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作文》2006,(1)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题记  相似文献   

2.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题记起跑那年高考,发挥失常,落榜了。我坚决地拒绝复读,执意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踏上了北上的火车。隔着玻璃窗,我看见母亲在哭泣,父母在叹气,鼻头有点发酸,转过脸,说好不哭的。“呜——”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母亲也随即跟着火车跑,一遍一遍地挥手,一遍一遍地嘱咐。我抬头看着天空,灰蒙蒙的,它也是如此寂寞。跑程离开了母亲的日子是惬意的。至少我可以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而不用担心有…  相似文献   

4.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题记  相似文献   

5.
从一个人的成长看来,先要学会走,然后才会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相似文献   

6.
那人那城     
<正>老人说,在多数人心中,故乡会成为一个点,如同亘古不变的孤岛。我爱极了这句话。我不止一次去过那城,那是座自在又随和的城市,有车水马龙,不缺高楼大厦,总有人喜欢在白天奔波,黄昏时分会选择街角离家最近的那家茶吧,喝上一杯好茶。我并非生于那里,也并非在那里长大,可那儿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汪曾祺先生曾在  相似文献   

7.
8.
《大学生》2014,(6):12-14
正谁说怀旧风是80后的专利?要真拿起相机面对自己最熟悉却最陌生的风景时,90后们选择的,都是相当社会学、相当人类学、相当有历史沧桑感的,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们,这中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总之,真实的叙事就是这个样子的吧。时间:2月13日地点:江苏省邳州市万兴商业步行街东侧摄影:王春元当买鞋开始追求品牌、时尚,谁还会想到修鞋?画面里正在修鞋的老人被大家称作老徐,今年82岁,干修鞋的手艺活已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甲骨之乡——安阳市殷都区,一场前所未有的主体多元教育改革在这里孕育,并焕发出勃勃生机。改革路上,一桩桩身边的小事,或浅或淡,映入眼帘,成了我们前进路上的美丽风景。清晨,校门口,我依然迎着清爽的晨风微笑着迎接进校的师生,刚转身和几位女生聊了几句,忽然听到身后清脆的声音:"校长,早上好!"我扭头一看,是他,仰着小脸,  相似文献   

10.
那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一天又一天地站在那里。那树长得枝枝丫丫的,终日依傍在那人的身边。那条路人群稀少,偶尔有一些学生匆匆经过。每次放学,我都要从那人、那树、那条路走过。我每次都斜着眼偷偷地瞄一下那人,便飞也似的跑过,生怕那人看我、叫我,要知道那人总在那树下坐着卖她的新鲜水果。那人,那树,那条路啊,迷蒙无奈的情景装进我十三岁有时上课也得照照的小镜子里。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我急急地在那条路上跑着,想尽快赶回家。当经过那人身旁时,我不经意地扫了她一眼:那人正手脚麻利地收拾摊子上的水果。突然,一堆苹果散了一地,那人弯下…  相似文献   

11.
陈倩,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说不上诗情,更谈不上画意。然而,她在我心中很美丽,使我很难忘。  相似文献   

12.
依稀记得那片山,峻峭绵延;依稀记得那片水,清澈甘冽;依稀记得那群人,善良纯洁。——题记流年似水,静静地,悄悄地流过了,我们乘坐着扁舟,在水上飘过,想驻足回首,只有雾霭茫茫遮眼;想泊舟追寻,只剩下无力后的唏嘘。夕阳作别了晚霞,昏鸦阵阵的鸣叫叫出了黄昏的寂寥。一条泛着彩霞、波光粼粼的小河畔,阵阵银铃般的笑声,打破了黄昏的寂寥,似乎连那些巍峨、逶迤群山也动了容。那时,天真稚气,甚至有些可笑的我们,幻想着当大英雄,从高墙上毅然跳下,全然不顾膝盖的鲜血汩汩不止,还愣顾着傻笑,而现在,只有那块略微触目的疤痕带着我们的思绪回溯童年,证…  相似文献   

13.
记得小时候,我常到文昌市最北端的七星岭亲戚家小住。那里苍翠的群山、终年不息的小溪流水和淳朴的山村民风,至今让我魂牵梦绕。  相似文献   

14.
我一毕业即被分配到一座山村小学任教。一间破屋,两位老师,十凡个学生。说实话,当时我的情绪很低落,仿佛对人生美好的憧憬都成了泡影。但现在想来,还真要感谢那段难忘的经历。在那里,我学会了勤劳。山里的太阳起得特别早。一大早,鸡叫声,狗吠声,拖拉机声,菜贩子的吆喝声交织成了一曲农村交响乐。我也得早早地起床,因为学生们已经在教室里等着我了。然后开始安排一天所要做的事:在  相似文献   

15.
依稀记得那片山,峻峭绵延;依稀记得那片水,清澈甘冽;依稀记得那群人,善良纯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1996年秋,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学校,教三、四年级的数学。那是一个小学校,只有7名教师,我是最年轻的。我教的这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是从分校来的,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比较差。但那时的我并不畏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教出好成绩来。  相似文献   

17.
<正>一双手,姜黄色的皮肤衬着手背上的点点黄斑,关节的纹路堆积在一起,深色皮肤紧裹着凸起的青筋,四颗老茧稳稳地落在掌心,指缝间是干燥的翘起的倒刺,食指的指尖因久拿针线而有了一处浅浅的凹痕。那双手虽平凡,但却是那般令人心安,它承载起了我的童年。记忆里,那双苍老的手甚是灵巧。食指与拇指间总夹着一根细细的银针,每逢休息日,那根银针便如蛟龙般在棉布间穿梭,不出几天,  相似文献   

18.
19.
那人·那灯     
这窄窄的小巷,我已不知走过多少回。然而,今天站在小巷的面前我却有一种不敢迈脚的恐惧,仿佛一抬脚,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但我必须从这里走过去,我顺着墙壁一边摸索着向前移动,心里一边骂着:“该死的,路灯坏了也不换”。不知是被什么绊了一下,我重重地栽在地上。这一栽不禁使我想起了那人·那灯。小时候,小巷旁边为了修一所医院而挖了一个大坑,有一天晚上,不知是为了什么事,我从那儿经过,在很远就看见坑的旁边有微弱的灯光在闪动,我以为只是一个行人罢了。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想错了,因为那灯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我离灯越来越近,持灯人也一点…  相似文献   

20.
那年我十八岁,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偏远山区的小学,从此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初到学校,苍翠的大山、潺潺的流水、新鲜的空气一下子把我带进了梦一般的境地。学校就建在半山腰,校舍都是粗糙的木石结构。全校包括我在内共有四位老师,其中三位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最大的老校长估计已接近六十岁,他笑着告诉我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这大山,他愿意多干几年。他给我安排了学校最好的房子———一间木门、石砌的小屋,接着帮我安顿我带来的生活用品,累得满头大汗。临走时他告诉我:只要生活上有困难,一定想办法解决。看着他那身打着补丁的中山装,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