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入学教育对于高职新生的人生成长和学习非常重要,本文针对高职新生入学存在的不适应的表现与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高职新生的特点,提出了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和内容,制定促进高职新生发展的教育辅导的目标和措施尤为重要,这能够使高职新生加强自律性,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2.
高职生的健康人格是高职生“和谐人生”的前提和基础,大学阶段是重塑人格的关键期,高职生如果善于利用每个成长机会塑造和发展自己的健康人格,其一生将会快乐、幸福并富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深入推进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师范教育系统应对全息时代与智能时代挑战的必由路径。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以及方式方法的相辅互促性。在其视域下,当前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陷入参与主体对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清、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心理环境创设有待优化、支持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组织系统尚不完备等实然困境。为此,高校理应着力构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助力师范生健康多元成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力求突破认知、情绪以及实践之困,以期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理智教育和智识锻炼是大学的独特性优势,是教师深思熟虑的思维能力与理性完整之基础。由于师范教育改革中的技术性、实务性、功利化取向,大学师范教育饱受批评与质疑,如重理论、轻实践、缺技能、脱离现实要求等。思考大学到底能为师范生贡献什么,需要厘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探究何为好教师及普遍性所需,而非局限于具体的特殊境遇下之考量。大学对师范生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人的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大学师范教育需要坚守与创新博雅教育,进行普遍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学习,提供先进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之道的学习。在大学师范教育日趋技术化、实务化、细碎化的境况下,上述做法具有正本清源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学派是一个倡导人们自觉地认识人生并努力地践行人生的思想流派。孔、孟及其后继的儒学诸子始终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一个理想的人生一直是他们在关心人类社会时首先要极力关心的问题。儒学的人生修养理论基于道德人的完美追求,它所展示的人生境界、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以及修身要旨,既对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也为现实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创造壮美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止于至善─—儒学的人生境界观 儒家经典《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之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修身之道。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天赋的光明德性,但这种德性不能自然彰明,而是需要人为地修明,这就是所谓明明德。在修明天赋的光明德性之后,还要推己及人,让天下百姓都能明明德,使全社会的道德面貌得以日新,这就是所谓亲民。而明明德和亲民都要止于至善,也就是说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儒学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展现其人生境界的全部内涵的。  相似文献   

6.
<正>教师是引导、培育、辅助未来一代成长进步的主要社会群体,教师的人生境界之高下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生活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未来一代的人生品格和生活境界。因此,探究教师人生境界品类的现状与内涵构成,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教师的生命境界主要有如下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7.
董建爽 《科幻画报》2022,(11):127-128
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反思水平影响着未来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影响小学教育的质量。对X大学小教师范生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小教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认识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但在教学反思频率、教学课后反思、教学反思方法使用等变量因子间处于不同水平。为了更好的提升优化小教师范生教学反思认识水平,建议教学与实习双向循环,信念与能力同步成长,提高师范生教学反思认识水平,以促进师范生适应未来教师生活,更快实现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8.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对诸多环境的转换,都存在过渡期的问题。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之旅的重要过渡,对转折的适应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有效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对他们的生命成长也必然产生内在、持久的影响。开展新生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入学之始给予新生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使其能够尽早地融入大学,尽快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的新生教育存在时间短、教育内容繁杂、教育形式程式化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教育部新出台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在确保免费师范生享有种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明确了他们毕业后到农村工作两年的义务。在此政策下,免费师范生对大学学习,毕业去向甚至人生规划方面都会产生不同于以往师范生的心理状况。在大学中,与免费师范生接触最多的高校社团对这种情感心理具有实效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对诸多环境的转换,都存在过渡期的问题。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之旅的重要过渡,对转折的适应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有效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对他们的生命成长也必然产生内在、持久的影响。开展新生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入学之始给予新生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使其能够尽早地融入大学,尽快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的新生教育存在时间短、教育内容繁杂、教育形式程式化和全面性有余而针对性不足等问题。高校应从教育的角度入手,从生命成长的立场,重新认识新生教育问题,更多地关注新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内容与形式创新,开展持续性的新生适应教育。几年来,  相似文献   

12.
教育价值观是主体关于教育价值的主观判断。高等职业教育依循传统大学和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价值观上呈现出经世致用、功利主义和全面发展等代表性主张。但由于高职教育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环境更为敏感.需要更加辩证地看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关系,厘清教育功能之取舍,彰显职教特性。所以,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术道合一、担当社会责任的高职教育价值观,将更有益于引导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郭伟  魏晓俊 《文教资料》2011,(16):182-183
目前师范生成长发展指标体系存在着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共用同一指标体系、师范生信息素养能力不足、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不够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并且参考现行的一些研究成果,重新设计了师范生职前成长发展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自从2007年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来,关于免费师范生的研究陆续涌现,主要包括: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基于免费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等。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不够充足[1],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等[2]。免费师范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特点,面临的问题也具有特定性。只有把握住免费师范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发展特点,才更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免费师范生得到更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规划将带给大学生不同的大学生活结果.新形势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才第一”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适应和成长教育进行相应的侧重,大学生活之后人生之路的成败取决于高校对大学生适应和成长教育的有效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从中学进入大学后,都存在相应的问题.能否尽快主动地学会适应,尽快成长,对其能否成功的利用大学生活,成长成才极为重要.本文从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出发,总结了高校适应和成长教育实施的重要方面,包括学生定位教育、理论实践教育、学问教育、时间管理教育、为人处事教育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高校大学生才能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人生发展习惯,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模拟教学是师范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平台,是师范生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探讨高职师范生模拟教学多方面问题,对模拟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旨在增强实效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培养师范生道德情感是现代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师范生的道稳修养、塑遣舞范生的完美人格、加快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成长、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师范生道德情感需要个体的道德实践和心理调适,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和整体构建,委坚持以知育情、以意育情、以教育情、以行育情和以境育情。  相似文献   

18.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中存在较多的冲突,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内涵仍被忽视,高职院校中的师范教育专业因受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而变得功利化和技术化。创造适合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师范教育生态非常迫切,这将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人们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圣地,一度被称为"象牙塔",更是彰显了大学的神圣与纯洁。然而,美中不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始终伴随着大学的成长与进步。理想的大学和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也正是在产生矛盾与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才促进了大学的发展。反思我国今天的大学,找到症结所在,寻求化解之道,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才是促进我国大学发展,创建一流大学的良方。  相似文献   

20.
陈宝生关于"四个回归"讲话的核心是"回归大学之道"。回归大学之道即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与首要目标。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更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回归大学之道主要是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回归学生自主学习之道与回归教师安心从教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