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中61个粤语、39个平话以及20个湘粤桂土话调查点的材料,考察了古入声字高短元音与低长元音分调的音变现象,并对其类型、地理分布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最后通过高短元音字与低长元音字的调值比较讨论了影响声调分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3.
从词汇看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的异同及系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言词汇特征是方言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粤北乐昌北乡话和湘南桂阳敖泉话的词汇进行比较研究和定量统计,揭示两种土话词汇的异同,进而探讨二者的系属分区.词汇比较的结果表明,粤北北乡话和湘南敖泉话的在词汇方面的差异性高于一致性,与湘粤客赣等大方言相比,粤北北乡话接近赣语,湘南敖泉话更接近湘语.  相似文献   

4.
滁州方言隶属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有入声是它的主要特点。《广韵》入声字在滁州方言里不是完整地保留,有个别演变为舒声。滁州方言里的入声字都是喉塞音[?]韵尾,韵母为[?]的入声字在滁州方言入声字中最多。考察滁州方言的入声现象,比较其与《广韵》普通话音类间的对应关系,探求《广韵》入声到滁州方言入声的纵向流变及滁州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横向渗透,展示滁州方言语音演变概貌。  相似文献   

5.
江淮官话按照通摄入声字读音的分化结果可以分为扬州型、合肥型和黄冈型。通摄入声大体上经过了高化和后显裂化两段,一部分方言在此基础上又发生了前显裂化、丢失了合口介音等音变。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方言晋语区语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家庄地区的赞皇、元氏、井陉、平山、灵寿、行唐、鹿泉的方言存在入声,这跟官话区方言、普通话相比,语音系统差异很大,具有晋语的特征。入声在石家庄方言中有分化的趋势。处于由晋语区到官话区过渡带上的行唐和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井陉,方言性质因入声的保留,属于晋语。  相似文献   

7.
方言词汇是方言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选择桂北高尚土话和湘南东安土话进行词汇上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两者关系十分密切,高尚土话和东安土话一样应该划归湘语。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凤台李冲乡魏郢村与新集镇郭郢村两地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实地考察,发现凤台方言不像一般的官话方言那样完全没有入声与入声韵,也不像一般的南方方言那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与入声韵体系。凤台方言还存在入声与入声韵,但出现了分化,其中有一半转化为阴声韵,主要读舒声213调,少量的读24调或52调,一半仍为入声韵,读促声55调,有喉塞音韵尾。入声与入声韵的存在,也使得凤台方言的归属成了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考察綦江方言,得该方言有阴阳上去入五个调,入声已长化,但不同乡镇长化度略有差异,平调调型基本保持,存在地区差异;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调值分别为35、31、42、112、33,其中阴平、阳平、去声调值与前人所得有较大不同,该不同产生与声调系统性相关,也与研究方法不同有关。该研究为綦江方言语音研究保存了声学实验数据,丰富了重庆地区存留入声的方言语音研究,为其他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研究提供了比对资料和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10.
资源、全州等县的土话属于何种方言,目前尚无定论。资源、全州土话的主要特点:声母保留着完整的浊音系统,分尖团,非组字多读为重唇音,日母多念n;鼻化韵丰富,甚至鼻韵成分完全消失,假摄开三字韵母是ia,宕、江二摄字韵母一般是o(?),通摄字韵母多为a(?),梗摄韵腹是a或o,鼻辅音m、n、(?)都能自成音节;有6~8个声调,上声或未分化,或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去声一般分阴阳,有入声;基本词汇的说法与普通话的差异很大,内部差异也比较大;名词后缀、人称代词及其复数形式等都非常特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509个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中舒化情况的调查,从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方面,对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的入声舒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分析及比较。与老派方言相比,新派方言中入声舒化字的数量大大增加,甚至达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字数量的6倍左右,这与普通话的强势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一致的方言中,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每类声母入声舒化后归调的舒化字数和占比的不同;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不一致的方言中,新派方言入声舒化后的归调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同调现象的研究分析,发现益沅小片方言读45调的清去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白读层,一个是文读层。与周边方言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益沅小片去声入声同调的实质是入声归入阴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青海循化方言实际入手,对该县的音系进行了归纳,并结合了《广韵》反切、诗律、入声字,在循化方言词汇中的调值和汉语普通话声调进行比较的同时,对该县学生如何掌握、研究入声字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且对青海籍的学生掌握、研究入声字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语音的古今演变中,入声字的演变最引人瞩目,在演变过程中,入声字被分化到平、上、去三声,因此有"入派三声"的说法。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闽、客家、赣六大方言还保留着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却没有入声。将长沙—岳阳地区方言中的常用词汇特别是入声字读音与唐诗中相关词汇的读音做一对比,可以探求到长岳片语言词汇的发展历史,及中古入声字在其中的保留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方言词汇是方言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选择桂北高尚土话和湘南东安土话进行词汇上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两者关系十分密切,高尚土话和东安土话一样应该划归湘语。  相似文献   

16.
在粤、湘、桂三省(区)的土话、平话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与否的演变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不送气浊音→浊上送气、其余不送气→浊上和入声送气、平去不送气→一般送气;另一条是:不送气浊音→不送气清音。不过,由于周边官话、客赣方言的长期渗透,土话、平话古全浊声母的今读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7.
通化方言古代清声母入声,现代阴平字存在四个演变层次,可以用“一”“七”“鸭”“黑”,几个字做代表。因为这种演变对通化方言变调模式的顺应程度,它们表现出入声演变进度的参差不齐。另外,通化方言的变调及人声字声调异化根源于OCP制约,及缺失性赋值语言机制;方言中标记性最弱的声调是35阳平调,它也是缺失性赋值音调;古人声作为一个声类,内部有调域、调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济源方言是豫北晋语的代表性方言,语音特征是有入声。本文通过方言田野调查,归纳济源方言的语音系统,记录古入声字在济源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济源方言有入声韵和入声调,入声韵排列整齐;560个现在还在使用的中古入声字中,近60%在济源方音中还读入声,还读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古次浊声母字占多数;还读入声的字中,约有三分之一可以两读,两读现象说明济源方言入声处于发展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19.
宝应县河西话是指分布在江淮官话区的来自中原官话区移民所持方言,中原官话没有入声,而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有入声,通过对中古入声字在河西地区的读音变化分析,发现方言岛型河西话出现明显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而非方言岛型河西话则受当地话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带有更多当地话的语音特点,发展趋势为混合方言。  相似文献   

20.
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13图介绍930个汉语方言点保留入声的情况,并绘制必要的方言地图。官话多数方言的入声已消失,但保留入声的方言也超过了四分之一数,主要集中在晋陕官话、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南方方言中,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入声都保留得比较好,赣语和湘语则有所落差。保留入声的汉语方言,多数尚能同时保留入声韵尾,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韵尾的方言已经很少,湘语则完全失落。从入声和入声韵的演变情况看,湘语是南方方言中最为创新的一支,跟西南官话的表现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