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互动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在这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能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青少年在接触繁多芜杂的信息之时。知识渠道更多元,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圆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将适合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王丽娜 《中国教师》2009,(24):34-36
<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1]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真正  相似文献   

6.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陶行知语)那么,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呢?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小学语阅读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认为只有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才能,才能真正将“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落到实处,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课堂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如何摆脱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育的樊篱?叶澜教授的话给我们以启迪:“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王俊梅 《新课程研究》2010,(2):113-113,11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他们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把知识用于生活。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其沉浸其中.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初中英语课堂中要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英语教师要把生活引入课堂,用生活教英语,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周会生 《农村教育》2005,(12):50-51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教学应该成为师生沟通间接经验(知识)和直接经验(体验)交融的中介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成这种联结,就很难摆脱教学的低谷效应。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并为了直接经验,只有当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时,学生学到的间接经验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时的间接经验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资源。正确认识和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实际上包含了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等一对对矛盾统一起来的问题,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尤其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1.
陈伟忠 《考试周刊》2010,(17):217-217
我一直在追问自己:小学教育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是“学生化的校园环境、科学化的课堂教学、课程化的课外活动、社会化的学校生活”的综合,只有这样的小学才像一所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活力.探索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其主体意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场所,是教师教学构想与措施的实施阵地,唯有课堂的优质才有教育的优质.现今课堂教学必须是创造性的活动,因为只有有创造力才有活力.那么什么是活力呢?活力就是有生命力,富有生气.而所谓的活力课堂就是打造立体、互动、生动的课堂环境.提升课堂效率,让教师和学生展现智慧和生命力.因为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如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 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又直接应用于生活。要想使语文教 学有实效,就要走进生活,与生活“亲密接触”。因此中职语文 教师要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么生活的源泉 将会赋予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使得学生能够透过教材中的语言 文字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精彩,在课堂中学会快乐地生活。生 活,才是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 会枝繁叶茂,中职语文才能真正“活”过来。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理想的品德课堂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应该“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对话,存在于课堂,在课堂环境中生发。课堂环境,有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之分。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正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品行素质,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人初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只有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确立“问题”载体,落实“研究”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人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这样的教育目的才不致于背离孩子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