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从国体和政体的视角,分析和比较人治、法治和德治兼治运行机制依不同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利弊,并进一步阐述了法治与德治机制互补性和内在的一致性在治国中的显作用,从而使我们坚信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道路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
《管子》一书的立论主旨是主张德法兼用,德法并重,强调要以法治国,法律高于一切,执法公正,执法从严。同时,也非常重视礼义等道德规范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充分认识到人民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为民兴利除害。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作用于治国理民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陈宏谋是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康乾时期桂籍高官,其法律思想可从礼治思想、德治思想和人治思想三方面来加以解读.其礼治思想体现在对礼的继承和对礼、刑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德治思想归纳为教化和民生两方面;人治思想表现在官吏自律和举用贤人上.  相似文献   

4.
陈宏谋是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康乾时期桂籍高官,其法律思想可从礼治思想、德治思想和人治思想三方面来加以解读。其礼治思想体现在对礼的继承和对礼、刑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德治思想归纳为教化和民生两方面;人治思想表现在官吏自律和举用贤人上。  相似文献   

5.
法应具有其内在的精神内核以确证它的价值追求,应具有强制力以保证其实施,应具有一定的约束范围和对象以实现它的意志力,应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严密的程序使其能发挥实际功效,然而,中国传统的法律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肢解和挤压,这主要表现为中国的"德"抽去了法的合理内核使法的自我发展失去了内在精神动力,君权和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侵吞使法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空间,民事调解和家族法也在进一步挤压国家法调整的范围,礼取代了法的程序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有效手段,"忌讼心态"和"以刑去刑"法制理念却在消融着法的存在。要想拯救中国传统的法,使它恢复曾经具有的生命活力,就要恢复法的应有内核,为它的发展提供一个独立的环境和空间。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法律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提倡“德治”,认为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  相似文献   

7.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弄清法治的涵义 ,以及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依法治国、法制与德治的区别和联系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8.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之概念来自于西方,它所蕴涵的正义、平等与自由等观念造就了西方的法治思想和法治传统;自然法思想也是我国儒家政治法律思想中的题中之义,但儒家视自然法为"礼",从而主张人治、"德主刑辅".同是一自然法思想,却在东西方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政治法律观念,了解此差异,以对我国的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了人性正义的理论,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人性的正义等同于国家的正义。他以法律概念的二元论为依据,提出了人治乌托邦的理论。在政治实践受挫后,他又发展了自己的法律理论,走向了法律概念的一元论,提出了法治乌托邦的理论,最终实现了法律理论的转变。柏拉图的人治乌托邦和法治乌托邦在最终目的上是统一的,即实现国家正义,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他的法治理论奠定了西方法治思想的价值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如何加强和完善立法、如何强调并贯彻法的平等性原则及普法的重要性等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这些科学理论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发展规律,明确法治建设方向,而且在实践上指导着我国法律体系及司法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促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等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精华的民本思想,其内容包括以民为本和民之所本两个方面。民本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础是民由天生,民天相通。君要以民为本,爱民、保民,否则,民既可以通过“国人决”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可以被动地“暴君放伐”。由于先辈们往往只对人(暴君)不对制度,从未怀疑过制度的合理性,所以走不出新旧王朝轮回的老路。只有民个体权利意识增强,主体性充分发挥,才能实现民权向民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家伦理对当代道德建构的启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道家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道德建设能够起到一种社会“稳定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其现代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贵生保真,顺任自然的伦理原则;二是“上德若谷”、“为而弗争”的宽容精神;三是超越生死、化同大道的人格追求;四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道家伦理的研究,将其精华有选择、有目的地改造、整合到当前正在建构的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相似文献   

14.
中西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和谐思想,其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和而不同.和谐德育的特征是系统性、整体性、互动性、适应性.为适应和谐社会的建设,学校德育需要做到内容统整、资源共享、管理协调、合力育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5.
自21世纪以来,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成为中国法学理论分立的两大学派,二者之间的理论探究从未停止。在分析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内容基础上,明晰二者存在形式与内容之争、体系之争、自主性之争、法治实践道路之争的理论争锋,由此得出两大学派走向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科学进步及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同时也使工具理性急剧膨胀并与价值理性分裂开来。人们认为在工程实践中人只是工具强力意志的践履者,这为工程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的合理性,同时也形成了以工具理性为指归的工程师传统的工程思想。工具理性单向度的扩张进一步使近代工程的工具旨趣增强,工程的形态展现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工具。工程作为力量的象征向社会各个角落渗透和延伸,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工具理性的传统,同时也为工程哲学发展开辟了道路,这些哲学思想在本体论及认识论向度上都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江华法律思想是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宪法内容的多个方面,贯穿宪法教学的始终.宪法教学可以从概念、法条和制度三个层面充分运用江华法律思想,提高教学质量.重新梳理和正确看待无产阶级法律工作者的思想,是我国宪法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乡村社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这种价值具有不可侵犯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是农村德育自我建构的天然资源。乡村不仅有保守和传统,也有和谐、质朴和礼让。在那里,人类的自然本性与道德信仰得到守护和延续。面对乡村社会的传统和文化,农村德育应保有一份自我建构的权利,不能以任何名义轻易毁坏乡村社会的伦理传统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已经有近五年的时间,从最开始的关注理论教学的改革,到注重培养大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积极探索有关课程实践的制度制定、实施办法和路径选择、评价尺度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古代教育思想长河中,先秦时期的古代教育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德育经验,它们十分值得今天学校德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就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的德育思想进行撷珠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