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岱岩岩万邦瞻”。被称为“中华文化史缩影”的泰山文化,不仅为中国学界所重视,还曾引起西方世界的瞩目。自十七世纪以来,众多的西方汉学家都对泰山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海外“泰山学”的出现,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利玛窦等人的东来,一时出现了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泰山之名亦由此开始为西方所知。十七世纪之俄罗斯帝国大臣尼·斯·米列斯库(N.Spataru.Milescu)所著《中国漫记》中已出现有关泰山的介绍。米列斯库(1636~1708)原籍罗马尼亚,1676年作为俄罗斯使节觐…  相似文献   

2.
<正>在穿越百年时光的中国美术和中央美术学院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和前辈开辟了从历史通往未来的宽阔大道,周令钊、钟涵、邓澍、侯一民、詹建俊、李化吉六位先生正是伟岸的“大道丰碑”,昭示我们在新征程、新起点上不断奋进,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上古的泰山     
汉武帝在泰山脚下祭祀大典后,把大队人马留于山下,只带已故将领霍去病的儿子,君臣二人神秘地登临泰山。当他置身泰山顶上时,这位睥睨千古、雄视万邦的帝王,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封禅”的主要目的是向天地报功,流芳千古。因此“刻石纪号,著己功绩”是“封禅”的重要内容。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浪漫、昂扬、进取的时代,文治武功,显赫一时……而汉武帝却在泰山极顶立了一座无字碑。无字碑,不是普通人可随意竖立的,惟有功德盖世、境界极高、语言文字不仅不能精确表达反而可能有损者才能立之。因此,汉武帝的无字碑,在表达他对天地…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座丰碑的基石来自中国的哪一座山:它取自泰山的花岗岩,象征着“重于泰山”;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人民大会堂,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了解这座巍峨大厦的基石来自中国的哪一座山:它也来自泰山,象征着“稳如泰山”;在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天安门广场改造工程中,所用石材依然取自泰山,意在“泰山安则四海安”。泰山就是位于中国山东泰安市境内的一座神圣大山。 古往今来,泰山被誉为圣山、神山、文化山,“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欣逢当今开放发展盛世,她再膺…  相似文献   

5.
提示王瑶生前不曾缺失学术规范.亦不缺乏治学门径与思路.但最重要的是他作为“鲁迅影响下的一代学者”的代表.为弟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中国的学者”的大师风范.然而却不幸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历史悲剧所掣.他仅仅成为“未完成”的大师.这应验了他对钱理群所说的“中国需要大学者.竟又没有产生大学者”的话。  相似文献   

6.
周郢 《华夏文化》2007,(3):52-54
“泰山岩岩,万邦所瞻”。泰山不仅是一座中国名山,也是一座世界名山。泰山与世界发生联系,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当时就有来自安息(今伊朗)、苏谢(西域古国)等众多的使节随行。公元56年汉光武帝封禅泰山,也有“番王十二,咸来助祭”。随着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不断拓展,有越来越多的邦国遣使来到泰山,参加中国皇帝的封禅大典。在唐高宗、玄宗两次封禅活动中,都有日本、新罗(朝鲜)、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等数十“与国”的使节与会。宋真宗封禅时,更增添了来自三佛齐(今印尼)、交趾、占城(今越南)等国的贺使。由…  相似文献   

7.
音乐考古学和《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考古学和《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王子初一在现代意义的考古学诞生以前,人类对自己历史的了解只能根据文献史料。这些史料最早可能来自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后来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成了“历史”。但是,在口耳相传或传抄转载的漫长岁月中,这样的“历史”被不断地...  相似文献   

8.
从“缠足”到“天足”:女子的解放岳珑女子缠足作为一种陋习,在中国历史上盛行了900余年,给女子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随着中国的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缠足恶习至民国初年才真正得以寿终正寝。一、缠足之始与女子之苦女子缠足习俗,追溯其原,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9.
从“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开拓创新,到“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南山北路欲无”的怡然自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洒脱,到“何须更待黄粱熟,始知人间是梦间”的超然物外,北宋一代名臣王安石(1021~1086年),在主持了将近八年的“熙宁变法”之后,晚年  相似文献   

