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相对于普通诉讼程序而言,督促程序具备其自身的优点,理应被普遍地应用于民事诉讼司法实践当中。但在我国当前的民诉实务,督促程序的适用率较低,其自身的功能作用远未发挥出来。本文介绍督促程序在我国的适用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督促程序的健全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电子化是推进督促程序运行的重要方式,诉讼电子化的正向价值可在督促程序得到充分体现和全面彰显,电子诉讼负向价值又在督促程序中并不存在,督促程序电子化具有正当性。因此,推进督促程序电子化的体系构建具有其重要的价值基础,可以从督促程序的程序规则优化、督促程序的全程电子化、支付令审查的人工智能化和建立防止程序滥用机制等维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1991年民事诉讼法增设了督促程序,但十几年的司法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督促程序的历史渊源、中外司法实践的比较分析及改进我国立法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完善督促程序,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民诉法修改以前,有关督促程序的规定是一个"花瓶"条款,实践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为了提高督促程序的利用率,发挥督促程序的制度价值,使之得以重生,新民诉法对督促程序的适用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首先在一审程序中增设了庭前诉讼转督促的程序,其次在督促程序的专章部分肯定了督促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通过论述诉讼与非讼程序相互转换,分离适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将程序转换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就新民诉法中有关的督促制度与诉讼制度相互转换的合理性问题进行探讨,促进和完善制度细节,探求新民诉中有关的制度改革到底能否起到激活督促程序的作用?如果能,怎样才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督促程序的内容 督促程序,是指法院根据债权人的请求,向债务人发布支付令,督促债务人于一定期限内履行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的义务,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书面异议,又未履行债务,债权人则根据支付令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特别程序. 二、督促程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督促程序的案件受理范围较为混乱 由于对适用督促程序的实质要件认识不同,导致各地法院受理此类案件的作法不一.有些法院受理支付令案件范围较宽,有些法院受理支付令案件则范围较窄.司法实践中,有的审判人员认为,"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它债务纠纷"这一适用督促程序的要件,就是指没有对待给付义务,是没有债权人据以申请的债权债务关系中的其它纠纷,而不是与申请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同的债务纠纷.这样,即使债权人与债务人有不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产生的债务纠纷,其支付令申请也应予以受理.而有的审判人员认为,对"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它债务纠纷"应作较宽泛的理解,以便体现督促程序的价值取向.此种观点认为没有其它债务纠纷,不仅包括在同一债权债务关系中没有对待给付义务的情况,还包括在其它法律关系中没有债务纠纷的情况.基于这样的认识,可受理的支付令案件范围必然比较窄.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的原告、被告有了扩张 ,原来是民事权益的直接利害关系人作为原告、被告现在针对公益事务也可作为原、被告。督促程序是一个特别程序 ,但有很多不利因素 ,如易被债务人提出异议而走回头路须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7.
:决定权是表征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性质。地位的一项重要职权。随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法治进程中主体、主导作用的凸现,有必要依法规范其行使决定权的程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决定权应遵循辅助性、实质性、保障性三个程序。决定权的运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需要人大及其常委会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并保证决定的执行达到行使决定权的终极目的,这一过程即保障性程序。  相似文献   

8.
网络监督是网民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公务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督方式,它在中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现象,是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必然,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网络监督实际是公民监督,也是舆论监督,网络监督有其宪法、法律依据的,其监督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公务行为的合法性,包括程序合法性和实体合法性,重点是对程序合法性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一九九一年四月九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不仅对一九八三年民事诉讼法(试行)一些不完善的内容进行了修改,而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度和程序。其中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就是新增加的两项非讼程序。 本文试就这两项程序的基本内容和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各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公正越来越被强调,民事诉讼程序的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在这些程序制度的建设中,审前程序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在此方面,美国民事诉讼的审前程序更是被各国所借鉴。其诉答程序、证据开示程序、审前会议制度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是学习好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分督促,二是要创造适宜孩子学习的家庭气氛。一、过分督促孩子是不妥当的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做作业,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他们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呢?1.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了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  相似文献   

12.
要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分督促,二是要创造适宜孩子学习的家庭气氛。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做作业,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了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所以督促只能适当,而且要讲究方法。比如孩子玩得久了,家长就可以说;你准备什么时候做作业呢?”提醒孩子学习要自…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多数国家面临司法资源不足,为解决诉讼"爆炸"的压力,多数国家都对民事审前程序做了完善,并将ADR即非诉讼解决机制引入审前程序中。在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中也可引入ADR制度,在ADR制度引入时要结合我国现有诉讼制度特色,需要从坚持法院调解原则、完善和解制度、建立法院委托调解制度、督促程序纳入审前程序四个方面进行实施,从而完善我国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应用微信点名,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效率;利用微信文章,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范围;建立微信群聊,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途径;利用微信程序,督促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度四个方面阐述了微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督促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自觉履行职责。诉前程序是缩减司法成本的一项缓冲机制,具有一定的独立价值。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已为立法所确认,但是该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适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主要与检察建议内容针对性不强、行政机关履职标准规定模糊、诉前程序和诉讼程序衔接混乱等方面有关,可以通过拓展检察建议的线索来源、在检察建议中建立履职行为—结果标准双重考量机制、厘清诉前程序和诉讼程序的衔接规则等路径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是学习好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要形成孩子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分督促,二是要创造适宜孩子学习的家庭气氛。一、过分督促孩子是不妥当的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做作业,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呢?1.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 000 多名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教育督导评估中存在职能履行不到位,没有把工作重心落到以督促教、以督促学上等问题,从而让被督导学校与教师产生了督导工作扰乱正常教学工作的感觉,并普遍要求启动对督导不力不当行为的问责机制。所以,必须把督导评估工作重心落到以督促教、以督促学上,并杜绝督导工作对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不良影响。同时,应适当加强学校教职工对教育督导评估的认知,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助力教育督导评估提质增效;强化问责机制,保障教育督导评估职能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8.
罗马-教会法民事诉讼程序在诉讼程序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被称为“欧陆诉讼程序之母”。它缔造了现代民事诉讼程序的雏形,是诉讼程序理性化的开端。文中详细介绍了罗马-教会法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归纳其对后世民事诉讼程序具有重大影响的主要特征,并简要概述其历史地位及其对现代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几年来的实习总结,认为实习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严格把握实习程序,在对实习地精心选择的基础上编写好实习大纲和指导书,实习过程要加强管理并注意提高学生积极性.实习结束后,要督促学生结合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证人出庭问题是当前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民事证人的低出庭率,极大地削弱了这一传统证明方法应有的功能,应我对支配证人出庭的理念因素、证人传唤的程序因素、保护证人的因素、督促证人的强制因素四个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从理念到制度全方位地构建一套证人出庭的程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