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鲁晓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应该说,赫鲁晓夫的一生就像他死后的墓碑所显示的那样,是“黑白相间”的,他既做过一些好事,也犯有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2.
著名汉学家、外交家、前苏联通讯院士费德林,早年曾在中国工作。1958年,他随赫鲁晓夫率领的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交谈时他曾担任翻译。香港《明报月刊》驻莫斯科高级记者左贞观,于1992年5月间访问费德林。本文是根据这次访问的录音整理而成的,本文所涉中苏斗争片断,内情从来未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3.
1958年9月末的一天,正在北京进行友好访问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兴致勃勃地来到颐和圆游览。他信步踏上昆明湖畔的石舫,极目远眺,美景令他赞口不绝。这时,一位三十出头的青年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也来到石舫观光,恰与赫鲁晓夫不期而遇,那小姑娘长得十分漂亮,一眼望去,犹如一朵出水芙蓉。  相似文献   

4.
1958年9月末的一天,正在北京进行友好访问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兴致勃勃地来到颐和圆游览.他信步踏上昆明湖畔的石舫,极目远眺,美景令他赞口不绝.这时,一位三十出头的青年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也来到石舫观光,恰与赫鲁晓夫不期而遇,那小姑娘长得十分漂亮,一眼望去,犹如一朵出水芙蓉.  相似文献   

5.
神秘的电话夏天已经过去,气温逐渐转凉,树叶开始发黄了。尼基塔·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已接近第十年的岁末。尼基塔·赫鲁晓夫不喜欢下班后还工作,因此不愿意在家接工作电话,尽管供他使用的有政府专用的长途电话和国防电话,普通外线电话和直通警卫的内线电话,但他很少使用它们。因此很少有人往家里打电话。如果有电话打来,那一定是有什么刻不容缓的事情。1964年9月的一天晚上,电话铃响了。我感  相似文献   

6.
喜欢研究动植物的人,常采集些标本来观察;不过,那都是些死标本。对于爱好和研究新闻学的人来说,我看美国“纽约时报”首席外交记者赖斯顿先生,却可以作为一个活标本。 10月间,他和赫鲁晓夫的谈话,其资产阶级立场坚定的程度,已使人远远看不到资产阶级记者惯于装扮的那张公正客观的面孔。这位老牌资产阶级报纸的记者,利用他和他的采访对象谈话的机会,公然替艾森豪威尔作了宣传。当赫鲁晓夫说到汉德遜到中东旅行是带着杜勒斯的指示,去执行所谓“杜勒靳—艾森豪威尔主义”的使命的时候,赖斯顿装作惊奇的样子对赫鲁晓夫  相似文献   

7.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当赫鲁晓夫向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发难时,所有与会代表几乎无一例外地感到十分震惊。他们中谁也没有料到,他在揭批斯大林的路上会走得那么远。当时就有不少人暗暗猜测,赫鲁晓夫之所以这样做,可能不是在遵从"列宁遗嘱",或者坚持某项特殊原则,而很可能是实施个人报复,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个人恩怨。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赫鲁晓夫去参观一个抽象派画展,看着看着,他大骂起来“:这叫什么画,一头驴子用它的尾巴可以画得比这更好。”他把负责画展的恩斯特叫来臭训一顿。不料,恩斯特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当面顶撞说“:你不是艺术批评家,也不懂美学,你对美术作品一窍不通。”赫鲁晓夫自然不理会这个,反而说出一番令人大开眼界的真心话来:“当我是一名矿工时,我不懂;当我是党的一名低级官员时,我不懂;当我在往上爬的各级阶梯上时,我不懂。但今天我是总理,是党的领袖,因此,我现在当然懂得,不是吗?”赫鲁晓夫评画  相似文献   

9.
述弢 《北京档案》2003,(7):37-39
1970年10月,美国利特尔·布劳恩公司即将出版<赫鲁晓夫回忆录>的消息见诸报端.一时舆论大哗. 人们往往会问:这里所提到的<赫鲁晓夫回忆录>,究竟是否出自赫鲁晓夫本人的手笔呢?其实,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从写作到出版,可谓一波三折,历尽艰辛.  相似文献   

