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终于以和平方式统一了台湾.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清王朝的政治形势更加稳定,经济更加发展.其中,台湾在这些方面则表现得更为显著.康熙统一台湾不仅是有清一代的重大事件,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康熙能够取得这样杰出的政绩,首先取决于他的雄才大略、爱国立场、知人善用和善后措施;同时又与施琅在台、澎的战略行动,以及郑氏集团在关键时刻的正确决择,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对康熙统一台湾的历史背景、回归过程、善后措施和深远影响,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统一台湾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的重要决策,然而,这个决策却经过决定、动摇、放弃、再决定,最后得以施行并获成功的复杂过程。在清政府统一台湾决策的全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施琅。他多次向清政府建言统一台湾,尤其是在康熙四年(1665年)进兵澎湖因遇飓风失利之后,仍矢志不渝,继续向清政府献计献策,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他率军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本文探讨了施琅在清政府统一台湾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康熙统一台湾今年正好届满三百周年。1683年(康熙二十年)8月,割据台湾的郑氏政权,在清政府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接受康熙的招抚谕旨,率台归清。台湾置于清政府中央政权管辖之下,结束了台湾和大陆相对峙的局面。康熙统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足壮观瞻的一页,值得纪念和称颂。  相似文献   

4.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1684年,康熙已认识到台湾弃取所关重大,便命朝臣聚议具奏,并发布诏谕,宣布成立台湾府,隶福建省台湾厦门道。道下设台湾镇台和台湾府,府下分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1728年(雍正六年)增设澎湖厅,翌年改台厦巡道为台湾道。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根据沈葆桢建议决定:福建巡抚每年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1885年垂帘听政的西太后发了圣旨,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是年,又决定将台湾建为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从此,台湾成为中国当时第二十个行省。台湾建省始于何时…  相似文献   

5.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长期同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六八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割据台湾的郑克塽及其部属刘国轩、冯锡范等人在清王朝的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纳土来归。台湾又统一于大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这是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在促成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担任清军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在军事和政治诸方面有过突出的贡献。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生于一六二一年,卒于一六九六年。他少长滨海,壮岁从戎,“通陈法,尤善水战,谙晓海中风候”。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施琅任福  相似文献   

6.
施琅对统一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们刚刚纪念过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的三百二十周年;今天又迎来了康熙重新统一台湾的三百周年纪念。这是中国历史上两曲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壮丽凯歌。当我们隆重纪念康熙这一不朽功烈之际,决不能也不应忘记,如实地评价当年曾亲自率兵入台的清军主将施琅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尤其他对促进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影响。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施琅正是康熙主动进取并正确解决台湾问题这一基本方针的积极谋划者和忠实执行者。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之际,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曾经被荷兰殖民者所侵占,后被郑成功收复,但郑氏政权又割据台湾二十多年,台湾与祖国大陆相分离前后达六十年之久,直到一六八三年才被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所统一,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就是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康熙统一台湾。  相似文献   

8.
三、清前期台湾的开发在清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台湾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发展。台湾依靠大陆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援,打破了本地人力缺少和生产技术落后的限制,使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1684年到1811年的127年间,台湾的人口几乎增加了6倍,平均每20年增加30万人。康熙、雍正年间,是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垦的极盛时期。清前期的台湾地租,远较大陆各省为低,一般只占收成10—20%。农民耕种地主  相似文献   

9.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士。清初,郑氏集团割据台湾,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康熙重用降将施琅武力收复台湾,设府建制,发展经济,化,促进了两岸特别是台湾的发展,维护了国家了的统一完整,保证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历史延续,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警醒后人珍视两岸关系,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0.
台湾建省,始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这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五日),清廷谕旨:“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并委派文武兼资大臣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自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降清,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沦为日本殖  相似文献   

11.
康熙皇帝第一、二次出塞北巡,均为出喜峰口,经今宽城、平泉到内蒙古宁城境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第三次出塞北巡,才出古北口,到了今围场一带行围狩猎,木兰围场始置时间应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相似文献   

12.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清朝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六十一年,为医治长期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本文拟就康熙统一台湾及其历史作用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供清史教学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富饶而美丽的宝岛台湾,是祖国的一颗明珠。台湾的土地,是祖国领土不可分裂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包括高山族在内)人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内地和台湾是渊远流长,血肉相连。千百年来,内地迁台的汉人和台湾人民共同开发了台湾的土地,发展了生产,建设了台湾。内地和台湾在经济、文化上,广泛交流,紧密合作,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清朝康熙时期,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已渐趋缓和,而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却急待解决。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康熙皇帝委派福建总督姚启圣、福建水师提督施  相似文献   

14.
一、康熙统一台湾清朝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大陆基本统一。闽浙总督姚启圣两次上疏力请“亲督水师进取台湾”。水师提督万正色以台湾港口浅狭,潮急礁险,“驻泊无所,粮运不济”,反对进兵,得到朝中大臣赞同。朝议决定,暂缓进兵,由福建督抚设法招抚。是年清廷得悉郑经暴死、诸子争立,认为主少国乱,是攻台的最好机会。内  相似文献   

15.
1983年是清朝统一台湾三百周年.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明清部分第三章第二节对此有所论述:"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在那里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统一台湾不但是清代历史中的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本文拟就课本所述各点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作一些梗概性的介绍,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在康熙年间收复台湾,随即在台湾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行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台湾意义重大。取得功名的科举士子不仅极大的提升了自己和家族的地位,与此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经济资本。成为士绅阶层的科举士子积极参与文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影响了台湾文教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1683至1895年间,许多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他们在捍卫台湾领土主权;为官清廉,科学整顿台湾社会次序;任官教职,热心办学;实施农业减税政策,推动农业发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土族民族与汉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朝康熙皇帝统一台湾政策与军事将领施琅对台湾的收复;康熙时期农业、矿业众多行业的发展,为清朝治理台湾,提供了经济实力;清代大陆进士在去台湾任职前,均有在大陆内地任职的丰富经验等,系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时能发挥积极作用之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康熙22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尚可喜)之乱以后,东南沿海包括金门、舟山群岛等大小岛屿均为清政府所控制,中国大陆已完全统一。但在如何对待台湾问题上却出现了严重分歧。康熙皇帝反驳了错误言论,出兵收回了台湾。在正式出兵台湾之前,清政府一直主张“招抚”,即用和平方式收回台湾。清政府条件相当宽松,答应清军不上台湾,台湾居民不剃发,也不必穿清服;甚至还放宽到“称臣入贡也可,不称臣,不入贡也可。”实际上,允许台湾实行和清政府不同的社会制度,让它们高度地方自治。  相似文献   

19.
邓夏生 《高中生》2009,(16):30-31
1.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两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食糖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和康熙皇帝是同龄人。纳兰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康熙皇帝生于同年三月,康熙皇帝比纳兰稍长几个月。康熙十五年(1676)。纳兰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康熙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晋升为一等。在这十年里,纳兰一直在康熙身边当侍卫,关系十分密切。康熙每次出外巡查,纳兰几乎无役不从,下面是有关史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