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不赞成那种“写作入门”之类的东西,似乎掌握了“写作入门”就能写出好文章.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写作同搞数学、物理、化学不尽一样;它需要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对所评论的作品进行深入地剖析。如果说,电影是艺术,影评文章也应该是艺术,不仅给人以思想启迪,更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要谈影评写作从何入手,我先说说影评文章的分类及其要领. 关于分类,各说不一。我把影评文章分为专论、综述、评论、评介、观后感,艺术欣赏六种。1.专论,也称专题论文.是指对电影创作中某  相似文献   

2.
上篇谈,影评的分类及其写作要领,究竟在写作前要有哪些准备呢?对这个问题不是每一个初学写作者都很清楚的。有的同志以为,看完影片后就可动笔,不要什么准备;也有的同志觉得,光看片子没有其他参考资料,无从落笔.这里,我想就影评写作前的准备谈点意见。先说说看好影片的问题。对一般电影观众来说,工余、课余、业余看部影片主要是为了休息和愉乐。而对影评习作者来说,仅此就不够了.因为你要准备写文章评一评影片的长短、得失,不认真看懂、看好影片,是无法写好评论的。要看懂、看好影片,当然需要看片子时思想高度集中,能够记住影片中的故事和情节,更需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的语言、行动和他们的生活细节.比如看《黄山来的姑娘》,你乍一看,会以为安徽来的小保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电影是一门艺术,评论电影的影评文章也应该是一个艺术品。既然是一个艺术品,就应该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写作方法上切忌平、全、偏. 所谓平,即平平谈谈,如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比如我读到过一篇评《街上流行红裙子》的习作,只讲影片反映了今天青年纺织女工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一大堆空空洞洞的话。而怎样反映?在刻画人物和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20年中,写了5,000多篇影评,是很不容易的事。然而,居然有人做到了。这个人名叫何达,是香港的电影评论家,也是诗人。一年365天,20年7,300天。为了写5,000多篇影评,何达几乎每天要看一部影片,写一篇影评。  相似文献   

6.
文建同志: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把你的信转给了我,同时转来了你的习作《晒网的妙用》,我很高兴,也很感谢编辑部让我结识了你这样一位影评积极分子. 你的信不长,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却在朴素的文字里洋溢着奋发上进的热情.你和许多青年人一样喜欢看电影,常被一些影片动人心弦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以至于恰到好处的一个镜  相似文献   

7.
入伍第一年,团政治处根据我在地方党政机关搞过新闻报道工作的经历,把我调到了报道组。刚到报道组那阵子,感觉自己写部队的稿件很不容易,不知从哪儿下手。后来,我逐渐改变了写作“战法”,重新理清了工作思路,写部队稿件时就顺手多了,近年来我在军内外报刊上稿近四百多篇,其中有好几篇受到了军报编辑的好评。一些同行羡慕地问我有啥好“诀窍” ?说实话,“诀窍”咱没有,体会倒有一些。其中,最重要的体会是:让“丑媳妇”多见“公婆”。   我常把初稿比作“丑媳妇”,第一读者比作“公婆”。将初稿先交给第一读者——连队官兵…  相似文献   

8.
<正>从战士报道员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我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之火,是从一个小火苗开始点燃的。1986年,作为基层连队的一名战士,我参加了所在部队组织的报道骨干培训班。回来后,我尝试写作,但一时摸不着门径,好长时间都没有稿件被采用。拿出战士冲锋不认输的劲头,我写了一篇又一篇。经历134次失败后,第135篇稿件终于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成才语丝”栏目发表,一共38个字。来之不易的“豆腐块”,给了我极大鼓舞,也让我慢慢找到了写新闻的“感觉”。从此,我一头钻进连队、扎进兵堆,寻找一条又一条带着露珠、  相似文献   

9.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网络影评的发展,而传统纸媒上的影评也并未放慢步伐,有了新的飞跃.与此同时,不同于上述两类影评形态的电视影评也在当下终成气候.电视影评指的是以电视台作为主体传播平台、进行以影评为主的电影文化传播形态;其在国外早已发展成熟,在国内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新生事物,以往包括北京电视台在内的许多电视平台也都有过这方面的实践.然而,真正将这种影评形态坚守下来并打造成为中国电影评论的品牌者,当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自创栏目《今日影评》.该栏目在众多形态的影评中脱颖而出,产生了其他影评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文化价值,成为推动中国电影发展、建构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成了众多影评人的心灵归宿.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千余篇,稿件命中率在70%以上。我采写的稿件为何有这么高的命中率?归纳起来有四个“不写”: 一是不紧跟形势的稿件不写。作为通讯员要经常读书、看报学习,洞察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写出紧扣形势主题的稿件,并把稿件写精、写活。 二是没有社会意义的稿件不写。在你采写每一篇稿件之前,要认真分析这篇稿发表后的价值有多大,是否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并使群众从中得到启迪。 三是“马后炮”的稿件不写。要经常看报纸、听广播,凡发表过的稿件只能作为参考,吸取它的精髓,主要精力放在结合本地  相似文献   

