费用过高问题和国外有关降低公共管理中交易费用方面的先进经验证明,降低我国公共管理中交易费用的可行措施是实行大部制改革。我国应以良好的制度基础、先进的技术手段、积极的经验积累和健全的保障措施为基础来实行大部制改革,以最终实现降低公共管理交易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必然产物,有着一系列发展的动力和独特的实现途径。总的来说,武汉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具有从属性与配合性、层次性与选择性、民主监督性和协商性以及有序性和制度化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土地管理政策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六个配套政策之一。创新土地管理政策,对推进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土地制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一系列依据,总结了国内各大综改区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的基本经验,进而结合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的建议,以求通过在土地政策层面上的创新,不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发展城市旅游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本文从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城市形象、旅游发展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了武汉市发展城市旅游的历史沿革、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武汉城市旅游发展进行了战略定位,提出了加快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启动三年多来,通过集中推进5项重点工作和实施20多项专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起步时间不长,圈内各市之间起点不一,无论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国内其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或城市群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武汉城市圈要正视差距,重点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各种动力因素问相互交织和更替的规律性特点。以制度变迁为视角,纵观3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轨迹,基本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利益多元化”、从“单边行动”到“多元主体”、从权力基点下的“强制性变迁”到利益基点下的“诱致性变迁”的动力变化过程。民主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成为贯穿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6.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它对清末军事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练兵处设立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欲统一事权、统一规划,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日俄战争后严峻的国际形势使清政府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以缓解危机。练兵处的设立,虽取得相应的成效,但由于其内部的角力和争斗以及中央练兵处和地方尖锐的矛盾,因而削弱了其绩效的发挥,并最终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文化提高了武汉人才的素质和竞争力,增强了武汉科研与技术创新实力,扩大了武汉对外文化交流与科研合作渠道,促进了武汉高科技和创意产业发展,为武汉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提升了武汉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4年至2005年武汉4个主要钢材仓储货场的考察,结合武钢集团销售模式和钢铁物流的特点,剖析了货场运作中的弊病,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改造方案。最后对武汉钢铁流通产业的未来格局作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武汉,百湖之城,近年来饱受暴雨洪水的侵扰,给市民的生产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主要从武汉的自然地理条件、气象因素、人为建设、规章制度等角度出发分析形成城市内涝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理经验,结合武汉市的实情提出预防或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英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武汉地区的景点名称英译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景点名称英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