10.
1964年9月的一个晚上,一个神秘的电话打到了赫鲁晓夫家。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从中得知一批苏联高级官员企图赶赫下台,当即告之其父,但赫鲁晓夫的轻敌与轻信,米高扬的滑头,导致赫氏未采取任何行动。……  相似文献   

11.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给国际共运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也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刘少奇坦率直言赫鲁晓夫当时地位岌岌可危,他非常需要在兄弟党内有影响的中共伸出手来拉他一把。于是,他给中共中央发了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请中共火速派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磋商。中共随即组成以刘少奇为团长…  相似文献   

12.
这里介绍的《赫鲁晓夫——李普曼谈话录》(以下略称《谈话录》)是一篇获普利策奖的新闻作品,原载1961年7月14日纽约《先驱论坛报》。沃尔特·李普曼是“善于用新闻政论方式指导美国人民思想”的一代名记者和评论家。他的政论一般都能以冷静的态度,对事物作深入、全面的分析;他高瞻远  相似文献   

13.
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赫鲁晓夫移民美国。他和妻子瓦伦蒂娜已经于今年4月19日在美国移民归化局办好了手续。他们所持的原苏联的红色护照上,盖上了美国移民归化局蓝色图章:永久居民。他们领到永久居民卡,也就是通称的绿卡。它的正式名称是“外籍居民”,可以在美国永久居住,并享有除选举外当地公民的一应权利。《国际先驱论坛报》在  相似文献   

14.
在赫鲁晓夫任职期间,苏联政府的机关报——《消息报》还是有一大批读者的。当时任该报总编辑的是赫鲁晓夫的女婿阿列克谢·阿德兹别依。在赫鲁晓夫下台后,《消息报》总编辑也很快易人。新的总编辑接任后,只是一个劲地把党的有关文件、决议整版整版地登载在报纸上,以至使《消息报》几乎成了《真理报》的副张。于是,该报的发行量急剧下降,从1971年的900万份下降到1982年的590万份。因为对广大读者来  相似文献   

15.
赫鲁晓夫问我:“毛泽东刚才是不是在骂我?”我不便直译.只好说:“毛泽东说的是生气的话,但他不是骂您。”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又看着毛泽东。也对我低声说出一句难听的俄语  相似文献   

16.
王学亮 《档案天地》2010,(12):33-37
赫鲁晓夫在俄罗斯历史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位比较值得玩味的政治家。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直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培养为接班人.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却大反斯大林.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5,(40):14-14
山西原省委副书记侯伍杰因涉嫌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日前正式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检察机关已经对其立案调查。今年9月他已被罢免人大职务。  相似文献   

18.
《辽宁日报》2001年12月19日刊登题为《罢免事件唤醒“村官”》的通讯。主要内容是:辽宁丹东石桥村282名村民今年5月联名要求罢“免”村委会主任和副主任。石桥村为今年4月村委会换届选举,王云峰和李文分别当选主任、副主任。5月13日282名村民联名上访,要求罢免他们。举出他们不称职的18条理由。区镇两级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逐一核实并做出书面答复。调查组认为,这次选举合法有效,村民提出的罢免王、李二人的理由并不充  相似文献   

19.
我国首例由村民自我组织召开的“村官”罢免大会于2001年7月22日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水心村举行。水心村282名农民冲破重重阻力,历经艰辛,耗时1年,终于在这次大会上成功罢黜了4名不受信任的村委会干部。回首艰难罢免“村官”路,董志平等村民代表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作为中苏两国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各自国内的政治生活中都举足轻重。他们出身相同。年龄相仿。但两人的政治理念和个人性格却迥然不同。因此,他们的交往给中苏两国两党的关系打下了深刻的个人烙印。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毛泽东曾四度与他进行会晤。这四次会晤成为中苏关系从蜜月到分歧、从分歧到争吵、从争吵到决裂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