12.
我是刊院学员,回顾一年多刊院的学习。收益不浅,成效显著。我是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曾写过不少稿子,但是由于没有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未掌握写作要领,投出去的稿子,都是泥牛入大海,杳无音讯。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到一九八四年底共写稿件三十多篇,可是只被《陕西日报》采用了一篇,使自己大为灰心。就在我放弃写作的时候,我看到了《陕西日报》上刊登的西北新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位初学写作的农村青年,前一段时间寄投了几篇稿件均没被采用.正当我苦于投师无门之时,一位通讯员向我推荐了贵刊,于是,我就自费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采访、写作方面的知识。我最喜欢的要数“文章评改”这个小栏目了,她给初学写作的我很大帮助。本刊1987年第5期刊登的《要严格选材》,我读了又读看了又看。以前我写稿件的时候往往和被评改的那篇文章犯一样的毛病,即罗列情节过多,重复地抒发感情、概括思想。看了这篇评改的文章以后,对写稿有了进一  相似文献   

14.
在我业余写作的四年中,已有十几篇稿件分获一、二、三等奖,而获奖的全是“豆腐块”。 1987年,我在北京学习企业管理时,就爱上了“爬格子”。我曾给《北京日报》写过好几篇长稿,可一到编辑部就被“枪毙”了。有一天,我到《北京日报》社取经,当时的周末版编辑宗春启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初写稿要从“豆腐块”开始。从此,我就把“豆腐块”记在心上。有一天我去沙滩邮电所寄信,忽然邮筒冒烟起火。查明原因是过路行人将烟头扔进邮筒,我速将此事写成几  相似文献   

15.
夏瑞祥到昌乐县人武部任政委一职后不久,就组织全部人员开展了“干一流的工作,出一流的报道”活动。夏政委讲:“工作只干不写等于完成了一半,既干又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夏政委的号召下,全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写作的热潮,短短的3个月时间,100多篇稿件寄到了报社、杂志社,见报刊的有30多篇。  夏政委非常注重培养写作人才。他利用业余时间对新闻爱好者进行写作讲座,传授写作经验。对同志们写出的稿件总是认真地修改。一次我把写好的稿件给他看。他说:“水平虽然不高,但能写出来就是进步”。随即拿起笔在稿件上勾勾画画、…  相似文献   

16.
我是连队一名普通的战土,爱好写新闻报道。参加了部队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后,懂得了写新闻报道的一点技巧,开始写新闻。去年,11家报刊、电台刊用我写的83篇稿件,并被《西线影视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增强竞争意识,努力提高报道质量。在“新”字上下功夫,去年7月,部队都在抓“双防”(防事故、防案件)  相似文献   

17.
一位青年朋友曾和我谈过这样的苦恼:他很爱看电影,看完电影后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可是一提笔又不知怎么写是好,心里空荡荡的。另一位初学写作的青年人对国产片上座率日趋下降有些看法,他写了一篇题为《国产片为什么吸引不了我们》,让我帮助看一看。他在文章中提到,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阿信》、《命运》不仅青年人喜欢,连中年人和老年人也很喜欢,而我们的许多国产片却吸引不了我们,有的影片一场只有六、七个观众,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前,我刚踏进新闻界门槛,写作情绪旺盛,见什么都想写。一天看了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颇受感动,连夜写了一篇评论送到报社文艺部。编辑同志看后把稿子退还给我,说:这不像篇评论,以后多练习写吧。  相似文献   

19.
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议论:影评文章没看头。文章说好的,偏不去看;文章认为不好的,倒偏要去看一看。这说明我们的电影评论在观众或读者中还不能建立起应有的信任感,更谈不上权威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国产影片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平庸之作占的比例过大,电影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仅有的宣传工作又往往宣传不到点子上;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参差不齐,有的看完电影便扔到脑后边了……。但影评文章的质量不高,缺乏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恐怕是电影评论吸引不了观众或读者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