10.
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博物馆筹办的“中国内蒙古成吉思汗故乡历史文物展”,自1994年3月在美国洛杉矾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幕,先后在美国纽约、田纳西;加拿大魁北克。维多利亚、埃德蒙顿;新西兰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等跨越两大洲的三个国家、九座城市巡回展出,历时三年零五个月,于1997年8月圆满结束。这次展出,展品共118件(套),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一伟大历史人物为主线,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物,突出展示了蒙古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轨迹。精良的文物,详实的史料,先进的展出手段,吸引了各国观众,…  相似文献   

11.
人文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1200多年前中国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面对巍峨壮丽,气势磅礴的伟岸泰山,发自肺腑的千古吟诵。泰山——中华五岳之首,引无数诗人墨客流连驻足,他们以泰山为题留下了大量的人文胜迹,由此形成独特而底蕴厚重的泰山文化,。而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泰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的高度概括,则更为精准和形象。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13.
泰山女儿茶     
自古名山产名茶,泰山自然在 其中。喜人的是,伟丈夫形象的泰 山出产的名茶,偏偏是纤纤细细、 娇娇嫩撤的女儿茶。可谓天作之 合,刚柔相济,未品其茶先获得了一种和谐的情致。 泰山女儿茶,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泰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据史籍中说,泰山扇子崖阴谷,“多青桐、曰青桐涧”,每逢初春,青桐吐绿,山民采摘青桐嫩芽精心泡制成茶,大约因其外形纤巧,味道鲜嫩清香而谓之女儿茶。又一传说:乾隆登封泰山,途中问茶,一位美丽的少女献上女儿茶,乾隆饮之,清香爽口,龙颜大悦,钦点泰山女儿茶…  相似文献   

14.
泰山与民俗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民俗民风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为主导,以信仰民俗为主线,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旅游竞技民俗交织融汇,构成一道独特的泰山风景。就泰山民俗文化而言,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地区演绎流变,终于形成泰山民俗的基因。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礼俗杂糅的山石崇拜山石崇拜是泰山民俗中历史最悠久的信仰民俗之一。最早的泰山崇拜者是生存于泰山地区的泰山儿女,而“大汶口人”不仅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且是泰…  相似文献   

15.
董建辉 《寻根》2004,(6):128-133
笔者此前了解畲族,多是从书本上,而且大都与畲族的历史有关。此次因为参与云南大学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才有了与畲族同胞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从一张张笑容可掬的脸庞上,从一幕幕辛勤劳作的画面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畲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它们带给我们心灵上的  相似文献   

16.
正古老的泰山脚下,原来有座岱岳观,观中有通碑,名叫"双束碑",又叫"鸳鸯碑",它虽然"书非名笔",也没有秦刻的沧桑和汉碑的壮美,但是它却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政治命运密切相关,并见证了我国古代一段特殊而精彩的历史。话说武则天自唐永徽六年(655年)被封为皇后之初,便开始涉足朝政,"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资治通鉴》卷  相似文献   

17.
朱熹反对直接去认识“理一”,强调只有通过认识“万殊”的具体事物,才能认识“理一”之本体。朱熹所主张的从“万殊”到“理一”的认知程序,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始于分门别类的研究并进而发展到整体综合研究的过程有相似之处。李约瑟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对综合时期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孔子说:“士志于道”,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他们的一个主题。从历史上来考察,维护传统价值观念是中国士人们的主流取向,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也!当然,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样的道理,士人们的精神风貌又随着历史阶  相似文献   

19.
丛新强 《寻根》2005,(5):13-17
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中,将“龙飞凤舞”喻为“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嘴旗帜”。从烛阴、女娲的神怪传说,到甲骨文、金文中有角的龙蛇字样;从青铜器上的各式夔龙再到《周易》中的“飞龙在天”、“或饮于渊”、“见龙在田”,一直到汉代艺术中的人首蛇身诸形象,“龙”这一特殊的图嗨佯式以其神秘的力量长久地吸引、凝聚蕾华夏民族,乃至成为立国之象征。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20.
黄启昌 《寻根》2004,(5):29-34
“ 民 以 食 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农业不仅关乎 北京人民的生活,而且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有鉴于此,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以农为本,从皇帝到县令无不把劝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 一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