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居易《卖炭翁》讲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名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当时白居易在京城做左拾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的原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可见此诗是讽刺朝廷“宫市”的。所谓“宫市”,是唐朝中期盛行的一种特殊的剥削方式。当时皇宫所用的物品,不需官府承办,而由宦官直接向市场“购买”,随便给点钱,或者一文不给。这种宫市早在  相似文献   

2.
贵刊今年第4期《“市南门外泥中歇”究竟怎样理解》(以下简称《理解》)一文,对将“市”解释为“长安城”或长安城外的“集市”和将“南门外”解释为“长安城”的南门外的说法提出异议,这确有见地。但该文作者却把“市”理解为“宫市”,“市南门外”理解为“富市的南门外”,这就值得高榷。为了说明问题,笔者先引《辞海》对“宫市”的注释: ①中国封建王朝在宫中所设市肆。始于东汉灵帝。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中宗和皇后韦氏,“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新唐书·中宗纪》)。②唐德宗时(780——804)派宦官在长安购买民间货物,亦  相似文献   

3.
《卖炭翁》中的主人公原型是个卖柴人(年青人)。据后·韩愈《顺宗实录》载:一次,一个青年农民用驴驮着柴火到市场卖,恰被从宫廷里出来采购的宦官看中,宦官竟以几尺缯(丝织品)充当代价,令其送进宫去。事隔数日,那青年农民又碰上宦官用同样的办法“买”他的柴。那青年农民把上次给的增退还给宦官。宦官宽厚颜无耻地说:“缯,宫里多得是,要给就把你的驴子给我们吧。”边说边去牵驴子。那青年农民怒不可遏,顺手提起一根柴棒向那些宦官横扫过去,吓得他们抱头鼠窜,落荒而逃。白居易的《卖炭翁》,改青年人为老翁,改卖柴为卖炭,改…  相似文献   

4.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用了白居易《新乐府》名篇《卖炭翁》,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该诗教学参考资料时收纳了霍松林《一篇对“宫市”的控诉书——说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以下称霍文)。霍文认为《卖炭翁》故事的生活原型是《顺宗实录》所记的农夫卖柴遇宦者宫市一事,白居易对后者进行了艺术加工以体现文学作品借个别反映一般的典型性,从而增强“苦宫市”的主题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时期唐王朝政治腐败的名诗。《石壕吏》是反映唐肃宗乾元年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悍吏捉人的不满和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卖炭翁》则是揭露了唐皇室“宫市”扰民害民的罪恶,表明诗人同情人民的疾苦,不满“宫市”这一弊政。两诗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这首叙事诗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答)这首涛通过卖炭翁被“黄衣使者白衫儿”掠夺的遭遇,暴露了唐代中叶“宫市”剥削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唐代的封建统治者,不仅用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来盘剥农民,而且用所谓“宫市”来强抢豪夺.“宫市”,就是朝廷派人到市场上买东西.它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最残酷的方式。唐代制度规定:宫廷里所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到唐德宗贞元末年,改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卖炭翁》,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宫市”制度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愤恨.目前有些研究著作以及教学参考书却说卖炭翁“毫无反抗精神”.卖炭翁真的没有反抗精神吗?我认为,卖炭翁是有一定反抗精神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9.
唐朝时期,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阶段,此后古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时期,这时,宫市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毒瘤在宦官和藩镇的"呵护"下存在着,白居易笔下小人物卖炭翁的命运就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社会的变化。通过卖炭翁映射了更多的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悲苦遭遇,文章分析了"宫市"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它的本质和危害,并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以期对于社会主义的税收制度的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写的叙事诗《卖炭翁》,开头有小序:“苦宫市也。”意思说劳动人民被宫市害得好苦。仅仅四个字,端在一个“苦”字,饱含了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全诗不到两百字,但是细细品味,这“苦”味始终渗透在字里行间。开篇简介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相似文献   

12.
在翻阅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可议之处,兹提也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一戎衣”(一部009面)条注:“《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纣,又……汉郑玄注说衣读如‘殷’,即出兵伐殷的意思。一戎衣就是《书康诰》的‘殪戎殷’,  相似文献   

13.
答:东汉君主幼弱,外戚宦官操纵朝权,严重损害官僚士大夫的利益,一些不满宦官专权的官僚、名士,为与宦官争短长,遂互相标榜,号称“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解释:“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俊者,言人之英也”;“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府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又说:“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府’。”说明这些名士的身份和影响又有高下之分。《左传》卷20文公十八年载:古代高阳氏、高辛氏各有八个才子,因有德、向善,天下人称之为“八恺”  相似文献   

14.
“胜”在我国古代可表示一种物品的名称。对这个名物字的意义,《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影响的字典、辞典的注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辞源》(修订本)的注释是:“妇女首饰。《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蓬发戴胜。’《注》:‘胜,玉胜也。’”《辞海》(缩印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15.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将”字的注释为:“将出:拿出。将,拿。下文‘将来’‘将汤’的‘将’也是‘拿’的意思。”这样的补充很有针对性,关注到了文字古今词义的变化。但“将”字在文中非常活跃,共出现了17次。仅有的这处注释对全文而言并不完整,注释中对“下文”的列举也有疏漏。有必要对“将”字在文中的使用情况作出更全面、更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教学这首诗,要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春夜喜雨》诗的头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本把“发生”注释为“指‘发生’雨,就是下雨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一)从释词的角度来看:这条注释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对“发生”的误解。把“下雨”说成“‘发生’雨”,不要说古代,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看样子,注者是把这个“发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18.
《捕蛇者说》中“岁赋共二”一句,语文课本上的注释是“每年征收两次”。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原子箭对这条注释提出疑问:“这样解释和下文有矛盾,文章后面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把上下文串起来看,‘岁赋其二’.应该解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语文教师张翼健经过研究后,认为原子箭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近来讲授《张衡传》(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觉得有几条注释值得探讨。“妙尽璇机之正”这一条,课本注释说:“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璇机,也写作‘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我认为这样的注释不妥,理由如次: (一)“璇玑”是不是测天仪器,历来说法  相似文献   

20.
析疑四则     
一、白居易《卖炭翁》诗中“晓驾炭车辗冰辙”一句,课本注释“辗冰辙”的意思是:“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这种解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既然是“夜来城外一尺雪”,遍地都是上尺深的雪,而卖炭翁又是“晓驾”,那么就绝不会“轧着”别人的“冰辙”前进,只会由他自己的车子把雪地轧成冰辙,也就是说,卖炭翁的牛车走过,在雪地上留下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